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最終成果。“子集興替”是對中古學術史上私人學術著述方式由子書轉變?yōu)槲募母爬ǎê笫缹W者提出的子書與文集在著述性質與體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諸多學術論斷。“子集興替”自清代學者章學誠始,亦頗受劉師培、余嘉錫、劉咸炘、程千帆等近現(xiàn)代學術大家矚目,但很長時間以來缺乏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本書主要由“中古子書著述方式的新變”“子書與文集興替的歷史進程”與“論子、集關系的學術史建構”三編組成,通過轉換傳統(tǒng)學術史研究注重思想內容的模式,選擇以“著述方式”作為討論“子集興替”的主要
美國漢學界知名學者蔡宗齊教授,從繁富紛雜的文論資料出發(fā),歷經二十多年艱苦的深度歸納研究,建立起既面向漢語世界,又能讓西方讀者理解的中國文論體系。《中國歷代文論評選》選錄八百余條重要文論資料,詳加注釋與評述,以此展示這一體系的共時性結構和歷時性發(fā)展,勾勒出文學論、創(chuàng)作論、理解論、審美論四大文論結構的生動樣貌。為便于閱讀與教學,書中充分發(fā)揮文獻編號與內容索引的功能。借助本書,讀者可在熟悉豐富文論材料的同時,對古代文論的術語、脈絡、結構獲得整體且深刻的認知。
《中國歷代文論評選》將
《聲律啟蒙》,你這樣玩過嗎?
孔子的兒子也不好好讀《詩經》
陶淵明《停云》:讓外星人了解地球
《唐詩三百首》原來應該這么讀
《太平廣記》:中國古代的《哈利波特》
《陶庵夢憶》:最富裕、最風雅的江南
《隨園食單》:可以吃的古文
古典文學歷經時光淘洗,蘊藏著使孩子們內心獲得審美觸動和智慧啟迪的能量,能夠滋養(yǎng)出舒展豐盈的心靈。
在本書中,作者黃曉丹化身為孩子們喜愛、敬佩的鄰家姐姐,結合
泰戈爾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是人類優(yōu)秀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在跨文化的語境中梳理、探討泰戈爾影響20世紀中國文學的各個方面:泰戈爾影響中國文學的途徑,影響的范圍與程度,影響過程中沖突與融合的文化景觀,影響的特征,中國作家對泰戈爾的個性化接受等。從文學的“影響—接受”關系入手,透視中國和印度兩種古老文明在現(xiàn)代社會的相遇、碰撞和融合的情景,由此審視中國文學和文化在轉型時期,應該如何吸收受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豐富、充實自身,賦予古老傳統(tǒng)以新的生命力。將“泰戈爾和中國文學的關系”擺在中、印文化兩大體系的整
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15位代表性作家(小說:魯迅、蕭紅、巴金、沈從文、路翎、王安憶、金庸、莫言、畢飛宇;詩歌:徐志摩、艾青、舒婷、余光中;戲劇:曹禺、老舍)為中心,在積極現(xiàn)有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審美取向、創(chuàng)作心理、思潮流派等進行了新的解讀。本書是由多位長期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和研究的教授、博士集體完成。具體寫作過程中,在保持體例相近的同時,也注意體現(xiàn)撰寫者各自的表達個性。還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的注重歷史文化分析,有的注重
王蒙年少有成,19歲就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嶄露頭角,22歲因發(fā)表《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而在文壇名聲大振。此后,王蒙赴新疆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2015年,王蒙以八十歲高齡完成的小說《這邊風景》獲得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本書通過介紹王蒙的成長與創(chuàng)作軌跡,帶領讀者了解他的人生與作品。 目錄: 第一章 輾轉他方皆有情 一、俺是龍?zhí)脙旱? 二、我的記憶里沒有童年 三、新疆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第二章 時代記憶的
通”本義表示到達,與“窮”、“塞”相對,表示流通、通正的狀態(tài)。本文借助“通”這一關鍵詞作為切入點,串聯(lián)起《文心雕龍》問題意識與批評方法,更能借以揭示《文心》批評方法的民族特色。本文分為以下四章:第一章以“通其不通”為標題,探討《文心》批評方法的問題意識。《文心》是一部救弊之作,劉勰不僅看到時代中文學理論批評的三大困境,更認識到由此釀成的三種弊端:一是“未能尋根”,二是“各照隅隙”,三是“莫肯研術”,并提出并踐行文學理論批評三大方法:溯源法、博觀法和折衷法。第二章以“古今貫通”作為標題,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讀本》是為適應“新文科建設”新形勢下高校中文專業(yè)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依憑文學史意識與審美標準,遴選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名篇佳作60篇,結合新的課程理念與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進行解讀分析,引導大學本科生深入領會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深刻思想內涵、獨特審美意味和文學史意義及影響。讀本選文典型,兼顧思想性與審美性,解讀視野開闊,注重知識的承傳和創(chuàng)新,既可作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的輔助讀本,亦可供文學愛好者閱讀鑒賞之用。
本書選文的主題為“誕生”和“童年”,通過對魯迅《補天》、徐志摩《嬰兒》、郭沫若《鳳凰涅槃》、蕭紅《呼蘭河傳》等經典名篇的解讀,表達了對生命起源的思索、體會、追求,以及童年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本書選文的主題為“生活的藝術”,通過對豐子愷《阿咪》、汪曾祺《八千歲》、梁實秋《雅舍談吃》、王安憶《天香》等經典名篇的解讀,向讀者娓娓道來日常瑣事中的生活哲學,讓人找到生活本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