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唐詩宋詞十五講(第2版)》的定位是“通識”,是高品位的學科普及讀物,能夠滿足社會上各類讀者獲取知識與提高素養的要求,同時也是配合高校推進素質教育而設計的講座類書系,可以作為大學本科生通識課(通選課)的教材和課外讀物。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唐詩宋詞十五講(第2版)》的內容設計充分照顧到社會上一般青年讀者的閱讀選擇,適合自學;同時又能滿足大學通識課教學的需要。每一種書都有一定的知識系充,有相對獨立的學科范圍和專業性,但又不同于專業教科書,不是專業課的壓縮或簡化。
唐詩和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鼎盛樣式。作者以深湛的筆觸為讀者展現了中國文化精神中最綺眩精微的部分。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一個熱愛詩歌的民族應該是富有理想的民族,真正的好詩產生于千年以前,卻像才脫筆硯一樣新鮮。
序 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不但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且每一種體裁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有過輝煌的全盛時期,產生過許多不朽的名作。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代表,標志著詩和詞這兩種詩歌樣式達到的全盛時期,也是我國文化遺產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寶。
一個熱愛詩歌的民族應該是富有理想的民族,詩讓人感悟人生、體味人生;詩能凈化精神,使人升華到高尚的境界。一個善于寫詩的民族應該是最有修養的民族,詩啟發人理解自然、思考哲理;詩能展示人性的真實,促進人對于人類共同感受的認同。唐詩宋詞的永恒魅力就在于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性格。
真正的好詩是不受時代和地域局限的。它雖然產生于千年以前,卻像才脫筆硯一樣新鮮,無論何時吟誦,都有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能夠深深沁人心靈的不僅是優美的語言和節奏,更有那種源自生活的詩意,可以融入小說、戲劇、散文、音樂、舞蹈、美術,滋養一切的文藝形式,唐詩宋詞的永恒魅力就在于涵養了我們民族的情操。
中國詩歌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似乎與工業化社會無緣。然而在現代物質享受幾近飽和之后,人們終于發現自己將要失去的是最基本的生存環境。真正的好詩能引導人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使人在浮華喧囂中返歸寧靜和淳樸。回到人的本真,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唐詩宋詞的理由。
葛曉音,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目前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已出版《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山水田園詩派研究》、《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等古典文學研究著作十余種。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序言
第一講 走向高潮的初唐詩
一 初唐的詩歌革新八
二 初唐詩歌形式的發展
三 從王績到“初唐四杰”
四 從“文章四友”到“吳中四士”
五 從陳子昂到張說
第二講 盛唐氣象
一 盛唐的詩歌革新
二 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
三 王、孟與山水田園詩
四 高、岑與邊塞詩
五 精彩紛呈的盛唐詩壇
第三講 李白
一 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
二 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
三 天真狂放的藝術個性
第四講 杜甫
一 憂國憂民的詩圣
二 包羅萬匯的藝術成就
三 稱雄百代的開創精神
第五講 詩變于盛衰之際
一 批判時政的思潮和諷諭詩歌的興起
二 江南遷客的感傷亂離之作
三 氣骨中衰的“大歷十才子”
四 李益和其他大歷詩人
第六講 中唐兩大詩派
一 張王樂府
二 元白的新樂府
三 元白詩的通俗化傾向
四 韓孟詩派
五 李賀與“長吉體”
第七講 中唐諸家的沿革
一 “詩豪”劉禹錫
二 柳宗元與山水詩
三 姚賈詩派
第八講 晚唐詩壇的余暉
一 杜牧
二 李商隱
三 溫庭筠
四 唐末詩人
第九講 唐五代詞
一 詞的起源
二 敦煌曲子詞
三 唐代文人詞
四 花間詞
五 南唐詞
第十講 宋初詞風的沿革
一 從晏殊到晏幾道
二 從范仲淹到歐陽修
三 從張先到柳永
第十一講 蘇軾與詞的詩化
一 蘇軾對宋詞的革新
二 秦觀
三 賀鑄和黃庭堅
第十二講 周邦彥與詞的律化
第十三講 李清照和南渡詞人
第十四講 辛棄疾和豪放詞派
第十五講 姜夔與南宋詞的雅化
課外閱讀參考書目
修訂版后記乃
北宋前期詞風至柳永而為之一變。柳永(生卒年不詳),原名三變,字耆卿,出生于儒學仕宦之家。創作活動主要在真宗至仁宗的三十多年間,正是北宋文化經濟達到繁榮興盛的時期。他的生平大抵可分兩個階段:早年對前程充滿自信,人京后卻屢試不中。后來又在放榜時被深斥浮艷虛美之文的宋仁宗黜落。從此鄙棄功名利祿,自稱“奉旨填詞”,流連于汴京的秦樓楚館,為教坊樂工和民間歌妓填寫新詞,用流行的新聲寫下大量俚俗的作品。內容大抵是描繪都市的繁華,備述行役羈旅之苦,訴說男歡女愛,抒寫離情別緒,反映下層市民尤其是妓女的不幸生活。柳永四十余歲時釋褐人仕,生活和創作發生了很大轉變,雖不免有懷舊之詞,但早年的風情顯然減退,放浪的生活和俗詞的寫作也從此結束。后期創作有不少歌頌皇恩和粉飾升平之作,宦游途中也寫下了許多羈旅行役之詞,洗盡翦紅刻翠之語,詞風由俗變雅。有《樂章集》,計二百多首詞。
柳詞代表著宋詞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大量創制長調。敦煌曲子詞里原有一些長調,如《傾杯樂》、《內家嬌》、《拜新月》、《柳青娘》、《鳳歸云》等,但一直沒有得到發展。花問、南唐、宋初詞所用體調均以小令為主。柳永精通音律,一方面借鑒和發展了敦煌曲子詞的長調,一方面以當時的新聲代替唐五代的舊曲小令,創制了許多篇幅較長、句子錯綜不齊的長調,并將原來的許多小令也衍為較長的詞調。他的《樂章集》所收二百多首詞中,長調有一百多首,絕大部分是前所未見或借用舊曲制成新體。柳永以后,長調興起,并在此后的發展中掩過了小令。
其次,與長調的體制相應,創造了以白描見長,鋪敘層次分明、細致而又直露的藝術表現手法。長調本來宜于鋪敘,柳詞往往曲盡形容、淋漓盡致,不求含蓄,但講究結構嚴謹、層次清楚、首尾完整、工于點染,把抒情詩中融情于景的傳統與賦體敘事鋪寫的特點結合起來,又時有一二優美警句在篇中生色。例如他的《望海潮》:
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蠟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