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路易十四的芭蕾
1653年2月23日,下午14點30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勒諾多一定不想在這個時候吃上幾片面包、喝上一杯牛奶。在30分鐘之后,他將乘坐法國國王安排的馬車駛向盧浮宮,并在那里排上3小時的長隊,來觀看一個長達12小時的表演。沒錯,整整12小時,表演從夜幕降臨一直到旭日升起。
勒諾多以記錄官的身份曾無數次進入皇宮,參加官方舉辦的宴會,但這次不同,年僅15歲的路易十四邀請了整個宮廷來看他跳名為《夜芭蕾》的芭蕾舞劇。
表演開始了,舞池中央的路易十四身穿金色緊身舞蹈服,頭戴太陽火焰飾品,穿著他最愛的紅底高跟鞋,身姿挺拔,權貴彰顯。他的舞步跟其他演員不太一樣,是由戲劇大師莫里哀專門為他設計的貴族男士的芭蕾舞步,動作簡潔有力。這種如今看來略顯尷尬和滑稽的表演在當時卻是一場傳奇。
路易十四把自己裝扮成太陽神“阿波羅”,并且要求所有的投石黨青年和貴族參與到舞蹈中來給他伴舞,他希望用舞蹈這種身體語言和舞臺形式來表明他執政的合法性。勒諾多深知,這必定是《公報》在本周出版專題中需要傳遞的信息,同樣也是路易十四邀請勒諾多的目的所在。
《公報》作為法國官方媒體,每周固定兩次刊登路易十四本周的主要活動,有國家機構刊發的國王演講稿、國王接見外國使節的對話、國王頒發的書面文件、官方修訂的國王光榮事跡等。
《公報》就是后來的《法國公報》,是法國第一個連續出版的周報。它的創始人就是被譽為法國新聞之父的泰奧弗拉斯特·勒諾多。1631年5月30日,該報經首相黎塞留推薦,獲得國王路易十三的出版特許狀:“勒諾多本人及其子孫,在法國境內,得永遠享有發行報紙的權利。”國王和首相還親自為之撰稿。
就這樣,《公報》成為法國官方準許的出版物,有報道具體題目的專門許可證,稱為“特權證明書”,因此也獲得了報道國外新聞和政治消息的壟斷權。這對當時的法國政府來說最合適不過,因為如果此類消息只在一處發表,控制起來就容易得多。《公報》還為政府提供了一個方便的渠道,借以宣布宮廷中發生的事情,也因此成為國家的報紙。它享有的壟斷權保證了它一個世紀之后仍然地位穩固。
太陽王的首次亮相
在1653年的《夜芭蕾》中,路易十四以經典的旭日造型閃亮登場,飾演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表演得到了交口稱贊。15歲時,路易十四初登舞臺,一直到32歲,他共在26部大型芭蕾舞中擔任主角。他因獨特舞蹈天賦成為舞臺上的主角,他在演出的《阿波羅太陽王》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舞臺上的光環環繞著路易十四和法國王室。
路易十四在《夜芭蕾》中扮演的太陽神阿波羅造型
17世紀的人們與我們大不相同。在那個文藝復興余韻猶在、巴洛克風格風靡歐洲的時代,觀看國王在舞臺上表演阿波羅,實際上等于將神話中的太陽神與現實中的太陽王直接聯系在一起。觀眾帶著崇高的敬意觀看,其莊重程度充滿了儀式感。簡單地說,通過芭蕾舞的表演,路易十四不單單展現了他的多才多藝,更重要的是帶給觀眾神權與王權結合的直觀感受。
巴蒂斯特·科爾貝爾是路易十四的親密顧問兼“營造總監”,他把路易十四塑造成了一位威風凜凜的,并且令人心生崇敬的國王。他自1661年起就為國王效力,一開始負責國王對文學藝術領域的贊助工作,后來監管財政。在他擔任營造總監期內,國王再次成為法國最大的藝術和自然科學贊助者。后來一些很著名的學院,比如皇家繪畫雕塑院、舞蹈院、法蘭西學院、建筑學院、音樂學院等機構紛紛成立,聚攏和培養了大批為國王效力的藝術家、作家和詩人。科爾貝爾和他的助手們在吸收新成員的規定上十分嚴格,比如藝術類學院參與考核的作品題材一概要出自《國王演義》。此外,官方還多次舉辦畫作、雕塑、詩歌比賽,選取贊美國王的佳作進行獎勵。除了比賽獎金,每年還有總數達10萬里弗爾的津貼用來資助作家和學者,外國來的藝術家或詩人也有資格獲取國王的賞錢。當然,錢都不是白給的,他們索要的唯一回報,便是這些藝術家必須生產贊頌國王天生慷慨、無私偉大的作品。
科爾貝爾的重大貢獻在于他綜合性地將各類文學藝術組織起來,共同為國王的榮耀添磚加瓦。科爾貝爾并不會每件事都事必躬親,相反,他將塑造國王形象工程的工作分派到各個資助人委員會頭上,再由各委員會指導、組織藝術家和文學家進行創作。也就是說,國王的公眾形象是經過一個有機的官僚體制運作后的整體結果,伯克用“藝術官僚機構化”一詞加以概括。需要指出的是,17世紀的人們關于榮耀的理解與我們今天全然不同,這個詞在他們的生活中是一個分量很重的詞。每個階層都在追求一種高于自身價值的榮耀感,國王更是要承擔被全國人民普遍認可的榮耀感,因此呈現國王的華麗、權力、財富和威嚴不僅是路易十四的個人需求,也符合17世紀普通民眾的心理訴求。科爾貝爾及其治下的藝術官僚機構千方百計地將路易十四比擬成太陽神阿波羅、赫拉克勒斯、亞歷山大大帝、圣路易等,沿襲的是自羅馬帝國以來贊頌君主的古典主義傳統。
路易十四時代的控制策略,基本手段歸納起來就是:推動文化的國家化,國家對社會施予監控,建立國家文化機構和推行媒體專門許可證制度,將社會領域的文化藝術內容和人才收納到國家體制之內,將社會傳播內容也實行專項管理。
“文化國家化”最主要的表征,是一系列國家性文化機構的創立,將文學、藝術和科學等各個文化領域收納到國家的控制之下。此舉一方面可以把文人墨客從私人資助者那里分離出來,以免他們在諸如“投石黨運動”等宗教政治紛爭時期充當小冊子寫手。這有利于消弭爭論,維持王國意識形態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將他們納為己用,塑造王權的榮耀。路易十四大規模地承襲了黎塞留的文化控制策略。自他1661年親政以后的十年,是法國各種國家文化機構建立的高峰時期。
當然,在此之前,路易十三對媒體傳播渠道有專門的政府許可,規定出版物除須經國王準許,還要得到檢查官的事先許可,否則就不能通過皇家郵政系統遞送。當時,政府雇用了近200名檢查官,還專設了一個警察部門執行檢查官的裁決,為持有特權證明書的印刷商掃除他們地盤上沒有授權的印刷品。換言之,官方出版物林林總總,但全部嚴格規避對國內政治和宗教的討論。
路易十四給法國帶來了伏爾泰所稱頌的統治時代,一個“永遠值得懷念的時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