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方》匯古代名醫巨匠臨證經驗,集當今專家學者集體智慧,有針對性地從數以萬計的醫著中精選書目百種,采用最佳版本為底本,認真校勘,合理注釋,撰寫導言,添加按語,分門別類,結集出版,以方便讀者學習和使用。一卷在手,可以獲得一把打開某個領域知識大門的鑰匙;全套在握,可以獲得一組破解整個中醫學發展的密碼。 所謂“必讀”者,學醫之人不可不讀,業醫之人不能不讀。此乃學醫之門徑,業醫之津梁,案頭之必備。愿《百部名著》成為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和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生的良師益友;愿本套叢書成為醫療、教學、科研機構及各圖書館的永久珍藏。
中醫名著浩如煙海,積淀了數以千年的精華,養育了難以計數的英才,昭示著絢麗無比的輝煌。歷史證明,中醫的成才之路,非經典名著滋養下的躬身實踐,別無蹊徑。如何面對如此龐大的寶庫,如何在這個寶庫中迅速找到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學者最需要的著作。這是不少中醫人士在讀書中經常遇到的困惑。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第三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病源》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候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③,汗出愈。不解,三日在肌④,復發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視病者尚未了了,復一法針之當解。不愈者⑤,六日熱已入胃,乃與利湯⑥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若食不消病,亦與⑦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攻效相倍⑧耳。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