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稿選篇以絕句、律詩及語文教材中古詩篇目為主,選篇全面涵蓋教育部門所規定的必背古詩詞篇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初學階段古詩詞教學要求。并邀請國內最優秀的八位普通話吟誦名家,錄制最專業、最權威、最動聽的吟誦音頻。內容涵蓋詩詞精講,吟誦練習,吟誦欣賞,并由吟誦專家按文讀、入聲的要求逐一正音,旨在全方位提升吟誦初學者古詩詞學習水平。
國內優秀的吟誦教材,標注吟誦符號,并從吟誦角度賞讀詩文、撰寫聲韻分析,由全國優秀語文教師與吟誦專家共同編寫。由國內優秀的吟誦名家錄制最專業、最權威、最動聽的吟誦音頻。不僅適合小學生使用,對于初高中學生以及成人同樣適用。 圖書全面涵蓋新課標規定內容,選篇為學生必備古詩詞——選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基本涵蓋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課標《小學必備古詩80首》和《小學必備古詩70首》中的所有詩詞,符合初學階段古詩詞教學要求。 初、中、高三冊,分別對應吟誦學習的低、中、高年級,是國內眾多吟誦教學推薦用書、教師課堂推薦用書。 大字注音,詩詞精講,吟誦練習,吟誦欣賞,并由吟誦專家按文讀、入聲的要求逐一正音,全方位提升古詩詞學習水平 著名古典文化學者、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葉嘉瑩擔任顧問 杰出語言文字學家、中華吟誦學會首席專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擔任顧問 當代著名翻譯家、常州吟誦調代表屠岸專業推薦
徐健順,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近年來熱情投身中華傳統文化的搶救、恢復和開展之中。發起成立中華吟誦學會,致力于搶救吟誦傳統的工作。多次受央視之邀,先后在清明和端午傳統文化紀念節目中吟誦經典篇章。
吟誦專家,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教師,“素讀”經典的推動者。十余年致力于小學語文“素讀”經典的探索。
從軍行〔唐〕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涼州詞〔唐〕王翰
贈花卿〔唐〕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五)〔唐〕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
逢入京使〔唐〕岑參
楓橋夜泊〔唐〕張繼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城東早春〔唐〕楊巨源
秋思〔唐〕張籍
寒食〔唐〕韓罖 從軍行〔唐〕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涼州詞〔唐〕王翰
贈花卿〔唐〕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五)〔唐〕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
逢入京使〔唐〕岑參
楓橋夜泊〔唐〕張繼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城東早春〔唐〕楊巨源
秋思〔唐〕張籍
寒食〔唐〕韓罖
初春小雨〔唐〕韓愈
浪淘沙(其一)〔唐〕劉禹錫
望洞庭〔唐〕劉禹錫
江南春〔唐〕杜牧
秋夕〔唐〕杜牧
嫦娥〔唐〕李商隱
牧童〔唐〕呂巖
元日〔宋〕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
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軾
題西林壁〔宋〕蘇軾
贈劉景文〔宋〕蘇軾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立春偶成〔宋〕張縂
雪梅二首(其一)〔宋〕盧梅坡
夜書所見〔宋〕葉紹翁
題臨安邸〔宋〕林升
絕句〔宋〕釋志南
七步詩〔三國〕曹植
飲酒〔晉〕陶潛
望岳〔唐〕杜甫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
山居秋暝〔唐〕王維
春夜喜雨〔唐〕杜甫
尋陸鴻漸不遇〔唐〕釋皎然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商山早行〔唐〕溫庭筠
長歌行〔漢〕
少年行(其一)〔唐〕王維
子夜吳歌(其三)〔唐〕李白
游子吟〔唐〕孟郊
古朗月行(節選)〔唐〕李白
論語·學而篇一、二
論語·學而篇三、四
論語·學而篇五、六
論語·學而篇七、八
論語·學而篇九、十
論語·學而篇十一、十二
論語·學而篇十三、十四
論語·學而篇十五、十六
老子第一章
老子第二章
老子第五章
老子第七章
老子第八章
老子第二十四章
老子第三十三章
老子第三十六章
關于吟誦
序言
葉嘉瑩
為小學生們編選一套古詩文的讀本,而且教給他們怎樣去吟誦,一直是我多年來常存心中的一個愿望。我抱有這個愿望,還不僅是為了保存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寶貴傳統,更是想借著教導小朋友們吟誦的訓練,來培養和提高孩子們的道德品質與學習能力。我深信孩子們如果能在童幼年時代就學會了吟誦,不僅能使他們長大后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對社會和人類都更為關懷的人,而且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富于聯想和直觀的能力。這也是我為何會在自己身處大洋彼岸、諸事繁雜的情況下,仍然接受“親近母語”與中華吟誦學會之命,為國內第一套小學吟誦教材———《我愛吟誦》的即將出版寫幾句話的緣故。
我以為吟誦之目的不是為了吟給別人聽,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因此,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統而成長起來的。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也是與吟誦之傳統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想要真正重振中國吟誦之傳統,私意以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諸實踐,也就是從童幼年開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誘導孩子們養成吟誦的愛好和習慣。因為童幼年之時的記憶力好,而且直感力強。也許有人以為學習古詩文是要通過講解說明,使孩子們理解了古詩文的內容意義,然后才能教他們吟誦的。可是幼小的孩子們怎么能完全理解古代那些作家們的思想和感情呢? 其實這種顧慮乃是不必要的,因為有時候孩子們不需要理解就能學習。著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一篇題為《談談我的讀書經驗》的訪談錄中,就曾提出一種不必先求理解的所謂“滲透性”的學習法。他說:“滲透性學習方
法就是在學習的時候對學習的內容還不太清楚,但就在這不太清楚的過程中,已經一點一滴地學到了許多東西。”并且還說:“這種在還不完全懂的情況下,以體會的方法進行學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我認為楊先生這段話說得極好,因為一般而言,教育和學習大概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偏重于智性的知識的灌輸,另一種則是偏重于感性的直覺的感化。前一種教育方式,學習
者之所得往往只是一些身外之知識,而后一種教育方式,學習者之所得往往可以對其心靈與品格發生莫大的影響。教孩子們吟誦,正是屬于后一種教育的一種最為簡單易行而效果卻極大的,極值重視的教育方式,這種滲透性的教育,是挽救單純的知識灌輸之教育缺失的一個最為簡單有效的辦法。
吟誦是口耳相傳的一種藝術,最好的學習方式應該就是聆聽別人的吟誦。值得注意的是,《我愛吟誦》這套叢書不但附有文字版的“吟誦建議”,而且由中華吟誦學會組織多位吟誦專家進行了錄音、篩選和審定的工作,每篇作品都配選了不止一個吟誦錄音,更好地呈現了吟誦
應滲透著吟誦者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的特性。吟誦乃是一
種實踐的藝術,而不是可以從理性去學習的一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