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益、戴乃迭英譯<紅樓夢>底本研究》在考察楊憲益、戴乃迭《紅樓夢》英文全譯本的底本究竟為何種文本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了楊譯《紅樓夢》的底本情況,兼及此譯作自開始至完成的歷史過程,著重闡釋了楊譯在譯介《紅樓夢》中的文史典故、詩詞書畫、服飾器具、飲食醫藥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成就;結合與《紅樓夢》其他重要英譯本的文本對比,分析了楊憲益、戴乃迭為《紅樓夢》在英文世界中的譯介所做出的獨特貢獻,為我國古典文學的翻譯與翻譯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這本書的基礎是李晶的博士學位論文,在書稿修改完畢即將出版之際,作為她的博士研究生導師,自然有一些話要說。
李晶本科是山東大學外語系,在北京師范大學讀碩士時專業則是中國現代文學,但她似乎與《紅樓夢》有一種割舍不掉的情緣,尤其對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紅樓夢》始終抱有極大的興趣。在讀博士研究生前她就對楊、戴英譯本《紅樓夢》進行了研究,因此她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在選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選擇了楊、戴英譯本《紅樓夢》研究。
我不懂英語,但我對《紅樓夢》的外文譯本及其研究一直很關注,尤其人們對楊、戴譯本與霍克思譯本的比較研究,引起我很大的興趣。我是從拜讀宋淇先生的相關文章而引起我對《紅樓夢》“西游”的關注,后來也看過香港洪濤先生的有關文章。最初我只是想知道英語版的《紅樓夢》是怎樣講述《紅樓夢》故事的,也很想知道楊、戴翻譯與霍克思翻譯有什么不同。當我知道霍克思把“怡紅院”翻譯成“快綠院”、把“平兒”譯為“忍耐”,而他苦思冥想,也無法把“紅樓夢”三個字翻譯為書名,而選擇了“石頭記”為書名時,我感到翻譯竟是這么有趣。當然,我同時也在思考一個問題:英語世界里的《紅樓夢》還是中國人讀的《紅樓夢》嗎?
記得當年吳組緗先生在一個會上(可能是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會)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吳老說曾有一個外國留學生跟他學習,很用功,學得很好,吳老很喜歡這個外國學生。后來這位留學生畢業要回去了,請吳老吃飯,在吃飯時向吳老提了一個問題:“吳先生,賈寶玉和林黛玉那樣地相愛,他倆為什么不跑呢?”吳老幽默地說:“當我聽到這位學生提這個問題時,差一點暈過去。”他還說如果賈寶玉和林黛玉為愛情而私奔,那還是賈寶玉、林黛玉嗎?那還是《紅樓夢》嗎?吳老說,盡管這個學生是那樣地熱愛中華文化,是那樣喜歡《紅樓夢》,但還是沒有真正讀懂《紅樓夢》,沒有真正了解寶黛愛情。吳老強調:我說這個故事是想說,文化的差異的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礙,一個外國人要真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很不容易的。吳老講的這個故事,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對《紅樓夢》譯介的興趣,主要是想了解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紅樓夢》會是什么樣。
李晶確定博士論文題目寫楊、戴英譯本《紅樓夢》后,我就問過她:楊憲益、戴乃迭先生翻譯《紅樓夢》是用哪個本子為底本呢?因為我看宋淇先生的文章,他雖然對霍克思英譯本《紅樓夢》評價很高,但對霍克思翻譯《紅樓夢》時選用程乙本為底本提出了批評,認為霍克思選用程乙本為底本是“最大的缺點”。因此我想到楊憲益、戴乃迭先生翻譯《紅樓夢》采用的是哪個底本的問題。而李晶在以往的研究中也發現過去人們在評價楊、戴譯本時對底本選擇的忽略,“梳理過去40年來的研究歷史可知:關于楊憲益、戴乃迭英譯《紅樓夢》的研究都限于對片段文本的解讀,缺乏對三卷本譯作的整體關注,對楊譯《紅樓夢》的歷史背景與成書過程也缺乏細致完整的考察。此外,由于《紅樓夢》英譯本的研究者以外語教學與研究界學者為主,研究者的理論支持主要為翻譯理論和英語語言學理論,較少見到有學者從古典文學的文獻學、版本學等角度對《紅樓夢》英譯本展開研究!