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科普讀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農作物大麥的起源、形態、種植和價值,讓讀者較全面地認識大麥,同時也了解農業和農業科研。全書包括四部分內容:(一)起源久遠的家族。介紹大麥的起源和栽培歷史。(二)多姿多彩的形態。以豐富的圖片展示大麥各個生育時期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的多樣性和特點。(三)分布廣泛的種植。介紹大麥在世界各地被種植和利用的情況。(四)日益重要的價值。重點描述大麥的加工形式、營養和對人類健康的價值。目標讀者為中小學學生、老師和家長,以及喜愛植物、關注農業、注重營養健康的群體。本
本書在廣泛收集和整理國內外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及其同事多年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水稻種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和進展。本書內容主要包括水稻種子的結構與組分,種子的發育與成熟,貯藏物的合成,種子萌發,貯藏物的動員,種子休眠及其控制,種子休眠與萌發的環境控制,種子儲藏、劣變及其修復,以及雜交水稻種子。
本著作圍繞秸稈還田量和還田方式對農田系統生產力和環境效益的影響,進一步探析秸稈還田和耕作方式等栽培管理促進麥-玉周年種植系統碳氮高效的機理與調控管理措施。以期為區域農田生產力提升和農田系統"碳中和"和可持續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維持作物高產和耕地質量提升,并降低農田碳排放是當今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挑戰。秸稈還田和施氮是改善土壤耕地質量、實現作物豐產、降低農田碳足跡的關鍵措施。然而,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輪作等高度集約化種植體系中,持續大量的秸稈還田和氮投入可能導致耕地和播種質量差、養分利用率低、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耕地和淡水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糧食安全日益突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為了指導抓好糧食生產,我們組織農業科研、教學和推廣方面的科技人員,從全球的視野,分析了谷物類、豆類和薯類三大糧食作物生產、消費與貿易情況;闡述了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四大旱糧作物的起源與傳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產業發展與綠色生產
抗戰時期,全國一批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科研人員聚集在柳州沙塘,使之成為“戰時農都”。在抗戰相持階段,玉米、紅薯、馬鈴薯等外來旱地糧食作物的引進及傳播,有效促進了中國農業科技進步,增加糧食產量,支撐了大后方經濟。本書概述戰時農都形成的過程及其意義,在此基礎上,運用歷史學、經濟學和文學傳播學等理論與方法,展現其在引進及傳播旱地糧食作物上的作用,并對廣西的抗戰地位進行評析。本書屬抗戰經濟史和科技史的基礎性研究成果。
本書針對小麥生產中的品種利用、平衡施肥、水利利用、病蟲草害防控、自然災害的成因及應對措施和應急管理問題,闡述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