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促進城市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創新與廣州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研究金融創新對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作用機理,以發掘如何通過金融創新來促進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并據此對廣州的創新型城市建設提出政策建議。《金融創新與廣州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分三篇深入研究此問題:第一篇構建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搜集十大典型城市的相關指標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十大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系統綜合的評價和分析,據此對廣州的創新能力建設提出綜合的政策建議。第二篇對創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和金融創新能力建立一套~統的指標評價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對上述十大城市的金融支持水平和金湖創新能力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并分析對金融支持水平和金融創新能力有重要影響的因素。結合廣州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針對廣州的金融支持和金融創新提供對策建議。第三篇主要分析金融創新的四個模塊對城市綜合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基礎、創新環境、創新績效的影響。在實證檢驗的基礎上,為如何通過金融創新促進廣州的創新能力建設提供方向、思路和建議。
目錄
第一篇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城市創新能力分析
第1章引言3
1.1選題背景3
1.2選題目的與意義3
1.3文獻綜述4
第2章創新型城市的概念13
2.1創新型城市的內涵13
2.2創新型城市的構成要素14
2.3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模式15
第3章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作用機制17
3.1構建原則17
3.2現有國內外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分析18
3.3評價指標選擇與體系構建24
3.4指標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機制27
3.5評價指標的篩選與最終評價指標體系34
3.6指標體系的特點與不足37
第4章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實證研究38
4.1評價方法的選取38
4.2主成分分析法原理39
4.3評價城市的選擇與數據來源40
4.4原始數據標準化41
4.5析取主成分42
4.6對主成分進行命名解釋44
4.7各城市各主成分得分47
4.8各城市創新能力得分50
第5章城市創新能力比較與主成分比較51
5.1城市創新能力排名51
5.2城市創新投入排名53
5.3城市創新技術排名54
5.4城市創新支撐排名56
5.5城市創新產出排名57
5.6城市政府資源排名59
5.7城市創新潛力排名60
5.8評價體系三大板塊排名61
第6章城市創新能力的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64
6.1評價城市創新能力的指標64
6.2城市創新能力的基礎性結論65
第二篇城市金融支持與金融創新能力評價
第7章金融支持與金融創新的概念77
7.1金融支持的概念77
7.2金融創新的概念81
第8章城市金融支持與金融創新能力評價的理論研究85
8.1金融支持評價體系概述及評價指標構建85
8.2金融創新評價體系概述及評價指標構建92
第9章城市金融支持與金融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100
9.1評價方法的選取100
9.2城市金融支持與金融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100
第10章城市金融支持與金融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151
10.1金融支持和金融創新能力的基礎性結論151
10.2部分金融創新城市的金融支持和金融創新概況154
10.3基于研究結論的廣州市金融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157
第三篇金融創新對創新型城市的作用
第11章金融支持對創新型城市的影響效應與機制165
11.1模型設定165
11.2金融支持對創新城市的作用166
11.3金融創新對創新城市的作用169
第12章金融創新各模塊對創新型城市的作用172
12.1金融創新各模塊對創新型城市整體的作用172
12.2金融創新各模塊對創新型城市創新基礎模塊的作用175
12.3金融創新各模塊對創新型城市創新環境模塊的作用186
12.4金融創新各模塊對創新型城市創新績效模塊的作用192
第13章金融創新對創新型城市作用的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199
13.1金融創新對創新城市影響機制的基礎性結論199
13.2部分創新城市建設和金融創新舉措201
13.3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206
參考文獻211
附錄1216
附錄2227
查看全部↓
第一篇 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城市創新能力分析
第1章 引言
1.1選題背景
