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種鑄基石。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現代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也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種業經過幾代人的同心共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先后經歷了農民自留種、計劃統一供種、產業化發展、現代化推進的歷史階段,實現了從種子到種業的歷史性跨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豐富人民餐桌,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民族種業發展的歷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功勛卓著、精神感人的育種家和企業家。2014年,在全社會的關注和推評下,由農民日報社和中國種子協會聯合推評出“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他們是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郭三堆、張海銀、傅廷棟、方智遠、謝華安、程相文和程順和。這10位功勛人物,年老的袁隆平已經80多歲,*年輕的郭三堆也有60多歲,但他們仍然心系種業、奔走田疇。他們身上凝聚著幾代種業人薪火相傳的種業精神——執著夢想、合作創新、奉獻種業、強國富民。
2015年初,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親自接見了種業十大功勛人物,并提出了種業強國的殷切期望。農業部通過多種形式對功勛人物予以表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發出向功勛人物學習的號召;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主持表彰會,并多次組織座談活動,傾聽種業強國的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種業正處于轉型升級期,種業強國的夢想從未如此接近現實;同時,現代種業也從未面臨如此多的挑戰。面對新挑戰,全國農業系統,尤其是種業系統的廣大同仁,更要認真向種業功勛人物學習,學習他們執著夢想的精神,以夢為馬,孜孜以求,在成績面前永不自滿,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學習他們合作創新的精神,以志為友,團結奮斗,在合作中攻堅克難,在創新中實現突破;學習他們奉獻種業的精神,以種為業,自強不息,面對挑戰勇于擔當,顧全大局甘于奉獻;學習他們強國富民的精神,以國為計,以民為念,把國家糧食安全記在心頭,把農民福祉放在心上。
為了傳承幾代種業人薪火相傳的種業精神,早日實現種業強國的夢想,在中國農業出版社的倡議下,由農民日報社、中國種子協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等多家單位的相關人員經多次研討,決定編寫《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
《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以傳記的形式分別記述了10位功勛人物的事跡,從兒時夢想到青年求學,從田間躬耕到論壇暢想,從創業艱辛到事業輝煌,每一步都深深鐫刻著種業人執著的印跡,傳遞著種業人的無私與夢想,傳遞著無窮的正能量。
前言
學習功勛人物振興民族種業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農業部關于開展向“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學習的通知
《發揚種業精神建設種業強國》倡議書
攻關雜交稻增糧安天下
——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麥草結親緣抗病又增產
——記小麥育種家李振聲
玉米高產路趕超世界峰
——記玉米育種家、著名種業企業家李登海
成果播大地夢圓抗蟲棉
——記棉花育種家郭三堆
種子產業化股市開先河
——記著名種業企業家張海銀
濃濃油菜情執著繪人生
——記油菜育種家傅廷棟
深山出智遠華夏生甘藍
——記蔬菜育種家方智遠
一身泥土氣兩袖稻花香
——記水稻育種家謝華安
扎根玉米田浚單響中原
——記玉米育種家程相文
江淮豐收夢麥浪伴一生
——記小麥育種家程順和
查看全部↓
《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
只有具有懷疑一切的態度,才能為他人之不敢為。袁隆平憑著直覺和多年的育種經驗分析,玉米也是白花授粉的作物,卻有著較強的雜交優勢,與水稻的道理邏輯上是相同的,其雜交種子應該同樣具備優勢。
就在袁隆平下決心培養雜交水稻之時,國內的三年自然災害不期而至。因為饑餓,安江農業學校的教學秩序無法正常維系。當時,除了少部分吃“皇糧”的城鎮戶口的學生還能繼續留在學校學習以外,其他大部分農村的學生因為沒飯吃被全部遣散回家。
面對災荒和饑餓,無論誰都束手無策。袁隆平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安江農業學校后面的山坡上種植一些紅薯、馬鈴薯以及各種蔬菜等用來果腹。然而,畢竟與水稻、小麥不同,短期內緩解饑餓沒問題,但長時間食用的確令人無法忍受。
于是,袁隆平想到了制作雙蒸飯。雙蒸飯,顧名思義,就是將蒸熟的米飯再放上蘇打復蒸一次,米飯放上蘇打后,蒸熟的米粒就會膨脹,會比平時多出三分之一。然而,不管怎么加工,這種雙蒸飯吃到肚子里還是會餓,而且餓得更快。
餓得心發慌、走路直打晃,是當時所有人的真實寫照。這更加激勵袁隆平全心投入雜交水稻的培育工作。他當時培育水稻,用的也是農業育種科研工作中屢戰屢勝的系統選育法。這種育種法,說直白就是到一今水稻群體中選擇表現良好的變異單株水稻加以培養,然后再優中選優,最后經過優勝劣汰,將遺傳性最好的品種培育出來。
袁隆平像往常一樣,到已經抽穗揚花的水稻試驗田里挑選種子。突然,他眼前一亮,成片的水稻中有一株長得格外挺拔的優質稻穗。袁隆平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是日思夜想后的幻覺,他使勁揉揉眼睛,仔細一看,沒錯,果然是一一株高大的稻穗屹立在眾多水稻之中。
袁隆平頓時有種大旱逢甘露的感覺,他欣喜若狂,俯下身子定睛觀察。只見這株水稻個體高大,十幾個八寸長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著。仔細再一數,一個分蘗就有整整二百三十個稻粒,如果用它做種子,相信畝產會超過千斤。袁隆平如獲至寶,找來紅布條,馬上給這株特優稻做上了醒目的標記。當年,這株特優水稻結下了一千多顆稻種。
一千多顆種子就是一千多個希望。第二年春天,袁隆平將它們全部種到了試驗田里。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打藥……每一個環節袁隆平都親力親為,用“呵護”二字絕對不為過。他還時常拿著放大鏡觀察,用筆記本詳細地記錄,恐怕錯過哪一個細微的變化。
像襁褓中的嬰兒一般,每一株水稻都受到了袁隆平的厚待。水稻在成長中,袁隆平也在暢想著。水稻畝產過千斤,人人有米吃,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能不再忍受饑餓,該有多么美好!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