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中的管理:社會生態(tài)學視角話管理》收錄的文章寫作時間的跨度超過了40年。最早的一篇《凱恩斯:作為一個神奇系統(tǒng)的經(jīng)濟學》(注:見《管理的新角色》一書)發(fā)表于1964年;而最近的一篇《后記:一位社會生態(tài)學家的反思》是專為《變革中的管理:社會生態(tài)學視角話管理》而寫,成于1992年。這些文章都保留了當時的原貌,只是個別篇章的題目有所變動。雖然所涉甚雜,但皆有一個中心思想,那就是“關注社會生態(tài)學”,即人為環(huán)境。每篇文章或是探究人與社會的互動,或是思考人與社區(qū)的關聯(lián)。這些文章皆欲以經(jīng)濟、技術及藝術作為社會經(jīng)驗之維度與社會價值之體現(xiàn),但它們都不是理論性的文章。最接近理論的兩篇是《管理的角色》(注:見《管理的新角色》一書)與《信息、交流與理解》,前者試圖將管理理論呈現(xiàn)為社會組織的特殊社會功能,后者試圖將信息看作是同時包括邏輯和認知兩個方面,即通訊與理解。但這兩篇,亦不能算是“純的”理論。即便是那些很“實際的”、討論“具體措施”的文章,也有其理論基礎,抑或說理論維度。所有文章都是散文風格,我希望讀者能夠輕松閱讀。
德魯克說,面對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的重大挑戰(zhàn),要認真利用已經(jīng)發(fā)生的變革,并將之轉變?yōu)榘l(fā)展機遇。要帶著問題觀察社會和社區(qū),提倡責任、與能力適應的權威、激情。保持連貫性和保守力量的平衡,保證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協(xié)調(diào),為人們構建和諧的愿景。 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了解到: 1. 商業(yè)倫理是否存在,惡意收購與公司資本主義存在什么關系; 2. 如何提高智力工作、服務業(yè)的工作效率; 3. 后現(xiàn)代工廠時代我們?nèi)绾芜M行生產(chǎn)制造; 4. 如何看待工具、科技、科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5. 信息社會下應該如何利用電腦,進而更有效地交流與理解、建立組織以及建設未來的城市; 6. 全面認識日本經(jīng)濟,了解日本人成功的秘訣。
彼得·F. 德魯克,管理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 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tài)學家”。他的思想被傳播到了130多個國家,對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的影響頗為深遠,其著作架起了從工業(yè)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1909年德魯克生于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得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37年移居美國,一生以教書、著書和咨詢?yōu)闃I(yè)。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克萊蒙特的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5歲。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旁觀者》等幾十部著作,以30余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他還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獲得當年的“總統(tǒng)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的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領域。
序言
第一卷 作為社會制度的商業(yè)
本卷序言
第一章 “商業(yè)倫理”存在嗎?
第二章 生產(chǎn)效率的挑戰(zhàn)
第三章 生產(chǎn)制造的新理論
第四章 惡意收購及其負面影響
第二卷 工作、工具和社會
本卷序言
第五章 工作和工具
第六章 科技、科學、文化
第七章 印度與適當?shù)募夹g
第八章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及經(jīng)驗教訓
第三卷 信息型社會
本卷序言
第九章 信息、交流與理解
第十章 信息與城市的未來
第十一章 以信息為基礎的組織
第四卷 日本社會和文明
本卷序言
第十二章 從藝術角度看日本
第十三章 日本成功背后的隱憂
第十四章 日本成功的背后
第十五章 對日本和日本人的誤解
第十六章 日本人的西方化程度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