诩韧难芯砍晒袑υ妆締栴}的忽視,導致對楊譯《紅樓夢》的種種誤讀與誤判,即是對過去長期研究狀況的一個反映!庇纱丝梢,她在當時確定以楊、戴英譯本《紅樓夢》的底本研究為博士論文題目,是很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確定這個題目時,我們明確過這個課題的研究重點,不是將楊、戴譯本與霍克思譯本作比較,更不是評論兩個譯本的優劣,而是通過對楊、戴譯本底本的考察研究,“重在探索楊譯對底本的選擇與處理,從而厘清楊譯在傳統文化精神的闡釋與傳達方面的特色及其意義,進而探索楊憲益、戴乃迭兩位譯者在特殊歷史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堅持的文化理念與創作立場,希望能為后來者如何觀照文化傳統,如何將傳統經典文本介紹給世界人民,提供一個有益的參照”。
楊憲益先生是大翻譯家,更是一位大學問家。在楊、戴先生翻譯《紅樓夢》中后期,文化部《紅樓夢》校注組也已經成立,在馮其庸、李希凡先生的帶領下,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批專家學者確定以庚辰本為底本,?、整理一個新的通行本,這就是198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本”。那個時候為什么要?、整理一個新的本子呢?就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的通行本是程乙本,所以這個本子在后人“整理”時,對早期的脂本文字有許多改動,甚至是人物形象有些改變,其結果是已離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越來越遠。那個時候人們對《紅樓夢》版本的研究及其認識較之以前大為提高,對早期脂本的價值更為重視。人們一般認為,早期抄本即脂評本優于程本,而在兩種程本里程甲本又優于程乙本,這幾乎是那個時候學術界的共識。為了恢復曹雪芹原著的面貌,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更接近于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普及本,所以要校勘、整理一個以早期脂本為底本的普及本。而楊、戴兩位先生打磨《紅樓夢》譯文的時間,與文化部《紅樓夢》校注組成立的時間差不多。楊憲益、戴乃迭先生翻譯《紅樓夢》,負責審校的則是吳世昌先生。他早在20世紀60年代撰寫《紅樓夢探源》時,就對《紅樓夢》的版本特別是早期脂本深有研究,這些無疑都會影響到楊憲益、戴乃迭先生對底本的選擇。選擇一個更接近于曹雪芹原著面貌的底本,翻譯出一個更忠實于原著的英文版《紅樓夢》,忠實地傳達中華文化精神,這也正符合楊、戴的翻譯理論與原則。
引言
第一章 楊憲益、戴乃迭英譯《紅樓夢》底本研究述評
第一節 文獻綜述
第二節 底本問題的提出
第三節 底本歧異在翻譯研究中引起的爭議
第四節 底本問題小結
第二章 從結構體例看底本歧異與楊譯本的選擇
第一節 回目問題
第二節 分回問題
第三節 回前詩與回后聯問題
第四節 “紅樓夢”組曲的體例問題
第三章 從文字雜糅看底本歧異與楊譯本的選擇
第一節 脂批與正文的雜糅問題
第二節 文字雜糅對情節鋪敘的影響
第三節 文字雜糅對人物形象的影響
第四章 從文字存闕看底本歧異與楊譯本的選擇
第一節 “護官符”的詳略問題
第二節 “石頭”敘事者的問題
第三節 第二十二、二十八回的問題
第四節 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的問題
第五章 人物、人名問題與楊譯本的選擇
第一節 人名改動問題
第二節 二人合一問題
第三節 人死復生問題
第四節 人、名俱變問題
第五節 純為底本歧異的人名問題
第六章 從文字錯訛看底本歧異與楊譯本的選擇
第一節 文史典故問題
第二節 詩詞書畫問題
第三節 服飾器具問題
第四節 飲食醫藥問題
第五節 數字、數量問題
第七章 楊譯本底本選擇的可能性
第一節 楊譯本底本不是俞校本
第二節 外部環境對楊譯本底本選擇的影響
第三節 譯者主體性對底本選擇的影響
第八章 《紅樓夢》三種英文全譯本底本差異性比較
第一節 邦斯爾英譯《紅樓夢》底本評析
第二節 霍克思英譯《紅樓夢》底本評析
第三節 楊譯《紅樓夢》底本的價值與意義
附錄一 楊憲益、戴乃迭譯作與著述概覽
附錄二 有正、庚辰與楊譯本對校校記(擇要)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