2006 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決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 “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城市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是國家經濟產出最重要的基地,是各類創新要素和資源的集聚地。因此,城市的發展對區域和國家的全局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建設創新型城市,增強城市創新能力,是新時期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有助于增強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對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國家發改委在2010 年1 月6 日發布的《關于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同意了16個城市申報的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方案,支持這些城市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該通知指出,創新型城市的建設要以實現城市創新驅動力的發展為總體導向,以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主線,以城市體制機制創新為發展動力,以營造城市創新友好環境為主要突破口,健全城市創新體系、聚集城市創新資源、突出創新效益效率、注重引領示范作用,探索適用于我國城市的區域創新發展模式,培育出一批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創新型城市,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1.2 選題目的與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仍屬于粗放式發展,資源要素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根據經濟發展理論和相關的國際經驗,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在于培育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把握我國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認清勞動力、資本和土地資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步減少的趨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應充分認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意義,率先建設創新型城市,通過城市的發展推動我國的發展,早日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
建設創新型城市,需要一套標準和統一的評價體系來對其進行評價和指導。
目前,國內對于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各界尚未形成一套統一的評價體系。因此,在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研究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成為最重要的步驟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本篇意在通過建立一套能較為科學、客觀、全面反映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客觀地評價各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情況,反映出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對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進行長期動態監測.同時,獲取有參考性的創新型城市之間的比較數據,通過運用此評價體系對不同城市中的建設狀況進行分析,為廣州市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戰略目標,順利實施創新型城市發展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助推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方式的升級。
1.3 文獻綜述
1. 關于城市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
Michael Porter 在其著作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即(1990) 中指出,經濟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z 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是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資源、自然環境、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形成了國家的競爭優勢。在投資導向階段國家競爭優勢以國家和企業的投資意愿和投資能力為基礎,且企業有能力對引入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升級。創新導向階段是企業在應用和改進技術的基礎上,開始具有獨立的技術開發能力,技術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主要困素。富裕導向階段中,國家已有的財富是競爭優勢,實業投資減少,金融投資增加,這個階段是經濟上的轉折點,國家有可能因此走下坡路。
何傳啟(1999) 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18世紀末至21世紀末的世界經濟發展進程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由農業時代轉變為工業時代、由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由農業文明轉變為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特點是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福利化、世俗化等。第二個階段是由工業時代轉變為知識時代、由工業經濟轉變為知識經濟、由工業社會轉變為知識社會、由工業文明轉變為知識文明的發展過程,特點是知識化、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創新化、分散化、個性化、生態化等。
楊冬梅(2006) 認為創新型城市可以歸為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形態,其發展演變遵循人類社會、國家經濟形態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一般而言,創新型城市出現于工業化中后期,此時城市的資本積累達到較高程度,知識要素增長迅速,工業化、知識化成為創新型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可持續化、全球化成為創新型城市發展的重要外部推力。
