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歷史學術著作,從生態文明角度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去哪里”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解讀。作者馬克·伯特尼斯認為不應該將自然史和人類史截然分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自然界的演化從來不是各不相干的,人類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態息息相關。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活動已經影響到了全球生態的方方面面,人類活動之于自然界連鎖反應的分量已經越來越重,因此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注重生態內涵,并且共同行動起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本書闡述人類文明史的學術角度較為新穎,突破了慣常的歷史研究路徑,具有較高的
本選題契合當下環境保護的議題,集合博物散文,兼具科普性與文學性。作者通過記述自身的博物經歷與感悟,引導讀者探索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身體力行探究世間萬物并與其建立聯系,生動為讀者展示了萬物皆奇跡。本書主要內容為三個方面,首先述及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維護、環境保護和動植物開發利用史等社會關注的議題。其次,介紹了一些生物學家、地學家的科學成就及其影響;早期西方人在華所建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歷史上的科學活動對后來的啟示。第三,闡述了古代的博物和“多識”的發展歷程和近代生物學家的傳承。
本書以社會問題為視角,重點介紹了當前中外學者關于環境問題的社會影響、社會成因與社會應對的代表性理論。主要包括寂靜的春天、受害結構論、受益圈·受苦圈、環境正義、公地悲劇、生產跑步機、環境問題的社會轉型論、生態危機的歷史文化論、生態現代化、生活環境主義、共域之治等重要理論。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重點闡釋相關理論內容的同時,對理論形成的學術脈絡、社會背景及人物生平展開細致分析,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論的來龍去脈。本書是一本獨具特色的環境社會學教材,適合社會學及相關專業本科生、
城鄉協同發展是國家現 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教 材針對城鄉發展不協同的現 狀,以城鄉生態系統為對象 ,研究城鄉生態系統的組成 、結構與功能,城鄉生態系 統的演變趨勢及其產生的生 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問題,提 出城鄉生態功能區劃、協同 整治以及生態系統管理,最 終實現城鄉協同發展與一體 化以及城鄉社會現代化。本 教材契合新時代鄉村振興戰 略、城鄉發展一體化及實現 社會主義現代化等主題,適 于高等院校生態學、環境科 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等專業的專業課教材
科學觀測是認識海洋環境的基本途徑。本書首先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環境概況,然后從實時現場監測系統、科學考察航次觀測和衛星遙感觀測三方面總結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環境科學觀測體系,最后從海洋數值模擬與預報、海洋信息平臺兩方面介紹海洋信息應用。本書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氣候、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發展情況等,重點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海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可能引發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等,突出信息時代區域海洋學的交叉特色。
本書是對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自然和城市關系的廣泛考察和深入探索,是一位杰出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對我們生活方式的激動人心的重新審視。幾千年來,城市似乎代表著我們與自然世界的分離和我們對自然世界的勝利。它們像一個戰場,在那里人類已經使用技術來重新設計環境。但在21世紀初,我們到達了一個轉折點:我們現在已經使我們的星球城市化,但自然力——無論是上升的海平面、風暴、干旱還是流行病——似乎將決定我們城市的未來命運。
本書概述光催化基本原理與過程、光催化材料的性能提升策略及其在環境與能源領域的應用;重點介紹代表性高性能光催化材料如金屬氧化物(二氧化鈦)、金屬硫化物(CdS)、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金屬有機骨架(MOFs)化合物的構建,以及助催化劑如MXene和單原子修飾提升其光催化分解水產氫、CO2還原和氮氧化物氧化去除等性能,并講解天然礦物光催化在環境凈化中的貢獻。
本書聚焦于遙感云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臺技術前沿,從理論、方法、實踐三個方面進行系統的闡述,首先介紹了基于遙感云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臺的背景、基本概念與原理;其次介紹了基于遙感云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臺的數據、方法與關鍵技術;最后介紹了基于遙感云計算的生態大數據平臺在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態學應用的最新進展,并提供了基于遙感云計算的甘南州生態大數據平臺案例。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2):中國篇》聚焦零饑餓(SDG 2)、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 6)、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SDG 7)、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 11)、氣候行動(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陸地生物(SDG 15)七大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專注于新方法新指標的探索、可持續發展進程的跟蹤評估,以及多指標交叉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針對21個具體目標匯集了 39個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區和中國兩個尺度上針對 SDGs指標的研究、監測和評估成果,包括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