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通過陶寺的興衰、嵩山地區文化的星羅棋布、新砦遺址的崛起等,最后輻輳到二里頭遺址——中國最早廣域王權國家的橫空出世上來,進而解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本輯設史地考辨、學術探源、國家治理、近世尋蹤、性別研究、學界憶往等6個欄目,涉及戰國西漢薊城、妙峰山信仰、明代京衛制度、近代北京女警察等主題,扎實推進了北京城市史及區域史的研究。
《長安學研究》為陜西師范大學國際長安學研究院主辦的專業學術集刊,此為第九輯。本著立足長安,放眼中國歷史的宗旨,我們創辦了《長安學研究》,深入探索長安從一座城市到一個文化圈的成長過程,并由此放眼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地位,刊物內容廣泛涉及國內外有關長安歷史文化及城市史、絲綢之路的相關理論與研究,展示學術發展新形勢和新成果。本刊每年出版兩期,分別于年中、年末出版。本期包括“歷史研究”“長安學與城市史”“出土文獻研究”“學者感言”“長安學人”與“書評”。
《河朔訪古記》是元代學者廼賢(又作乃賢)撰寫的一部記錄、考察華北地區歷史、古跡的著作。原書已佚,今本系乾隆時期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收入《四庫全書》(現存有文溯閣、文津閣、文淵閣三種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叢書》本、待學樓本、《完誠山閣叢書》本、《粵雅堂叢書》本等,均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文瀾閣《四庫全書》本。今傳各本,均作三卷,包括常山郡部、魏郡部、河南郡部3個部分,共134部。《河朔訪古記》所記重點有地名沿革、山川形勢、文物古跡等方面,其中關于歷史、古跡的記載最為著名,上起先秦,下迄元朝,
延慶區千家店鎮以百里山水畫廊、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而聞名于世。本書 通過考古成果和大量的歷史文獻,揭示了從恐龍時代開始,到五六萬年前在黑白河 流域生活的原始人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戎部族,遼金元時期的神秘古道,以及 明代駐牧戍邊的蒙古人,再到駐防的清代八旗兵等千家店地區北方民族融合發展 的歷史脈絡。
本書中,作者“在文物中探尋合肥”,歷數千年積淀傳承,數量眾多、風姿多彩的合肥歷史文物資源,將文物之美與合肥歷史文化知識融合在一起,探尋地域文化特色之美。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集歷史、地理、文學等于一身的歷史和人物故事類筆記。全書分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詳細介紹洛陽城中的景觀,其間詳述相關的名人軼事和奇談異聞。本書在對原文翻譯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北魏歷史背景的補充,對書中提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加以補充,亦可視為一部簡明的北魏末年史。文末特地增加附錄,為讀者詳解北魏的職官制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內容。
近代蘇州的經濟蛻變和城市轉型,不僅合于中國近代史整體圖景之轍,也押著江南城市體系獨特的韻腳。本書作為一項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將城市性與地方性結合,沿著結構史和文化史結合的路徑,從四個視角,在變動中把握蘇州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歷史上的流動、吞吐、消納、呼吸,以及演化的脈搏—— 江南的蘇州,在近代江南城市體系從中心地體系主導型向網絡體系主導型轉變的過程中,從中心都會演變為地區城市;行政的蘇州,發展出官治與自治結合、協商與博弈并存的豐富的城市管理樣態;士紳的蘇州,見證了城市精英活躍的身影和他們全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而在中國的各個城市中,寧波與日本關系最為親密。寧波與日本交往1200多年,漫步于寧波市內,到處可觸摸到中日交流的歷史痕跡,猶如享受一場1200年的睦鄰友好盛宴。如今,許多日本文化中仍閃爍著古代寧波的影子。本書是“寧波與海洋文明”書系中的一本,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再現曾經發生在寧波的歷史故事,再現寧波與日本的經濟、文化、社會交流,揭示那些史料和文物背后的真相。本書內容豐富,講解通俗易懂。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有展望更新,也應有記憶留存和經驗的研究總結。本書全面展現1949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貢獻上海經驗上海智慧上海引領,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生態文明等各方面,亦對上海如何繼續當好排頭兵、先行者進行了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