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人類知識學體系探究
序一“為什么”是個好東西
序一“為什么”是個好東西
“為什么”是小朋友們最常用的口頭禪之一,也是讓長輩們頭疼不已的問題。在無數次的刨根問底之后,總有那么一個“為什么”,會讓長輩們無言以對。
事實上,這個“為什么”并不是長輩們可以簡單解決的。在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總是存在著一些不證自明的先驗性知識。即這個觀點已經預先得到了驗證,不需要再問為什么,全盤接受就是了。維特根斯坦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郭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20。盡管這里“不能說的事情”,主要是指語言難以準確表達的生命、倫理、宗教等問題,但我們在對待同樣很難說清楚的先驗性知識時,采取維特根斯坦式的“沉默”,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處理辦法。
比如“1+1=2”(這里不指哥德巴赫猜想,而只是純粹的“1+1=2”算式)就是一個標準的先驗性知識。我們可以詢問身邊的任何一個人,為什么“1+1=2”?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回答,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真理,不需要再問為什么了。
但是,“1+1=2”為什么能成立真的不重要嗎?我們似乎并沒有意識到“1+1=2”的本質僅僅是一個假設,是一種基于人類想象力而抽象出的、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方式。只不過,直到目前為止這個假設都非常好用,而由這個假設推理得出的推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都有效。盡管如此,還是有些人為了證明“1+1=2”,并賦予該算式以邏輯意義上不可動搖的真理性而付出不懈努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皮亞諾公理(Peano Axioms)、羅素和懷特海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等。
無論這些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賦予了“1+1=2”以真理性,我們都不能否認這些努力的重要意義。“為什么”,特別是針對先驗性知識的“為什么”,是人類拓展知識領域、實現知識跨越式進步的最根本途徑。
我們以天文知識的演變歷史為例對此進行說明。在哥白尼之前的數千年中,地心說或者說以地球為中心的假設,是當時天文學最重要的先驗性知識。天文學家們依據這一假設,利用數學工具計算行星的運行軌跡,并發展出了本輪-均輪系統以模擬和預測天體運行。僅就當時所能觀察到的行星數量而言,該體系可以精確描述天體的實際運行軌跡,且并沒有什么跡象對地心說的先驗性構成致命的挑戰。
然而,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高倍望遠鏡的出現,人們所能觀察到的星球數量越來越多。在地心說不容置疑的前提下,天文學家們不得不通過增加本輪或均輪來確保該系統模擬結果的精確性。正如庫恩所說的,托勒密體系有許多變種以至于可以十分精確的預測行星位置,但是這種精確性的獲得是以變得更為復雜為代價——增添新的本輪或相當的裝置。托馬斯·庫恩哥白尼革命[M]吳國盛,張東林,李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如果不是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假設,以及開普勒提出的三大定律,從根本上顛覆了地心說這一天文學的先驗性知識,以現在人類所掌握的觀測技術,為確保該體系運算結果精確性所需增加的本輪和均輪數量,將達到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水平,其計算工作量恐怕連超級計算機也難以完全勝任。而天文學家們得以從這種極其復雜、甚至令人絕望的計算工作中解脫出來,并以一種更為簡單、更加符合經驗事實的方式研究天體運行規律,其中的關鍵,正是先驗性知識的轉變,即日心說的引入。
針對先驗性知識的“為什么”,其重要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其一,先驗性知識本質上是人們對某方面事物的一種認識模式,它是該領域知識得以形成的基礎,決定了該領域知識產生的范式和界限。其二,在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先驗性知識也限制了人們對新的未知領域知識的探索,只能在它所限定的框架之內進行完善和修補的工作。這意味著,一旦我們感到自我滿足,不再對先驗性知識問“為什么”,人類前行的腳步可能就會永遠停留在當下了。只有不斷地實現對先驗性知識的突破,人類的知識體系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當前,人類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過去數百年間,對一些先驗性知識的探討和確立,在給人類帶來某些領域知識爆炸性增長的同時,也對某些領域知識的形成和拓展產生了阻礙。因此,對這些關鍵先驗性知識進行重新檢視和討論,重新問一下“為什么”,對未來人類知識向更廣闊領域拓展,將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新時代人類知識學體系探究
序二人類、知識與新時代
序二人類、知識與新時代
我們之所以說,人類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是由于人類正在走向新時代。
新和舊的界定,總是依托特定的劃分標準。這里所說的新時代,其標準是知識形成范式,即人類在如何形成知識的方法和過程上,將要面臨的一種轉折性的巨變和挑戰。而推動人類走向這一新時代的關鍵性因素,是人類即將走出地球開啟宇宙時代。
一、從外部視角來看,開啟宇宙時代給人類知識形成范式帶來的變化,主要在于外部環境條件從相對穩定變為相對不穩定
