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首先從建設用地再開發概況、建設用地再開發的理論與方法、建設用地再開發類型劃分與現狀評價三方面進行理論介紹,然后從景觀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弱質景觀環境空間評價與識別、建設用地再開發生態規劃三方面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創新研究問題——弱質景觀評價進行針對性介紹,最后通過案例分析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進行具體闡述與分析,詳細全面地完成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的系統性研究。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可供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城市規劃與管理及其相關領域的機構、企業人員及高等院校研究人員和師生閱讀。
適讀人群 :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城市規劃與管理及其相關領域的機構、企業人員及高等院校研究人員和師生閱讀
“建設用地再開發研究叢書”是國土資源部建設用地再開發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土地利用與整治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土地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一套系統介紹建設用地再開發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政策制度與典型案例的叢書。本叢書立足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資源環境現狀,以支撐建設用地再開發健康、規范、有序地發展為目標,突出理論性、實踐性和前瞻性,可為各級政府部門、技術機構、企業和社會各界系統理解和全面認識建設用地再開發理論方法、技術流程和管理模式提供參考。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產業發展,我國建設用地面積迅速擴增,占用了大量優質耕地,然而現有存量建設用地整體使用效率低下,由此引發區域國土空間結構失衡、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嚴重、土地資源后續供應力不足等問題。中國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資源稟賦偏低,局部經濟先發地區土地開發強度已接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如珠江三角洲中心多數城市土地開發強度己超過30%,部分城市達到60%,幾無土地供求空間。
為切實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相繼出臺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管理制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控制度》等,不斷加強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管控力度。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一味地“堵”“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產業發展的速度、效率,引起了社會的不滿。“堵不如疏”,應摒棄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思考如何真正實現節約集約用地;盤活存量土地,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土地資源的管理角度來看,進行建設用地的綜合整治,即從粗放利用建設用地內部獲取更多土地使用效益,通過對現存建設用地進行再開發,挖掘土地利用的潛力。在總結以往舊城改造、“三舊”改造等“拍腦袋”做法的基礎上提出存量建設用地再開發的理念,努力將其發展為可在全國推行的解決建設用地低效使用的普適性方法;通過釋放存量建設用地潛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土地資源可持續供給;通過對存量建設用地再開發,從存量上找增量以解決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土地供需矛盾難題,優化土地資源的空間配置,改善城鎮景觀生態環境,實現新農村建設及產業升級轉型建設。這也有利于保證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的真正落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在我國大力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與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背景下,為解決土地供應不足、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和耕地數量劇減等問題,由國土資源部組織,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土地開發儲備局、廣州市房地產測繪院等18家單位共同參與,開展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研究,在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數據采集與數據庫建設技術、專項規劃編制技術及數字化監管技術、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的土地調控技術、市場預測與調控技術上實現相關理論和技術方法上的突破,用以切實指導、推進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實際工作。“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研究”作為該項目的子課題,在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化規劃技術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受“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研究”課題資助,課題組經系統整理,完成本書。
本書首先從建設用地再開發概況、建設用地再開發的理論與方法、建設用地再開發類型劃分與現狀評價三方面進行理論介紹,然后從景觀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弱質景觀環境空間評價與識別、建設用地再開發生態規劃三方面對本書創新研究問題——弱質景觀評價進行針對性介紹,并列舉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最后通過案例分析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進行具體闡述與分析,從而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進行了全面的系統性研究。
查看全部↓
咸春龍,1965年生,江蘇泰州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發展理論與政策、土地資源管理、稅收理論與實踐。現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先后參加10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4項,廳局級科研課題3項,參加國家科研課題2項,出版專著,教材6部,發表學術論文28篇。
叢書序一
叢書序二
前言
第1章 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概述
1.1 基本概念
1.1.1 建設用地再開發
1.1.2 景觀保護
1.1.3 生態環境保護
1.2 建設用地再開發概況
1.3 建設用地再開發基本模式
1.3.1 天津市華明示范鎮建設模式
1.3.2 江蘇省“萬頃良田”工程模式
1.3.3 浙江省嘉興市“兩分兩換”土地整治模式
1.3.4 廣東省“三舊”改造工程模式
1.3.5 深圳市“鳳凰社區”入市拍賣模式
1.4 國內外景觀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規劃研究概況
1.4.1 國外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狀況
1.4.2 我國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狀況
1.4.3 國內外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狀況的比較分析
1.4.4 國外值得借鑒的經驗
第2章 建設用地再開發的理論與方法
2.1 建設用地再開發的評價理論
2.1.1 土地節約集約評價理論
2.1.2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理論
2.1.3 土地生態環境評價理論
2.1.4 土地景觀評價理論
2.2 建設用地再開發的規劃理論
2.2.1 可持續發展規劃理論
2.2.2 人地協調理論
2.2.3 復合生態系統理論
2.2.4 博弈論
2.2.5 土地利用系統論
2.2.6 地域分異規律
2.2.7 土地區位論
2.2.8 中心地理論
2.2.9 資源配置理論
2.2.10 公共產品理論
2.3 建設用地再開發的保護理論
2.3.1 耕地保護理論
2.3.2 土地管控理論
2.3.3 環境保護規劃
2.4 景觀生態理論
2.4.1 景觀結構與功能原理
2.4.2 生物多樣性
2.4.3 物種流原理
2.4.4 能量流動原理
2.4.5 景觀穩定性原理
2.5 建設用地再開發的基本方法
2.5.1 景觀生態環境評價方法
2.5.2 環境規劃保護方法
第3章 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類型與評價
3.1 建設用地再開發類型劃分
3.1.1 縣(區)建設用地再開發類型劃分
3.1.2 鄉鎮建設用地再開發類型區劃分
3.1.3 村莊建設用地再開發類型區劃分
3.2 建設用地再開發現狀調查與評價
3.2.1 現狀調查內容
3.2.2 現狀分析內容
3.2.3 制約因素分析
3.2.4 生態適宜性評價
3.2.5 人居環境質量評價
3.2.6 現狀調查與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第4章 景觀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
第5章 弱質景觀生態空間評價與保護
第6章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生態規劃技術研究
第7章 案例:順德區建設用地再開發景觀生態保護
參考文獻
彩圖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