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實物憑證,記載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特點。《近代貴州票據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記錄了近代以來,偏遠地區的貴州經歷的票據近現代化歷程,揭示了貴州社會傳統票據與現代票據、全國性票據與地方票據雜糅共處的特點,闡述了各種票據在貴州社會近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深遠影響。
《近代貴州票據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可供對票據收藏感興趣的收藏者閱讀,也可供對經濟史、貴州地方史研究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參考和借鑒。
票據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當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逐漸不能滿足商品交換對其支付功能的需要。因為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買和賣在時間與空間上發生了分離,即商品實體的轉移和貨幣的結算不能同時進行,再加上異地買賣中貨幣的攜帶非常不便,進而誕生了錢、貨不能兩清情形下的貨幣信用制度,而票據最初就是作為貨幣信用工具應運而生的。“票據為貨幣行使的代用品,亦為貨物交換的媒介物。故凡商業信用發達的區域,票據的流行,大都極盛。”①中國現在的票據制度形成于近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達時期,至于票據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古代。《周易·天官·小宰》中說:“聽稱責以傅別。”所謂“稱責”就是放貸,“傅別”就是立契,即借據或契券。通俗地講,就是借貸雙方訂立契據,契據一般為兩聯式,中縫寫有契約文字,然后一分為二,由債權、債務雙方各執一聯,收債時將兩聯合二為一,驗證中縫上的字跡是否吻合。這是中國首次以文字形式談到借據這種信用工具。因為歷史的久遠,加上文字資料的匱乏,以現在的眼光看這種契據不一定是演化出日后票據的原生物,但從它的契約性和技術性能上看,無疑包含了票據的胚胎。
唐代時,出現了柜坊這種專門收受和保管錢財的信用機構,人們把錢財委托給柜坊保管,柜坊開出類似于現在支票的“帖”以供人支取。到唐憲宗(806-820)時,由于信用業務的發達,出現了代替現金運送被稱作“飛錢”的票券。經營“飛錢”業務的人,起初是地方政府駐京的辦事處或代表人,即各道在京的“進奏院”及各軍、各使所派負責人,后來發展到商人。各地商人在京師出賣貨物時,可以將貨款交給自己所在道的“進奏院”,或交給在各地方設有聯號的商人,由進奏院或商號出具票券,將其中的一聯給商人,另外一聯寄回各道或分號。商人回到地方后與寄回地方的一聯合券即可取兌貨款。“飛錢”這種信用流通工具,實為中國式匯票的雛形。
前言
第一章 晚清貴州境內發行及流行的票據
一、晚清以前貴州境內流行的貨幣
二、貴州官錢局發行的銀票與錢票
三、晚清貴州制錢的私鑄及其成因
四、晚清貴州民間流通的貨幣
五、晚清貴州的地方票據業務
第二章 民國時期的貴州票據
一、軍閥統治時期的貴州票據(1912-1935)
二、國民政府主黔時期的貴州票據(1935-1949)
第三章 中國工農紅軍在貴州使用過的票據(1930-1936)
一、紅軍長征在貴州的活動歷程
二、紅軍長征在貴州省各地使用貨幣的情況
三、紅軍長征經過遵義時的貨幣工作
四、紅軍長征過黔使用的原蘇區銀、銅輔幣
第四章 繼承與改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貴州票據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金融機構的建立
二、人民幣的推廣與銀元的禁用
三、公債的發行與認購
第五章 解構與調適:計劃經濟時期的貴州票據
一、統購統銷政策的地方實踐
二、計劃經濟時期的主要票證
第六章 勃興與繁榮:改革開放以后貴州的票據
一、證券市場的發展與繁榮
二、公債的發行與認購
三、電子票據產業的發展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