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結構設計的入門書,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高樓大廈、橋梁等,都要承受一定的機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斷或倒塌。結構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事物中都存在一種結構。當我們思考結構的問題時,我們不僅要考慮為什么建筑物和橋梁不會坍塌,為什么飛機不會解體,也要考慮蟲子為何長成那種形態,蝙蝠為什么能飛過玫瑰花叢而保持翅膀完
我們在與孤獨癥(AS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等發育障礙人士溝通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會這么說,為什么要那么做。本書從溝通和行為兩大方面入手,以漫畫的形式介紹了ASD、ADHD人士在生活、工作中表現出來的32個特征,比如,不會察言觀色,總是丟三落四,經常
本書作者顧文是南粵大地知名的易經學者,曾撰寫多部易學通俗著作。本書是他的綜合之作,九九歸一,從對易經內容的闡發,回到易經本身的研究和普及。本書以詞條的形式,全面地解釋易經,本書的詞條闡發既準確又生動,在一些辭條上也不乏自己的見解,方便學易之人迅速查閱,是學易之人不可多得的工具型圖書。幾千年的歷史,像婉蜒而去的長河。易注
本書關于在工作中如何提出卓有成效的問題。書中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講述有效提問的概念、基本原則、技巧、價值觀、追問,從理論和觀念上幫助讀者認識提問這一重要軟技能;第二部分各章分別介紹在不同工作場景中提什么問題,包括開啟和結束會議、解決問題、激發行動、進行批判性思考等場景,針對各個場景分別詳述了提問的過程框架,提供了相
近代日本游華知識人曾根據自己的中國體驗描繪出各式各樣的新“中國形象”,這些形象是在“古典中國”與“現實中國”的交互參照中產生的。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知識人大致形成五種中國觀類型,即“榮衰一體”、“病體待治”、“日本中心”、“文明反思”與“幽玄浪漫”的中國觀。通過對日本游華知識人中國體驗之比對與分析,指明近代日本人的
博耶于1990年提出的教學學術(ScholarshipofTeachingandLearning)思想為解決科研與教學關系失衡問題提供了新視角。教學學術將教學視為一種學術,不僅豐富了學術的內涵,促使教學提高到與其他學術同等的地位,同時也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采取措施,致力
本書的撰寫基礎是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新文科建設宣言》、教育部《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的精神、高教司司長吳巖的《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報告的精神。本書結合我國當前教育方針政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本為本”本科教育發展理念、“雙一流”建設理論等,探討新文科建設的方向和模式。本書擬通過探討國家
本書使用CGSS2010至2021年的數據,在梳理了以往對于平等、公平和公平感的相關研究和理論闡釋的基礎上,采用社會變遷的視角,分析了不同群體公平感的時期變化。研究發現,客觀階層在公平感上的差異變得更符合結構決定論的假設,即高階層群體的公平感更高,這種時期變化主要可分為2010~2012、2013~2017、2018~
本研究基于生育的相關理論,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從生育價值的視角探討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偏離的根源。不僅研究了數量偏離,還分析了性別偏離、生育時間和生育時間間隔偏離。相比以往研究,本研究在研究視角、對象、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厘清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偏離背后的價值根源及其變動趨勢,有利于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
信息內容深刻影響人的觀念與行為,對信息內容(及相關生產與傳播活動)進行治理,自古就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擴散滲透,國家主導對信息內容的治理遭遇了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遷的挑戰。內生治理需求面對外部條件約束,開啟了治理實踐的調適進程并逐漸顯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