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創作百多首詩歌。其中有傾聽自己內心的詩歌,如《幸福的味道很好聞》;有對歲月光陰流轉的記錄,如《我偷了春天里的一朵小花》《最美七月是荷花》《是三月生下了春天》等;有對愛情美好的記錄,如《秋天最適合想念》《思念是一場不停的雨》等等。
本書是對美國當代作家瑪麗蓮·羅賓遜小說創作的系統研究,全書包括7個部分,除緒論與結語之外,主體部分共5章,具體如下: 1. 地域景觀本章在定位地域界限的基礎上,從景觀概念的詞源考查入手,從自然和人文兩個維度探討羅賓遜小說文本中對地域景觀的深度挖掘和塑造。 2. 歷史記憶本章將中西部置放于文化和思想發展的縱向脈絡中考查,關聯不同時期的精神領地意象,著力勾勒出區域文化圖譜。 3. 身份歸屬本章集中于對身份歸屬的思考,研究著眼于個人與特定社會群體間的認同關系,把個體置于復雜而多變的動態社會關系中進行考
《賈平凹創作論》是一部探討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及其小說創作的書稿。整部書稿共由總論和散論兩部分組成,上編總論除了緒論和結語之外,主體部分則分為六章,分別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具體論述。 第一章,陜西地域文化及其作家群的創作取向。第二章,文化的跨界、交融與互映:賈平凹與商州、西安。第三章,土地、城市、根:農村變革與城鄉互動中的精神、文化變異。第四章,城市/鄉村、現代/傳統沖突下的文化建構。集中討論城市書寫與文化認同的內在關聯,第五章,“離土”與“進城”:城鄉流動下的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第六章,堅守中的突圍
本書稿以美國自白派主要詩人“自白”敘事的代表性詩集為主要“互文本”,以1980年代受到美國自白派影響,并創造出一批兼具美國自白詩表征和本土詩學特征的中國詩人的“自白式”詩歌文本為“當前文本”,以中西比較詩學為理論基礎,從寫作主體、詩學接受、文本美學、文化對文本的干涉等方面對美國自白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自白詩在中國土壤上的美學繼承及詩學建構、中國自白詩對美國自白詩的詩學創新及移植變形等方面進行系統考察和研究,以期能突破目前的研究現狀及某些方面的誤讀或誤解,并為相關研究開拓出較為廣闊的研究空間。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 隨著電子傳媒技術的發展及消費主義的興起,審美文化越來越影響、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呈現出圖像化表征和世俗化內涵,拓寬了傳統美學研究的范式。本書將電子傳媒時代的審美文化視為人類審美文化中的特定形態,深入考察其富有張力的運作機制,分析人們如何建構新的感知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美學話語。本書試圖對電子傳媒時代的審美文化內在的運行機制進行全面、辯證的闡發,促進當代美學學科的發展。
該書全面考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最為重要的兩大命題:罪與救贖,力圖揭示出作家的人學思想,凸顯陀氏在思想史上的獨特意義;通過對作家一生探索人性奧秘之旅的回顧,廓清了對他罪之必然性與普遍性的理解。探討了陀氏回歸信仰傳統、回返“根基”和遵循“誠愛”法則“三位一體”式的救贖觀。該書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人學思想的立足點,扎根俄羅斯信仰傳統,從宇宙論視角來探察人類整體的歷史,探究人的墮落、罪惡、自由和走向救贖的命運,呈現出人的實存和靈魂面向的對立,并在兩者的尖銳沖突中驅散人們懷疑和絕望的陰影,引領人們穿越
你曾經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嗎?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者喬·莫蘭教授不是要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起來,而是要讓你放心,失敗是人類的職業生涯必然品,它是關于生活的條款文件中,那行小字印刷的內容。 這本書講述的是現代生活讓我們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騙子和冒名頂替者;在一個每個人都只宣傳自己成功之處的世界里,我們需要更多關于失敗的故事;這本書也要告訴你,不是所有的失敗都能變成成功,但這沒關系。 當你讀到列奧納多·達·芬奇和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覺得自己失敗了,會感受到某種鼓舞。伍爾夫寫道,她想要正視生活,看到它的本來面
20世紀,西方小說出現一種百科全書化趨向。它是在傳統經典小說衰落之后,對小說藝術無限可能性進行實驗的可貴成果,也是西方小說在當代知識體系中尋找自身價值的有效嘗試。本書通過對具有百科全書特征的敘事文學的溯源分析,以及對當代相關學者理論與創作實踐的考察,界定當代西方小說百科全書化趨向的范疇,并探討其產生原因。其中,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卡爾維諾、艾柯小說創作中的百科全書化趨向尤其典型,影響深遠,不僅小說寫得精彩,而且理論方面也成果豐碩。因此,筆者以這四位作家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批評為重點研究對象,再輔以其
本書是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戲劇歷史與現狀的綜合研究。書中既有對四十年來戲劇創作整體態勢的掃描,也有對這一階段戲劇理論建設及批評實踐的總結;既有對現代戲曲成績與局限的論析,也有對先鋒戲劇思潮的闡釋;既有對代表性戲劇家的專題研究,也有對代表性劇目的個案分析。 全書共六章。第一章“戲劇創作:現實的瓶頸與突圍的空間”,直面1990年代以來戲劇創作的困頓局面,分析其文化原因,進而從人學精神和文學性的角度,呼喚戲劇的突圍;第二章“理論批評:視域的偏頗與建構的可能”,反思了新時期以來規模最大的兩次戲劇討論,并針對
本書為烏茲別克斯坦著名作家卡迪里(1894-1938)的經典歷史小說之一。描寫的是浩罕汗國末世統治下一段曲折的愛情故事。主人公是一對相愛的戀人,他們坎坷的愛情經歷抓住了無數讀者的心,他們追求美好愛情的故事令人向往。浩罕汗國的最后一位統治者胡德亞爾可汗窮奢極侈,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壓榨百姓,那些試圖反抗可汗的人受到了無情的懲罰。在揭露統治者殘暴的同時,作者描繪出當時的生活圖景,展現那個時代的歷史和民族特征,展示可汗的后宮、他的妻子和女奴、烏茲別克人的生活、烏茲別克人特有的幽默諷刺、烏茲別克婦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