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式塔治療之父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的一部獨特的自傳,首次出版于1969年12月。書中,作者應用了他聚焦于覺察的理論,寫下了“所有想要寫下的任何東西”,集反思、回憶、理論、詩句和討論于一體,充滿了作者對自己過往生活與當下狀態的審視與剖析。本書文體特別,部分采用了詩歌體裁,充滿了文字游戲,有時候卻又是理論化的;寫作風格活潑,非常自然,極具個人特色。這些風格獨特的文字,既展示了皮爾斯格式塔治療的形成與發展,也讓我們感嘆于這一療法的驚人效果。本書有助于我國心理學專業人員了
本書為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治療之父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的第一部著作,1942年初次出版于南非,1947年在英國再版。在本書中,皮爾斯修正、擴展了他關于口腔阻抗的論文,在某些方面強烈地批判了精神分析,并且創造性地整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弗里德倫德爾的分化思想、史末資的整體論、賴希的思想、有機體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韋特海默和勒溫的場理論、現象學、存在主義的思想,以及其他原創思想。書中諸多洞見日后成為格式塔治療的核心思想。全書分三個部分:前兩部分用于理論討論,分別涉及整體論和精神分析,以及
本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書中,他提出了許多精彩的理論,包括人本主義心理學科學觀的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元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峰體驗理論等。需要層次理論是馬斯洛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至今仍在多個學科領域和實際工作中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本書是對1954年初版的修訂,對出版16年的經驗做了系統的思考、深入的總結和全面的提升。 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紐約時報》
本書作者馬斯洛不僅對人性本質和人類潛能的可能性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闡述需求層次理論,也暢談人生意義與幸福、教育與學習、愛與激情、工作與享樂、創造力與刻板思維、情緒與心理健康等關于人性諸多重要的問題,都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本書介紹了拉康的主體性理論。在后結構主義思想家宣布主體死亡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討了作為一個主體誕生的意義,帶領讀者一步步進入拉康的概念體系,解釋了一個人如何成為主體導致精神病。本書清晰地引導讀者穿越拉康理論的迷宮,將他者、對象、作為語言結構的無意識、異化與分離、父性隱喻、享樂和性差異等核心概念拆解開來,結合拉康在臨床上的關注點來闡述他的理論,提供了迄今為止對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見解,特別適合入門者閱讀。
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推理心理學的含義、產生和發展歷史,以及主要的實驗范式,然后從發展階段、主要內容、實驗證據等方面對西方這一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邏輯理論、心理模型理論、雙重加工理論和條件概率理論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述評,最后從理論和實驗證據兩個方面論述了本書提出的推理題與推理者的推理知識雙重結構模型。
《批評意識》是一部關于日內瓦學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杰作。全書分為兩部分,《上編》評述了包括波德萊爾、普魯斯特、巴什拉、布朗肖、薩特、羅蘭·巴特在內的十五位批評家的批評實踐,展示出批評意識運行的機制!断戮帯穭t講述了批評意識的方法論。兩部分相輔相成,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闡明了日內瓦學派的批評方法與原則。
"以拉康和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從內在精神切入,馬克思主義從外部客觀著手,分別為學界提供了兩個極其重要的認知架構、研究策略和問題意識。通?磥,這兩門獨具闡釋力的理論話語似乎難以交通,但在理論史上,仍然不乏做出如此嘗試的學者。本書以拉康一派的精神分析文論及其馬克思主義維度為研究對象,從“文學何來”“文學何是”“文學何為”三個方面展開,意在論證這樣一個題旨:在文學藝術場域中,拉康一派致力于將 精神分析學從純粹的生理學和病理學場域中撈取出來,賦予它社會、歷史、文化、哲學、道德、宗教等多方
本書基于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尤其是其中的自性化理論,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前通行的正念療法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相關理念,從自性化的角度對諸多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進行了深入解析,在此基礎上對榮格的自性化概念及其結構,以及自性化的理論和方法做了進一步的延伸和發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國特色的榮格自性化學說,以實例而非邏輯演繹個體自性化的過程,助力心理分析與治療的相關實踐。
本書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列舉了社交、職場、婚戀關系等方面的實例,引導讀者學會“讀懂”微動作,進而了解自己、洞察他人,成為識人專家。具體內容包括:提問細節,讓對方不攻自破;說謊者會從語言上暴露自己;撒謊時眼神有哪些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