根據本書的討論,知識的確定性,即知識所描述的內容能否以一種確定不變的方式被重復實現,取決于其研究對象所處外部環境條件的穩定性。對于當前尚未真正走出地球的人類而言,較為幸運的是人類所處的外部環境條件,包括地球磁場、重力、大氣層、行星間的引力、太陽輻射等,其存在形式均相對較為穩定。這意味著,在很多情況下,是否考慮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并不會對已經形成知識的確定性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比如,我們都知道,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當溫度高于0攝氏度且低于100攝氏度時,水將以液態形式存在。在相對穩定的地球環境下,我們幾乎不用考慮其他條件對水以液態形式存在的影響,而是在相關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更加關注水是通過何種機制轉變為固態或氣態的。
但如果將液態水置于宇宙空間中,在各種已知或未知宇宙粒子的沖擊下,水是否還能以液態形式存在?甚至能否繼續維持其分子形式?根據現有研究張新民,陳學雷暗物質、暗能量研究進展及中國的機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1(5):496-503,普通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然而分子、原子并不是最基本的構成物質的粒子。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是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所描述的夸克和輕子以及傳遞相互作用的規范玻色子。但是,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告訴我們這些普通物質只占宇宙基本組成的4%,而剩下的96%是暗物質和暗能量。那么,暗物質僅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包含著難以計數的、不同類型的物質?在這些不同類型的、未知的暗物質中,又有哪些物質會對水以液態形式存在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這些暗物質自身存在的形式,又會受到哪些其他物質的影響?
由于外部環境條件影響的不顯著,傳統知識形成范式更多的是以研究對象變化過程本身為中心。即知識的主要呈現形式,是對研究對象變化過程的描述,而不是對影響該變化產生的外部環境條件的認識。而在宇宙時代,面對數量巨大、且相互之間關系復雜的外部環境條件,我們不知道哪些外部環境條件會對研究對象的特定存在形式產生影響,并且這些外部環境條件以該形式存在又會受到何種影響。在對上述內容缺乏全面準確了解的情況下,若仍然遵照傳統知識的形成范式,由此形成的知識的穩定性將越來越低,并且我們很可能完全無法知道這種不穩定性為什么出現、在何時出現。
因此,解決這個困境的有效方式,就是撥開迷霧、直擊本質,將研究重心從研究對象的變化過程,轉向其以特定形式存在所依賴的外部環境條件。研究對象特定存在形式與外部環境條件之間的確定性關系,將幫助我們更加直接準確地掌握研究對象的存在本質,進而可以通過改變外部環境條件,來實現研究對象存在形式的變化。
二、從內部視角看,開啟宇宙時代給人類知識形成范式帶來的變化,主要在于人類群體的內涵,將從民族、國家、宗教等割裂性的概念,逐步演進為人類整體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只有種族從主觀上被認為具有共同特性時,它才會創造出一個“群體”。就是說,只有當鄰里或者種族差異幾乎可忽略不計的人們成為共同行動(多半是政治)的基礎時,或者反過來說,當同一種族成員的共同經驗關系到一個明顯是不同群體的成員的某種對抗時,才會出現那種情況。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第一卷)[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簡言之,群體是一個相對概念,其形成不僅源于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源于群體內部與外部的對立關系。
子貢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這句話很好地闡釋了群體的這種基于內外對立關系的相對性。所謂被發左衽,是指頭發披散、衣服前襟向左掩,這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風俗,與華夏民族束發右衽的風俗具有明顯的差異,從側面說明了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的群體差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春秋左傳注疏》。,華夏民族在禮儀、宗教、服飾等風俗習慣方面,與當時被認為是夷狄的、不遵循華夏禮儀的少數民族均有所不同,即華夷之辨。當然,風俗習慣的差異,并不一定會造成不同群體之間的明顯對抗,對土地、食物、水源等有限自然資源、甚至人口的爭奪,是增強群體向心力和凝聚力并產生群體間對抗的更重要原因。其原因在于,失敗者除了失去相應自然資源之外,自身原有的良好生活條件也將被剝奪。正是在這種強大外部壓力(也包括洪水等自然災害)之下,華夏民族這個“群體”才逐漸形成,以更好應對各種外部挑戰。而這也正是孔子如此推崇管仲的原因,若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春秋諸國可能就要被少數民族征服,遵循和他們一樣的風俗了。
同樣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由于人類的活動空間局限于地球范圍內,且沒有面臨致命的外部威脅,因此相對于其他物種,人類之間存在較強的共同性(如不存在生殖隔離)。但盡管如此人類也并沒有形成一個全球范圍內統一的人類“群體”,而更多的是以地域、血緣、宗教信仰等因素為紐帶,形成諸如國家、民族、教派等割裂性群體。相應地,人類目前所形成的、與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相關的知識,也都與這種人類群體的割裂性密切相關,比如知識的形成往往以實現割裂性的小群體利益為主要導向,在有些情況下還會出現以犧牲人類整體利益為代價實現小群體利益的傾向。
