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湯與涼茶是嶺南地區人民的傳統飲食,其中蘊含的中醫藥本草博物學知識廣博。本書根據春、夏、秋、冬四季時令特色和男、女、老、幼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從保健入手,講解不同物候不同人群適宜的健康湯、茶,并選取嶺南地區典型特色湯、茶,依據《本草綱目》等古典醫書中的本草記載,將湯、茶中常用中藥的本草博物知識進行分解,講解其中本草的來源、功效、配伍、食用方法與注意事項,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藥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普及,能提高學生及普通大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和對健康的關注。
吳孟華,暨南大學,副教授,現任職于暨南大學嶺南傳統中藥研究中心。兼任本草讀書會秘書長,廣東省藥學會嶺南中草藥資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炮制分會委員,廣東省藥學會藥學史分會委員,廣州市藥學會中藥鑒定部委員。師承國家“非遺”炮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孝濤老先生。主要從事生藥學、本草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國家發改委中藥標準化項目、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項目,并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嶺南中藥現代化項目、香港中藥材標準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
PART 1 品味靚湯里的本草真意
靚湯文化里的中醫藥 2
靚湯里的春夏秋冬 5
春·粉葛赤小豆煲鯪魚 6
粉葛 9
赤小豆 11
陳皮 13
蜜棗 15
夏·霸王花羅漢果煲龍骨 16
霸王花 19
羅漢果 21
秋·太子參百合無花果煲豬肺 22
太子參 25
百合 27
無花果 29
冬·胡椒煲豬肚 30
胡椒 33
靚湯里的男女老幼 35
男·黨參粉葛麥冬豬骨湯 36
黨參 39
麥冬 41
女·當歸補血湯 42
黃芪 45
當歸 47
老·三七煲雞湯 48
三七 51
幼·糯稻根泥鰍湯 52
糯稻根 55
PART 2 發現涼茶里的本草世界
涼茶文化里的中醫藥 58
五花茶與龜苓膏
五花茶 62
菊花 65
木棉花 67
金銀花 69
槐花 71
雞蛋花 73
龜苓膏 74
龜甲 77
土茯苓 79
涼粉草 81
夏枯草 83
地黃 85
茵陳 87
PART 3 暢游廣東中醫藥文化
嶺南國醫小鎮 91
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 99
廣東省涼茶博物館 109
采芝林中藥文化博物館 111
廣東省博物館中草藥分館 113
廣東湯茶本草結構化思維導圖 114
“本草博物”簡介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