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已日益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實踐和社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學/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系列教材》集中分析和闡述了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主要問題,闡述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和基本理論;研究了社會保障制度良好運行的現實基礎——社會保障基金問題;全面分析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社會保險問題;比較系統地介紹了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其他內容,如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優撫、住房保障及農村社會保障等;還探討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如社區服務、社會保障立法及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等。
適讀人群 :研究生、大學生等
《社會保障學/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系列教材》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背景,貫徹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社會保障學/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系列教材》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社會保障學/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系列教材》主要介紹社會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論,包括社會保障的內涵、社會保障的功能、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保障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歷史過程;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西方經濟學家的社會保障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理論;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社會保障基金籌集與使用;社會保險制度的構成,特別是養老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生育保險制度和工傷保險制度的構成要素;社會救濟制度;社會優撫制度;社會福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立法以及社會保障管理制度等。比較詳細的闡述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和改革的趨勢。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社會保障制度的類型
第三節 國內外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現狀
第五節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第二章 社會保障理論
第一節 西方社會保障理論主要流派
第二節 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的特點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
第四節 中國的社會保障理論
第三章 社會保障基金
第一節 社會保障基金概述
第二節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
第三節 社會保障基金的類型
第四節 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
第五節 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
第六節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發展概況
第七節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第八節 國外社會保障基金的運行及管理實踐
第四章 社會保險制度
第一節 社會保險概述
第二節 社會保險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及關系
第四節 社會保險模式
第五節 我國社會保險的現狀及其對策
第五章 養老保險
第一節 養老保險概述
第二節 養老保險金的計算和給付
第三節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
第四節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第五節 國外典型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
第六節 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趨勢
第六章 失業保險
第一節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失業保險制度的類型和基本框架
第三節 我國失業保險的發展現狀
第四節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五節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相應對策
第七章 醫療保險
第一節 醫療保險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 醫療保險的概念和意義
第三節 醫療保險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醫療保險的特點、功能和形式
第五節 國外醫療保險的實踐情況
第六節 我國醫療保險的發展現狀
第七節 我國醫療保險存在的問題
第八節 國內外醫療保險城鄉統籌的經驗與啟示
第九節 完善我國醫療保險的相應對策
第八章 工傷保險
第一節 工傷保險及其功能、形式和特點
第二節 工傷社會保險的特點和原則
第三節 國外工傷保險的實踐情況
第四節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及問題
第五節 完善工傷保險制度的對策
第九章 生育保險
第一節 生育保險制度的含義
第二節 國外生育保險制度的比較
第三節 我國生育保險制度及其變遷
第四節 我國生育保險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第十章 住房保障
第一節 住房保障概述
第二節 國外住房保障的實踐
第三節 中國住房保障制度概況
第四節 中國住房保障制度發展現狀
第五節 中國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六節 中國住房保障制度相應對策
第十一章 福利制度
第一節 社會福利概述
第二節 國外社會福利制度的實踐情況
第三節 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改革社會福利的措施
第十二章 社會優撫
第一節 社會優撫的內容和特點
第二節 社會優撫的形式、原則和作用
第三節 社會優撫的對象、標準和資金
第四節 我國社會優撫工作的現狀
第五節 我國社會優撫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政策建議
第十三章 社會救助制度
第一節 社會救助制度概述
第二節 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發展現狀
第三節 我國社會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完善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對策
第十四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
第一節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
第二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第十五章 中國的社區服務
第一節 社區服務的含義、內容、特征及功能
第二節 我國社區服務發展現狀
第三節 我國社區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完善社區服務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第五節 英美發達國家社區服務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
第十六章 社會保障立法
第一節 社會保障法的概念、特征和意義
第二節 社會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社會保障法的內容和調整對象
第四節 中國社會保障立法概況、存在問題及相關對策
第十七章 中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
第一節 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基本含義和主要類型
第二節 中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變遷
第三節 國際社會典型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及其借鑒意義