而隨著人類開啟宇宙時代,無論是更加危險未知的宇宙外部環境條件,還是可能存在的強大異種生命,都將成為人類實現持續生存的挑戰。面對這種巨大的外部生存壓力,人類將越來越傾向于表現出內部的共同性,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群體,以更好地應對這種生存挑戰。相應地,與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相關的知識,也將變得更加以人類統一群體利益為主要導向。目前人類所形成的割裂性群體,也將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交流與融合,最終以全新的、完整的形式實現其存在。
總的來看,無論是我們通過外部視角,研究形成自然學科知識,還是通過內部視角,研究形成生命學科、社會學科、人文學科知識,兩者都可以基于同一個基本假設,即研究對象的存在形式,與其所處外部環境條件之間存在確定不變的對應關系。而正是在這一基本假設的基礎上,我們才得以完成人類各領域知識的統一,并實現本書探究的最終目標,即構建統一完整、普遍適用、有機聯系的人類知識學體系。隨著人類即將走入新時代,傳統知識形成范式向這一新的知識形成范式的轉變趨勢,也將不斷加速。
新時代人類知識學體系探究
序三關于本文寫作方法的說明
序三關于本文寫作方法的說明
當前,一個規范的學術研究,其寫作方法或者說主要內容,大致需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提出問題、文獻綜述、新的觀點(方法)及其驗證、結論。
之所以采用這種寫作方法,是有其內在邏輯而不是憑空想象、毫無意義的。①提出問題,主要是為了厘清研究這個問題的價值所在。一個沒有價值的問題,是不值得研究的。②文獻綜述,是對該問題的現有研究情況做一個梳理,從中發現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并避免出現重復性研究。在很多時候,提出問題和文獻綜述是放在一起的,即直接在文獻綜述的編寫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③新的觀點(方法)及其驗證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并且對這一方法進行檢驗。④結論,對研究結論做簡要總結。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文獻綜述承擔著承上啟下、至關重要的作用。現有研究中是否存在爭議?針對這些爭議是否有更好的創新性解決方案?顯然,一個缺乏創新的、與現有研究雷同的方案,也是沒有研究價值的。而對于不存在爭議、已經形成了一致意見的問題,想要進一步提出創新性的方案,其難度也非常大,除非這個一致意見本身出現了致命的缺陷。因此,文獻綜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的質量。
但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很難完全遵循這種規范的寫作方法,特別是在文獻綜述上會有很大的欠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時間的相對有限性和文獻的相對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內篇·養生主》。本書的寫作目的,是構建一個普遍適用的框架體系,最大限度地解釋和容納各領域現有的和未來可能發現的知識,因此所涉及的文獻量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如果嚴格按照規范,對每一個問題都進行詳盡的文獻綜述,那么在當前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完成此步驟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簡直無法估量。
第二,先驗性知識文獻的匱乏。這看起來與前面的文獻相對無限性存在相悖之處。但事實上,作為本書的討論重點之一——在知識形成過程中起到基礎作用的關鍵先驗性知識,或者說第一原理,我們往往已經對它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一致意見。因此,文獻匱乏也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畢竟通常情況下,這些一致意見是沒有什么進一步的研究價值的。比如“1+1=2”,真正對該算式進行過有價值的證明工作的,可能就是皮亞諾、羅素和懷特海、穆勒等寥寥數人(人員的范圍受限于筆者匱乏的閱讀范圍)。
綜上所述,本書將采取這樣一種寫作方法,即不以對相關的現有知識進行完全梳理為基礎,而是從“零”開始,秉持盡可能中立的立場,通過分析宇宙各類現象的最本質特征,提出一個具備最大限度適用性的理論框架。
這樣一來,本書中的觀點就會有很大的概率與一些正式的出版物,甚至一些網絡上的言論重合,當然也有可能出現與現有研究結論有爭議的地方,因此,筆者在本書寫作之前對此問題做出說明,對于引用的相關觀點筆者盡量全面地在書中進行標注。另外,對各種可能因文獻閱讀量不足導致的論點的欠妥表示歉意,并歡迎各位讀者對此進行補充和指正。
從這個意義上看,本書最大的創新,或者說貢獻,并不在于提出了多少新的觀點和理念(因為這些觀點和理念很可能受筆者本人閱讀范圍的限制,有很大概率與某些現有研究結論存在重合現象),而在于通過系統地梳理與知識相關的觀點和理念,將其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提出了一個關于人類知識的、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使得我們可以系統地了解知識是什么、知識的基本特征、知識的形成范式,以及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現有知識對人類的作用,也有助于我們在形成新的知識方面少走彎路。
筆者
2019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