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舊工業構筑物再生利用韌性解構的基本內容。全書共8章,第1章和第2章闡述了舊工業構筑物再生利用韌性解構的基礎和相關理論,第3章至第7章分別從空間、結構、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個方面探討了舊工業構筑物再生利用韌性解構的內涵、現狀和策略等。第8章介紹了舊工業構筑物再生利用韌性解構的相關案例。全書內容豐富,緊密結合工程實際,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了“五位一體”高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首先, 本書以首批參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 8 個試點城市作為研究對象,構建人均生活 垃圾排放量與人均 GDP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分析垃圾分類視角下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 互關系,檢驗首批試點城市垃圾分類的效果;其次,以北京市為研究對象,以 EKC 模型為理論 基礎,對北京市
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建設生態文明和提升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隨著末端無害化處置壓力增大,生活垃圾管理重心需從注重末端無害化處理向源頭分類減量治理轉型,其基本原則是實現垃圾處置社會成本最小化。本書聚焦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治理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工具,以計量收費政策為重點,從成本收益分析視角提出了契合中國行業特點、更具現實指導意義的生活垃圾收費理論,并將引入計量收費作為構建垃圾分類減量長效機制的核心內容;梳理了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與收費政策的動態演變,分析了不同
由建設垃圾焚燒項目引發的鄰避危機是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副產品,也是社會治理失靈的表現之一,不僅嚴重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和身體健康,而且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本書以化危為機的新思路,針對垃圾鄰避危機的演化機制、識別模型、轉化路徑和效能評價等瓶頸問題開展研究,有助于垃圾鄰避危機的精準識別、快速評估和決策應對,為建設生態環境重大風險防范體系提供理論基礎和決策依據。
全書共10章,第1章從建筑生命周期角度闡述建筑固廢資源化的重要性,指出與建筑固廢資源化相適應的產業化運營是重要保障;第2章介紹國內外建筑固廢資源化的發展歷史和主要組織機構,指出我國建筑固廢資源化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3R1H”建筑固廢資源化原則;第3章提出了建筑固廢資源化規劃的概念和意義,著重說明了減量化的重要性,指出建筑固廢要經過科學的前端處理,為后續資源化提供便利;第4章梳理了國內外成熟的建筑固廢資源化工藝及裝備,介紹了現行主要資源化處理模式,并提出了移動-固定混合模式;第5~7章分別從再生
本書以如何有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為主線,主要介紹了開展垃圾分類的原因和意義;總結并分析了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的做法、模式、經驗和啟示;闡述了國內垃圾分類的歷程、現狀、效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介紹了國內幾個典型先進城市和地區垃圾分類的現狀,分析總結了其存在的問題、經驗和啟示;介紹了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的概念、作用、類型、功能,闡述了如何開展智能化管理。另外,以廣西生活垃圾分類為例,對其現狀、經驗和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分析,就廣西如何高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提出9個方面的對策。本書具有較強的針對
本書以城市垃圾風險鏈條為依托,將對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觀察放置于垃圾分類、焚燒監督、宣傳教育、沖突化解、政策倡導五個治理場域中,從理念(怎么想)、結構(什么樣)、話語(怎樣說)、行動(如何做)四維度入手,對各場域的政社關系進行剖析,總結得到“調適性協作”“合縱連橫”“協作中博弈”“缺席式共治”“選擇性聆聽”等政社互動形態。在此基礎上,以社會組織基本功能為導向,將五個場域進一步凝練為“服務型功能”“表達型功能”“復合型功能”三種類型,用“分類合作”理念對每種類型中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特征、問
本書總結了上海老港廢棄物處置有限公司在系統開發設計、系統建設、運行使用、日常維護等方面的應用及管理經驗。書中將信息化系統設計邏輯與實際運營管理相結合,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分享了分類生活垃圾實現精準調度、智慧運營、全程追溯的高效管理模式。
本書針對目前城市固廢焚燒過程運行控制存在的若干關鍵科學問題,結合作者多年在該領域的研究工作積累,系統地分析和討論了面向城市固廢焚燒過程智能優化控制的方法與應用問題。內容包括城市固廢處理研究現狀及優化控制問題描述、焚燒過程數值仿真模型構建、數據驅動的過程對象建模與智能控制、關鍵污染物排放軟測量模型及其概念漂移檢測機制、數據驅動的智能故障診斷與優化設定方法等。本書適合從事自動控制理論與技術、城市固廢焚燒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