第四節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五節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六節 我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社會保障學/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一章 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內容摘要]
本章全面闡述了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背景,社會保障產生的理論基礎,社會保障制度的類型,以及美國、日本、英國、瑞典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現狀、存在的問題。
[學習要點]
(1)社會保障產生的五大理論基礎。
(2)美國、日本、英國、瑞典的社會保障制度。
(3)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社會保障作為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日益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政策實踐和社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實施的,以國民收入再分配為手段,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會行為及其機制、制度和事業的總稱。它是現代社會對遭遇各種風險的社會成員實施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種制度安排。因此,社會保障制度是指由國家依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救助和補貼的一種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工業社會快速發展及無產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是進行社會化大生產、保障社會安定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一節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工業社會衍生的成果之一。18世紀歐洲大陸產業革命的興起,使得機器大生產迅速替代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澎湃的城市化浪潮形成之后,作為非正式制度的家庭保障功能日趨衰微,工業革命以不可抗力形式強加在產業工人群體身上的種種風險,起初表現為勞資關系的嚴重對立,而后進一步演化成共產主義思潮主導下的工人運動。在工人運動的推動和政府的干預下,歐美各國相繼建立起各自的社會保障制度。
而在中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市場競爭的加劇,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無論是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都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因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勢在必行。
一、社會保障的定義
社會保障概念的首次公開使用是1935年美國的《社會保障法案》,隨后這一概念又在1938年新西蘭通過的一項法案中出現。1944年第26屆國際勞工大會發表《費城宣言》,國際組織開始正式采納社會保障的概念。自此,社會保障概念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為人們所普遍使用。國際勞工局社會保障司編著的《社會保障導論》一書對社會保障一詞作了概括:社會通過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員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傷、失業、傷殘、年老和死亡而喪失收人或收入銳減引起的經濟和社會災難的保護,醫療保險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補貼的提供。目前,這一概念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認可與使用。
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有社會保險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社會救濟制度以及社會優撫制度。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共同構成了我國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其中社會保險制度居于核心地位,社會福利制度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社會救濟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低層次,社會優撫制度是社會保障的特殊構成部分。
二、社會保障產生的理論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是漸進式的。縱觀其理論史,我們發現,以下理論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英國古典學派的反社會救濟思想
反社會救濟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李嘉圖、馬爾薩斯和薩伊。其主要思想包括兩點:①貧窮與懶惰有關,社會對于貧困的責任應當讓位于社會對于窮人的壓制;②濟貧行為不是使貧者富而使富者貧,它能夠制造出一個窮人世界,使人人變得懶惰與傲慢,極易摧毀英國的制造業。
(二)德國新歷史學派的社會改良思想
社會改良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施穆勒,這一學派非常強調倫理道德因素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稱為歷史倫理學派。其主要思想有:①從理論道德出發,認為勞資沖突不是經濟利益上的對立,而是感情、教養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對立,因此,勞資問題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不需要階段斗爭,只要對工人進行教育,改變其心理和倫理道德觀念,便可以解決;②主張國家至上,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生活的管理,承擔起“文明和福利”的職責。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885年德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推出了《勞工疾病保險法》,并隨之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社會保險法律。
(三)庇古的經濟福利思想
經濟福利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庇古。他認為,一個社會要增進福利,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①要增進社會福利就必須增進國民收入量,而要增進國民收入量,就必須使生產資源在各個部門中的配置能夠達到最佳狀態;②政府通過稅收機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窮人,社會福利就會增加。
(四)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與國家干預思想
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與國家干預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凱恩斯,他是最早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實證分析和推理的經濟學家。1936年凱恩斯在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徹底摒棄了“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的傳統經濟學信條,運用總量分析方法,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以及相應的國家干預思想。
有效需求不足理論是凱恩斯用來解釋決定就業量的因素和導致“非自愿失業”成因的基本理論。他認為①一個國家的總就業量取決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失業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心理上的流動偏好等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造成資本主義通常情況下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不足,因此,總會有“非自愿失業”的存在。而市場機制本身沒有力量使總需求和總供給相等,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蕭條和失業,因此,只有國家干預才能使資本主義經濟實現充分就業。②在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思想中,社會保障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主張通過累進稅和社會福利等辦法重新調節國民收入的分配,不僅強調了政府應該干預,而且從技術上論證了政府應該怎樣干預,干預到什么程度。
(五)《貝弗里奇報告》中的福利國家思想