蔣博(2008) 認為城市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有不同的主要驅動因素,但在任何時期都是以主動力為核心,結合城市中其他動力,組成動力融合,共同推進城市發展。城市發展的驅動力演進一般遵循由初級生產要素向高級生產要素演進的規律,即由自然資源、地理位置、非技術或半技術勞動力等向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高技能人力、融資等演進遵循由一般性生產要素向專業性生產要素演進的規律,即由可以被用于任何一種產業的要素向限制在技術性人力、專業知識領域等產業的要素演進。根據主驅動力的演進過程,城市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資源密集型階段、勞動密集型階段、資本密集型階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階段、技術和知
識密集型階段。
2. 國內外關于創新型城市內涵及要素的研究
國外關于創新型城市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紀90 年代,從現有的文獻看,創新型城市的英文表達方式有主要兩種: '“The Creative City”和he Innovation Ci從文字上看,前者的語義主要為"創造性的,有創意的",可稱為“創造性城市”或者“創意城市”:后者的語義則主要為"創新的,革新的",可稱為“創新型城市"或者"革新型城市”。“Creative Ci”這一表達方式主要來自歐洲早期的一些研究文獻,而當中的“Creative”主要是指針對城市面臨的問題(如產業發展、交通管理、種族融合、城市生態等)所提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并由此而帶來的城市復興。隨后,國外大部分關于創新型城市的文獻使用Innovation Ci作表述,因此可以認為是目前國外關于創新型城市的統一說法,其中的“Innovation”包括目前關于創新型城市研究的主流含義,即研究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城市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并不斷融合于社會發展的理念和思想。
英國倫敦大學的規劃學教授Peter Hall 在其著作Cities in civilization: Culture,lnnovation and Urban Order ( 1998) 中詳細地闡述了城市與"新事物"之間的持續動力關系。PeHa11 基于對30 多個創新城市的調查,從時間和空間上對城市的演進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在城市創新的發展進程中,地點的作用非常重要,某個地方會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以集中爆發的形式變得富有創新能力。英國從事創新型城市研究的權威機構Comedia 的創始人Charles Landry 是創新型城市的研究權威,其代表作TheOtive Ci, (2000) 是目前關于創新型城市最早的研究專著。書中提出較為完整的創新城市發展戰略框架,為其他城市的創新戰略構建提出了有借鑒性的方法。基于對大量案例進行的研究, Landry 認為,創新型城市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的各個因素并不相互獨立,因此需從多角度對創新型城市加以評價,并針對創新型城市構造了一套完整的戰略框架以及相關的實施機制Lany 提出了創新型城市的七個基本要素:創意能力強的人、意志力與領導力、人與智慧的多樣性、組織文化的開放性、對本地身份的認同感、城市的空問與基礎設施、足夠的上網機會。
James Simmi在Innovative Cities (2001)一書中揭示了創新與城市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闡述了由歐盟經濟與社會研究計劃組發起的關于城市競爭力的研究項目的結論,研究結果具有國際間可比性.為了研究城市的創新過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Simmi對五個歐洲城市(倫敦、巴黎、斯圖加特、阿姆斯特丹、米蘭)進行了案例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城市的創新環境源自四個因素,即經濟積累與企業國際化、同類企業的聚集和定位、經濟規模和創新過程、創新來源和出口市場的聯系。五個城市的案例顯示了這四個創新源頭的不同組合,這些區別涉及城市規模、特定的經濟取向和不同的體制模式。
Manfred Fischer等在Metropolitan Innovation stem (2001) 中提出,完善的創新體系是創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所謂的城市創新體系指的是在開放的城市網絡系統中,生產部門、科學研究部門、創新支持單位、公共機構部門等一系列生產參與者,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新知識的產生、傳播和使用而發生交互作用,其中各行為主體的基本職能是:生產部門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除了生產和供應技術外,更多地運用知識,不斷地推進產品、工藝的創新:科學研究部門生產知識和技術,不斷向社會提供新的技術:公共機構部門是各行為主體的協調者,支持知識的生產尤其是戰略性技術的研發,引導生產部門的技術創新,宏觀調整產業發展,建設科技基礎設施,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創新支持單位則促進技術轉移,包括技術咨詢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Richard Florida 在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ass (2002) 中提出了創新型城市經濟發展的3T因素,即technology (技術)、餌lent (人才)、tolerce (包容)。技術是指城市創新和高技術的有效融合,人才是指具有高等學歷〈學士或以上學位)的專業勞動力,包容是指城市的開放性,要求能夠容忍、接納不同種族、不同國籍居民的生活方式。Florida 的研究認為,一個城市想要吸引人才,促進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從而成為創新型城市,必須同時擁有這三個關鍵的因素。
Wong 等(2005) 在其研究報告Singapore as an innovative city in East Asia 中提出成為創新型城市的九大必要條件:擁有良好交通電信基礎以及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區:擁有足夠的經營、文化、體育以及學術活動的場所設施:擁有研究、開發與創新的能力:擁有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隊伍:擁有服務高效、治理有效的政府:擁有多樣化的文化事業基礎設施和服務;擁有高質量且多樣化的居住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