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先生大全文集》為南宋理學家陳淳的文集匯編,是其學術專著之外體現其儒學思想、可資研究的重要作品。作為朱熹的得意門生之一,陳淳一方面力圖準確理解和把握朱子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義理推演和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學思想體系,并在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朱子的基本理論。除單獨成書的《北溪字義》等著作之外,這些思想都體現在陳淳各類著述之中。陳淳還以傳道受業為己任,常與同道或后學在書信中就理學問題往還議論辯難。除此之外,陳淳雖不見用于世,但常懷憂國憂民之思,在代人撰寫的奏疏或
《直講李先生文集》,北宋李覯撰。 李覯研極經術,潛心著書,尤為關注經世濟民、明體達用之學。生前自編文集《退居類稿》、《皇祐續稿》等,但原本皆已散失,今日所見李覯最早的文集是明代成化年間左贊編刻的《直講李先生文集》,凡三十七卷并外集三卷、年譜一卷。一九八一年,由王國軒先生校點、中華書局出版的《李覯集》,即采用《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左贊刻本為底本,校以明正德孫甫刻本、萬歷孟紹慶刻本、清光緒謝甘棠刻本等。同時還輯錄了《常語》佚文,并附上史傳、目錄、序跋等文獻資料。儒藏本由王國軒先生在原整理本基礎上加以
本書收《近思錄》研究及仿《近思錄》共三種。1.《近思錄釋疑》,針對朱熹呂祖謙所編《近思錄》及葉采所撰《近思錄集解》,提出很多疑問,并加以解說。2.《近思續錄》,編者宋秉璿認為朝鮮學者趙光祖、李滉似周敦頤,李珥似二程,金長生似張載,宋時烈若朱熹。他仿照《近思錄》體例,把本國趙、二李、金、宋五先生的言行語錄輯錄在一起,成《近思續錄》。3.《海東七子近思錄》,也是仿《近思錄》體例,輯錄了朝鮮學者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李滉、李珥、成渾七為學者的言行錄。由樸泰輔編成
《近思錄備考》十四卷,是日本江戶時代第一本講述、注解類的《近思錄》本土衍生文獻,是以宋代葉采的《近思錄集解》為底本進行的二次注解。本次整理,以日本寬文八年刻本為底本。《近思錄訓蒙輯疏》是一部未完稿,僅有兩卷。該書將中、日、朝三國性理學家的精要論說匯集一處,這既體現了作者宏大的學術視野,也對研究東亞理學思想傳播有一定價值。本次整理,以日本弘化四年刻本為底本。
《易》教即《周易》的教化。作為中國儒家六經教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易》教除具有儒家教化體系對德性的培養和現世的關懷外,又因《周易》卜筮其外,哲理其中的特殊性質為儒家教化體系提供了形上學依據。
本書基于前人研究,全景式探究了朱熹《易》教思想,涵蓋淵源、理論基礎、內容、工夫實踐與影響,并聯系當今社會問題挖掘其當代價值。這不僅可從教化角度系統化關照朱熹易學思想、完善儒家《易》教思想體系,也為發掘儒家《易》教思想的當代價值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與可能。
該書講述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陳亮的一生。他致力于恢復中原,改革中興,曾六詣天闕,作《中興五論》,提出一系列富民強國、抗金雪恥的主張;提倡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展開王霸義利之辯;開創永康學派,與金華學派、永嘉學派三足鼎立,在中華學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著卓越的學術功績。
司馬光是中國歷史和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憑借多卷本《資治通鑒》家喻戶曉,也因反對王安石新政而聞名。這是一部用英語撰寫的關于司馬光從政和思想的著作。冀小斌博士追溯了司馬光的宦海沉浮,分析了其保守思想的的優勢,為讀者理解宋代錯綜復雜的宮廷政治和雄心勃勃的改革運動提供了新的視角。
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古今中外大家為對象,著重擷取與體現其思想精要。叢書作者皆為各領域學術前沿學者,他們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短短十余萬字,清晰簡練闡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讓讀者快速讀懂大家。叢書內容編排、裝幀設計到紙張選擇、印刷力爭精益求精,成就視覺欣賞與閱讀體驗于一體的大眾讀物。
楊簡,南宋著名哲學家,心學大師陸九淵高足,世稱慈湖先生。他繼承和發揚了心學,使心學的基本理念和義理趨于完整和成熟,成為陸九淵到王陽明的重要橋梁。本書講述了楊簡的教學實踐、社會活動、思想精
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南宋陸九淵撰。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學者尊為象山先生,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與朱熹齊名,并稱“朱陸”,二人常相論辯,爭持不下。陸九淵之學遠紹孟子,他提出“心即理”的哲學命題,認為治學以“發明本心”為主,是宋明兩代“心學”一派的開山之祖。陸九淵不好著述,傳世者多為論學書札及語錄講義,其文集南宋時已屢見刊行,流傳版本眾多。此次整理,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嘉靖四十年何遷刻本為底本,校以明正德十六年李茂元刻本,參校道光三年金谿槐堂陸邦瑞
《陳亮集》是宋代“永康學派”代表人物陳亮的文集,由當代宋史研究的開創者、奠基人鄧廣銘先生校點。 陳亮《龍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由其子陳沆在其過世之后編成,但自元明以后已經湮沒不傳,流布于世的多以明成化年間永康龍川書院三十卷本為祖本。鄧先生利用流傳海外的珍本——南宋末年刊《圈點龍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將其中所收陳亮文與明成化本加以比勘,從而糾正了成化本及此后明清諸本的訛誤舛亂。在逐一比勘《文粹》、成化本以及自明嘉靖、崇禎至清同治諸多版本的基礎上,憑借對于陳亮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厚基礎,鄧先生廣稽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