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叢書的廣東故事篇。本書共分六章,立足廣東現代化發展的特點,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廣東的發展歷程,并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講述了廣東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發展路徑和地方特色,以小見大、深入淺出,體現了廣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發揮的突出作用,對其他地方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數字時代,一些大城市成了吸引各類流量的磁場,一種新的城市形態流量城市呼之欲出。流量的增加,促使城市從傳統時代的固定庇所過渡到流量之城,并在事實上改變著城市治理的基礎組件、組織架構和工具機制。深圳市是典型的流量城市,充滿活力和未來感,憑借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與包容開放的城市精神,其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擁有競爭力的城市之一。本書選取國際流量領先的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法蘭克福以及國內流量集中的北京、上海、香港、杭州、成都十大城市,與深圳市展開了全方位、全景式的比較分析,深入探討了流量城市治理現代化的
新時代新征程四川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進行一系列探索實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標桿示范作用。本書立足四川自身特色和深厚文化積淀,從成都、綿陽、宜賓、德陽、眉山、廣元、阿壩、瀘州、達州等九個特色城市出發闡述其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創新實踐。全書通過一個個有標志性的特色城市故事描繪出四川的現代化藍圖,體現了四川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經驗及探索,對其他省份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從不同角度展開對未來鄉村及鄉村治理的想象和思考。內容涉及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未來,以及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和所需的制度支撐;鄉村治理的未來走向,以及未來鄉村治理的合理體制,和鄉村治理現代化等問題。本書還探討了有關國家公園社區、鄉村土地流轉、人戶分離現象、開發區建設、數字鄉村建設和鄉鎮政府治理等問題。關注并研究這些問題,既是將鄉村治理研究具象化、經驗化,即從現實經驗問題出發去探討鄉村治理;也是揭示鄉村治理具體實踐中所面臨的重點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索未來鄉村達到善治的多種途徑。從社會學視
本書基于鄭州特大城市規模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以社會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為研究方向,聚焦城鄉街道、鄉鎮基本單元和農村、城市社區治理基礎環節,對標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梳理借鑒先進城市經驗做法,研究破解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不強,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內容和載體相對單一,社區治理參與機制還不健全,政府部門包辦過多,社會力量、市場主體參與缺乏長效機制,社區居民參與缺乏組織化渠道等瓶頸的具體舉措,進一步推動黨組織向基層延伸,加快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本書作者從社會、經濟、學術、藝術等各個層面介紹分析了以上海中產為代表的中國中產的生活狀態,并且以大量的數據分析和調查為切入點,理性看待中國崛起與發展,聚焦“中產”這一中國社會力量,并置于當今中美關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勢中來理解這一討論。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十一個章節。第一部分提出貫穿全書的重要主題:興起和發展中的中國中產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影響。第二部分將中國中產的崛起這一問題置于全球背景中討論,并對中產的定義、特點、作用作了學術史回顧。第三部分具體介紹了上海的文化特色、經濟發展與歷
本書在深入學習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黨中央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等理論基礎上,以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實踐為對象,調研和挖掘成都超大城市轉型發展和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典型案例以及其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實踐。通過對這些經驗、案例展開深入剖析,把握這些經驗、案例蘊含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讓成都城市現代化發展成就更加可感可知,生動呈現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成都篇章。
為深刻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先行實踐和理論思考,浙江日報全媒體評論理論部開設了《之江會客廳》理論訪談欄目,邀請徐光春、李慎明、韓慶祥等知名專家學者,針對社會熱點和發展中的難題,如三輪驅動促進浙江民營經濟新飛躍、以發展大格局看共同富裕、以消費導向促進新發展格局構建、如何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等問題,以浙江的改革發展為素材,深入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指導意義。本書為此訪談欄目的合集。
本書把陽泉郊區實踐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典型案例,有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預期:一個是理論的發展訴求。一個是實踐的政策需求,即如何以黨建為中心統合基層黨組織與基層政權、社會組織、群眾組織等之間的關系。
本書共七章,內容包括: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昆明之治;昆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綜合指數;昆明社會治理現代化分指數分析;昆明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數;昆明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步指數;昆明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比較分析;昆明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社會治理現代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