本書為作者長期關注中國左翼文學和翻譯文學研究的成果。本書聚焦左翼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的相關研究,對左翼文學的生成與發展、傳播與接受、評價與意義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究。其中上編對陽瀚笙、蔣光慈、丁玲等作家展開專題研究,分析了左翼文學的不同發展面向及其與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密切歷史關聯,而下編重點關注左翼文藝思潮的興起與傳播,特別是魯迅等左翼作家對俄蘇文學作品與理論的譯介與接受。全書積極運用中國近現代史與中共黨史研究的觀點、材料與研究方法,探究左翼文學創作與中
本書內容講述: 女孩每朵酷愛海洋和潛水。潛水時, 她見識了奇異的海底世界, 認識了珊瑚。因為無意中碰斷了珊瑚, 她一心想救活它, 因此認識了珊瑚保育專家曾阿姨, 知道了保護海洋和珊瑚的重要性之后, 她積極做志愿者, 和哥哥一起做起了海洋衛士。兄妹倆對海洋事業的全情投入感染了媽媽, 讓一心向往自然的媽媽情感有了落腳之處, 從而打開心結, 獲得了內心的圓滿。作品以珊瑚為主線, 通過兩兄妹學潛水觀賞珊瑚、種珊瑚、保護珊瑚, 揭示了珊瑚與生態的關系, 珊瑚與人類的關系。
《回到歷史現場時代、作者、作品合一角度下的<紅樓夢>》是曹雪芹紀念館研究人員樊志斌先生十余年研究論文的精選,包括《紅樓夢》百二十回、《紅樓夢》著作權、曹雪芹居所、曹雪芹文物、曹雪芹交游、《紅樓夢》哲學、《紅樓夢》人物解讀等內容,作者始終堅持解讀作品應該秉持時代、作者、作品三合一的方式,回到歷史現場去展現作品的思想。
嚴肅文學和類型文學的邊界在逐漸消失,文學正變得越來越不“嚴肅”。 《使女的故事》《別讓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評論界獲得不俗反響、又擁有廣泛讀者的“嚴肅小說”,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類型小說的方法和元素;反過來,雷蒙德·錢德勒、厄休拉·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萊姆等 “類型小說”作家,似乎也正在掙脫其固有的標簽,被迎入“嚴肅文學”的萬神殿。 如何面對“嚴肅”與“類型”的這種交融?它是象征著娛樂文化入侵文學,還是代表著一股新的文學潮流?嚴肅文學對類型文學的借鑒
用丹妮姐的話來說,這本書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實際上,全書的內容構成部分,與書里面所講述的故事,以及丹妮姐通過故事來傳遞的價值,也的確像是給讀者的一份禮物,不管是之于女性,還是之于男性。 全書由四個章節部分組成,分別是:一點舊、一點新、一點甜和一點苦。苦對應甜,舊對應新。而這四個章節部分里所講述的故事,實際上也正式絕大多數人所會經歷的人生,揮別舊的,迎來新的,遭遇苦的,才有后面的甘甜。 全書透過丹妮姐的個人成長經歷,家庭故事,婚戀情感,事業夢醒這些個關鍵詞,溫柔動人的講述了一個女人
本書包含如下內容:第一,近代詩歌創作與詩歌敘事傳統綜論。第二,近代舊體詩創作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近代轉型的助力。第三,近代新體詩創作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近代轉型的助力。第四,近代新舊體詩歌創作在詩歌敘事傳統中的融通。第五,近代新舊體詩歌敘事傳統理論和觀念的總結研究。
“詩之哲學之爭”乃自柏拉圖肇始之西方美學經典性論題,而文學與哲學之一體化則為中國文化特質之一。 本書系統深入地探究文學與哲學關系,對“文學與哲學之關系”論題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理論詮釋,在從語言學視角探究文學與哲學的同一性前提下,繼而從文化人類學“人是目的”命題深入地詮釋兩者的本質性關聯。本書借鑒現象學、闡釋學、符號學、神話學等觀念與方法,創立與論證“文學文本的哲學性、哲學文本的文學性”、“典型文本、交叉文本、混合文本”,“雙身份寫作、單身份寫作、偏身份寫作”等觀點和范疇,尋求對文
青年作家新近的一部小說集,收錄四個短篇(之前均已在《花城》、《小說界》等雜志發表):《有福之人》、《地下的天空》、《倒水河》和《冬眠》。這四個短篇彼此獨立,但又互有關聯,它們均以黃安這個地方為牽引,切入當下中國縣鄉的家庭、教育、工作、愛情及文學問題本身,刻寫在黃安縣城、農村這樣的小地方與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大都市之間撕裂不定的年輕人的困頓。這部小說集充分切除掉那些“文學的,太文學的”闌尾,在無盡的對話和思辨中,重新縫合起當前的文學中漸已稀缺的“真實”品質。在這一意義上,此書不啻是一次
壯闊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兩位軍官奉命尋找失蹤的戰友。一場土著人的綁架將他們帶入神秘洞穴,該洞穴的統治者竟是傳說中早已湮滅的帝國--亞特蘭蒂斯的后裔安蒂妮亞。妖嬈美艷的外表,令所有見過她的男人都為之傾倒。兩位軍官能否逃出生天,沙海之下又塵封著何種往事?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險就此展開……
《尖叫的深坑》是亞瑟·里斯的推理科幻名篇。人跡罕至的客棧發生了一起命案,患有彈震癥的退役士兵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被懷疑成是兇手。警方認為他們已經破案,而科爾文偵探卻認為士兵是清白的,一方面著手調查新的犯罪證據,另一方面又試圖揭示深坑尖叫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