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概論/高等院校財政金融專業應用型教材》作為金融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教材,采用寬口徑金融的研究范疇,涵蓋了貨幣、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中央銀行、保險理論以及貨幣需求與供給、通貨膨脹與緊縮、貨幣政策、國際金融等幾乎所有金融活動。《金融學概論/高等院校財政金融專業應用型教材》以歷史和邏輯的線索系統闡述金融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及其運動規律;客觀介紹世界主流金融理論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實務運作的機制及最新發展;立足我國實際,努力反映改革開放的實踐進展和理論研究成果,探討金融理論和實踐發展中的問題。
《金融學概論/高等院校財政金融專業應用型教材》介紹金融所涉及的微觀的三個重點行業和宏觀金融調控與監管的相關運行機制、具體操作方式和相關業務,為了解現實金融運行提供入門鑰匙。
《金融學概論/高等院校財政金融專業應用型教材》既可作為應用性本科院校經濟、管理等學科的金融學教材,又可供應用性研究人員參閱。
金融學是一門研究金融領域各要素及其基本關系與運行規律的基礎理論課程。通過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金融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可以找到科學認識金融問題的入門鑰匙,把握金融運作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探討并解決我國現實中的諸多經濟和金融問題。
金融學為現代經濟的產物。古代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大多是易貨和簡單的貨幣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學。如在古代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金融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貨幣銀行學”。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引進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后,“貨幣信用學”的名稱逐漸被廣泛采用。這時,人們開始注意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下的金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一些理論問題加以探討,如人民幣的性質問題,貨幣流通規律問題,社會主義銀行的作用問題,財政收支、信貸收支和物資供求平衡問題等。不過,總的來說,在這期間,金融學沒有受到重視。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金融學建設進入了新階段。一方面,結合實際重新研究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金融學說;另一方面,扭轉了完全排斥西方當代金融學的傾向,并展開了對它們的研究和評價。同時,隨著經濟生活中金融活動作用的日益增強,金融學科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這就為以中國實際為背景的金融學創造了迅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金融學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它不僅限于金融理論方面的研究,還包括金融史、金融學說史、當代東西方各派金融學說,以及對各國金融體制、金融政策的分別研究和比較研究,信托、保險等理論也在金融學的研究范圍內。
金融理論方面的主要研究課題有:貨幣的本質、職能及其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銀行的職能以及它們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質和作用;在現代銀行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流通的特點和規律;通過貨幣對經濟生活進行宏觀控制的理論等。
金融學通常可以分為微觀金融學和宏觀金融學兩類。微觀金融學即國際學術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亟須改進。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等。這類研究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和經濟系內。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涵蓋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
本書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力求全面、系統地介紹金融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并著力闡述近年來金融界出現的新理論和實踐內容。全書內容上下緊扣、層層遞進,具有很強的邏輯聯系。此外,在每一章的內容中都增加了案例實踐教學的內容,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非常適合學生的學習。本書為面向應用型本科學生開發的教材,內容更加貼近中國金融發展的實際,在書中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將金融學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同金融案例有機聯系起來,以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書適用于本科教學使用,尤其適用于以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為目標的金融類專業使用。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堅持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按照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需要、夠用為度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處理學科內容與教學時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理論與實踐等之間的關系,力圖使本書成為一本符合實際教學實際需要,先進實用、特色鮮明的教材。
本書由劉龍、蔡永鴻任主編,吳云勇、陳凌白任副主編,由沈陽工學院金融教研室的老師們共同編寫,匯集了集體的智慧。參加本書編寫的老師還有羅佳熙、方芳、竇樂、王春花、張澤凡。本書是沈陽工學院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省級示范中心研究成果之一,適合高等院校金融學專業及經濟與管理學類相關專業的學生用作教材,亦可供財政、金融、證券從業人員及普通讀者使用。
由于水平所限,編者對金融學的理論研究和改革的理解和闡述難免存在片面和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不吝賜教,以便我們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
第1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1.1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1.1.1 貨幣的起源
1.1.2 貨幣的產生
1.1.3 貨幣的本質
1.2 貨幣的職能
1.2.1 交換媒介
1.2.2 價值尺度
1.2.3 支付手段
1.2.4 價值儲藏
1.2.5 世界貨幣
1.3 貨幣制度的演進和發展
1.3.1 貨幣制度及其構成
1.3.2 貨幣制度的發展
1.3.3 中國的貨幣制度 第1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1.1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1.1.1 貨幣的起源
1.1.2 貨幣的產生
1.1.3 貨幣的本質
1.2 貨幣的職能
1.2.1 交換媒介
1.2.2 價值尺度
1.2.3 支付手段
1.2.4 價值儲藏
1.2.5 世界貨幣
1.3 貨幣制度的演進和發展
1.3.1 貨幣制度及其構成
1.3.2 貨幣制度的發展
1.3.3 中國的貨幣制度
習題
第2章 信用與信用工具
2.1 信用的產生與內涵
2.1.1 信用的產生與發展
2.1.2 信用的內涵
2.1.3 信用的基本特征
2.2 信用活動的基礎
2.3 信用形式
2.3.1 商業信用
2.3.2 銀行信用
2.3.3 國家信用
2.3.4 消費信用
2.3.5 其他信用
習題
第3章 利息與利率
3.1 利息
3.1.1 利息的來源與本質
3.1.2 利息的作用
3.2 利率及其種類
3.2.1 利率
3.2.2 利率的種類
3.2.3 利率的作用
3.3 利率的決定
3.3.1 馬克‘思主義的利率決定理論
3.3.2 西方經濟學的利率決定理論
3.3.3 影響利率的其他因素
習題
第4章 金融市場
4.1 金融市場的構成
4.1.1 金融市場的含義
4.1.2 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
4.1.3 金融市場的作用
4.1.4 金融市場的功能
4.1.5 金融市場的分類
4.2 貨幣市場
4.2.1 同業拆借市場
4.2.2 票據市場
4.2.3 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市場
4.2.4 短期政府債券市場
4.2.5 貼現市場
4.3 資本市場
4.3.1 發行市場
4.3.2 證券流通市場
4.3.3 證券交易程序
4.4 衍生金融市場
4.4.1 金融期貨市場
……
第5章 金融工具
第6章 金融機構
第7章 保險理論
第8章 商業銀行
第9章 中央銀行
第10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11章 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
第12章 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