福利國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貝弗里奇。《貝弗里奇報告: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中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福利體系重建的四條基本原則:①普遍性原則。社會保障應是普遍而非選擇性的(即只針對窮人)。②滿足最低需求原則。社會保障應旨在維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貧困。③充分就業原則。貝弗里奇認為,一個沒有維持充分就業以防止大規模失業的社會保障計劃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一再強調,社會保障必須與充分就業聯系起來。
④費用共擔原則。社會保障計劃實行由雇員、雇主和財政三方承擔社會保障費用的原則。按照這些原則,貝弗里奇設計的社會保障計劃涵蓋了養老、疾病、殘疾、死亡、工傷、失業和家庭津貼七個大保險項目。
以上這些思想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改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重要意義
從國際范圍看,社會保障制度是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關系到全體社會成員切身利益的一項基本的社會政策。
就我國的國情而言,在當前經濟體制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現實的緊迫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加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保證。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的“安全網”,有了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保、失業有救濟、殘疾有安置、貧困有支援;同時,社會保障制度還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穩定器”。就宏觀經濟而言,雄厚的社會保障基金能夠有力地支撐經濟發展,并對經濟發展的格局發揮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從微觀經濟來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還可以規范和均衡企業的社會負擔,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形成和完善,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再分配手段,還是社會不同群體收入分配的“調節器”,通過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實現社會公平,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②健全和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只有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獲得有效的支撐,才能有效地預防和克服市場失效方面的各種消極現象,才能避免經濟社會秩序的混亂。③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順利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因為國企改革需要資源的重新配置,而資源的重新配置必然帶來人員的流動和進出,這些進出國企的人員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例如,失業保險制度等。
第二節社會保障制度的類型
由于世界各國的社會制度、經濟實力和文化背景等不同,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時間有先有后、有長有短,因此,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在政策取向、制度設計、項目多寡、具體標準及實施辦法等方面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之處。從社會保障的主要方面進行分析和綜合,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為救助型、保險型、福利型、國家保障型和自助型五種模式。
一、救助型社會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國家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的有關規章制度,保證每個社會成員在遇到各種不測事故時,能得到救助而不致陷入貧困;對于已經處于貧困境遇的人們,則發給社會保障津貼,以維持其基本生活。其特征是:①政府通過相應的立法,作為實施救助的依據。公民申請和享受社會救助是其依法應享受的權利,不附帶屈辱條件,既不同于慈善機構的“施善”或“恩賜”,也不同于資本主義初期的濟貧和賑濟。②社會救助的費用列入政府的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于國家稅收,個人不繳納保險費。③救助的對象為因失業或天災人禍而陷入貧困的公民、棄嬰、孤兒、殘疾人和老年人。④救助的標準為低水平,以維持生存為限。
這種救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開始前后所實行的單項或多項救助制度。按社會保障的標準來衡量,只能說它處于起步階段,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一種初級的、不成熟的、不完備的形式。這種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發展較為遲緩的非洲國家實行。
二、保險型社會保障制度
保險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在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效、經濟有雄厚基礎的情況下實行的。其目標是國家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失業、年老、傷殘,以及由于婚姻關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別支出的情況下,得到經濟補償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國,隨后為西歐各國以及美國、日本所仿效。
這種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①政府通過有關社會保障的立法,作為實施的依據。②這種保險為強制性保險,個人繳納社會保障費,企業主為雇員繳納社會保障金,各國政府以不同標準撥款資助。公民只在履行繳費義務取得享受權利后,才能依法領取各種社會保障津貼。對公民來說,它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③保障的覆蓋面大,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體成員。④保險的項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生、老、病、死、失業、傷殘的后顧之憂。⑤資金來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保障基金,增強社會保障的經濟后盾。
三、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在經濟比較發達、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實行的一種比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標在于“對于每個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險,諸如疾病、災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鰥、寡、孤、獨、殘疾人都給予安全保障”。這項制度來源于福利國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國初創,接著在北歐各國流行。
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是:①社會保障政策是福利國家的一項主要政策,依法實施,并設有多層次的社會保障法院來監督執行。②強調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義、人權觀念,服務對象為社會全體成員。③個人不繳納或低標準繳納社會保障費,福利開支基本上由企業和政府負擔。④保障項目齊全,一般包括“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標準也比較高。⑤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預防貧困和消滅貧困,而在于維持社會成員一定標準的生活質量,增強個人安全感,不僅要滿足人員的社會保障需求,而且開始注意滿足人們的社會福利需求。
四、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
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國家保障性質。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滿足無勞動能力者的需要,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并維持其工作能力”。蘇聯是這一類型的首創者與代表,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參照這一模式建立了勞動保險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