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多元現代性的理論和分析架構,借鑒多學科關于“中國模式”的研究范式和運用國際比較的視角,對“大學中國模式”進行系統探討。本書認為,大學的現代性結構中客觀上存在一個大學中國模式,它的主要結構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自主創新的結果,大學中國模式經過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檢驗,被證明是成功的、穩定的和可復制的結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學模式相比,大學中國模式具有獨特的外部樣態、多重的發展動能、彈性的平衡機制、包容性的結構和創新性的文化范式,因而也是一種替代性的大學現代性方案。大學中國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效應,對內可以凝聚新的改革共識,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提供動力和標準,對外可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我國進入“新時代”后,大學中國模式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使命,需要進一步進行模式識別、模式創新和模式推廣。
樸雪濤(1966-),男,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省重點學科高等教育學學科帶頭人;兼任遼寧省政府督學、中國高教學會理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浙江大學博士后出站、英國牛津大學、美國東西方中心訪問學者;入選遼寧省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特聘教授支持計劃、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和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主持5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和教育部重點課題,在***出版社出版《知識制度視野中的大學發展》、《現代性與大學——社會轉型期中國大學制度的變遷》等著作5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教育》等轉載,成果曾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獎、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