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年,威尼斯。 富有四海的奧斯曼蘇丹掌握了發動全面戰爭所需要的一切,而他將目光投向了羅馬;浇淌澜缫逊至眩K萊曼大帝將手伸向了它的咽喉。 從伊斯坦布爾的宮殿到中歐血流成河的戰場,再到北非的焦土海岸,本書開創了一種大膽的寫作風格:直擊歷史,講述了一個有關權力的最令人矚目也最險象環生的真實故事。蘇萊曼如何成了16世紀最令人畏懼且最具權勢的人? 這是一段建立在殘酷選擇和私密關系之上的艱難歷程——他的奴隸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威尼斯巨富向他出售寶石,為他贏得盟友;“俄羅斯”妃子則偷走了他的心。 十年
本書從“東亞”的區域史視角, 對始編于江戶時期的《日本史記》一書進行詳細考察, 主要討論了為何在江戶初期出現了《日本史記》這樣一部史書、《日本史記》編纂各個階段的具體過程, 以及該階段所完成的文本背后包含的史學思想與觀念, 及其中包含的中日史學思想元素、編纂的意義和影響等。結合歷史語境, 對《日本史記》的編撰過程和史學思想進行了系統地梳理, 比較了中日傳統史學方面的異同, 并從史學角度探索東亞文化圈的文化互鑒途徑。
二十四史是一個執政用人鮮活事例的寶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啟發我們利用先賢留下的智慧解決今天的問題。為此,擬從10個方面選擇100個經典的執政用人故事,通過故事生動呈現加深刻點評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弘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同時,給讀者以啟發思考,推進我國各級各類人才建設事業迅速成長發展。
東亞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軍事強大,而在于其文化價值觀獲得普遍的認同,法律制度被各國自主移植,構成共同的文化基礎。唐代形成東亞世界的成功經驗在于開放和包容,在達成文化共識基礎上的求同存異。在探索東亞未來的時候,深入研討其過往的歷史文化交融,頗具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本書所考察的古代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國家,存在著近千年的長期緊密關系,卻也發展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經歷了近代的劇變,從今日來看,雖然地理上相鄰,但在文化上隔膜頗大,有必要加強彼此的文化交流
本書共設東北亞歷史與考古研究、東北亞民族與疆域研究、東北亞國際關系研究、東北亞文獻整理與研究和海外譯介5個專欄,收錄19篇論文(包括韓國和日本學者3篇論著的譯文),內容涉及樂浪木簡、好太王碑拓本、北朝樂浪王氏、高句麗渤海研究現狀、遼代大族與西京、東北亞古代文獻整理與研究等諸多方面。
本書從外源型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考察了明治維新之路,大略形成如下認識:明治維新是以“思想的突破”為先導,以武士為領導,以獨特的國民性為精神動力,以巨大而高素質的人口資源為依托,以近代財金體制和憲政體制的構建為保障而推進的一項以西方先進國家為模范的改革運動。思想的突破是外源型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在歷史的轉折關頭,認識形勢,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合理的行為選擇,把握社會發展的契機。江戶時代,世界正經歷著一場亙古未有的社會巨變。英法德美等西方國家率先啟動現代
1868—1912年是日本的明治時代,“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運動。本書介紹了日本明治時代的改革發展的重要歷史進程,內容包括從巖倉使節團到巴黎萬博會,從鐵路等基礎建設到國營的模范工場,從創業大神澀澤榮一到財閥的崛起,從松方財政與產業的多樣化到金融政策與中央銀行的創立等,日本明治時期的產業革命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并逐漸躋身于世界一流強國之列。本書對研究和關注日本的現代化歷程的學者有參考意義。
詹姆斯·阿基利斯·柯克帕特里克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海德拉巴宮廷的常駐代表,他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年輕莫臥兒貴族女子——海爾·妮薩,為與她結為夫妻而沖破了社會、政治、種族和宗教上的重重障礙?驴伺撂乩锟说睦寺矍楣适虏⒎枪吕谶@個時代的印度,每三個英國男性當中就有一人與印度女性共同生活,他們跨越文化鴻溝,成為所謂的“白莫臥兒人”,而這是一個幾乎沒有得到歷史學探索的群體。英國歷史學家威廉·達爾林普爾基于對18世紀檔案、書信與日記的詳盡研究,以小說般精彩的文筆,扣人心弦地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本書作為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在對兩國方外交流做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挖掘其中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淀與海洋文化特征,提升理論高度,對兩國之間的海洋文化做歷史描述,為中國當代海洋探索作歷史學及文化學闡釋。中斯方外交流所包含的海洋文化特征,無形中契合了近年來國際形勢、國家戰略點的南海轉移。在未來中國與南海諸國的國際關系構建中,中國可以中斯關系為藍本,探索出一條契合路徑,以文化往來加強國家間外交關系,良好的外交關系進一步推動文化互動,形成一種可持續的良性互動。
這是一部傳統日本生活與文化的簡史。 全書勾勒了茶道、花道、游藝、飲食等深度影響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類傳統生活技能及其器物的發展簡史,重點描述藝術與生活的關聯和互動,以及傳統與現代的傳承和革新。 全書以重要文化人物和文化遺存為立足點,從讓茶文化在日本扎根的榮西到倜儻不羈的佐佐木道譽,從集花道大成的池坊專好、主張侘的美學的村田珠光到完成茶湯美學建設的千利休,從日常的茶湯和插花到桂離宮的審美意識、日本料理的食禮文化、柳宗悅的工藝運動等,既有歷史的脈絡,又有點和面的結合,簡明平易地審視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