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既非暴躁的批判者,也并非不切實際的夢想者,而是希望建立政治秩序的哲學家,他以勇氣和洞察試圖把正當性的嚴格要求運用于歷史環境中。
人的腐敗起源于政治;他的邪惡“與其說屬于人不如說屬于被糟糕地統治的人。”
通過分析可完善性的發展,盧梭撰寫了人性轉變的歷史,人性由于接觸智力和道德而變得可以犯錯誤也可以獲得真理,可以犯罪也可以有德性。
盧梭的全部著作都說明了這一點:一切都取決于政治。
編者說明(劉小楓)
涅格羅尼 立法者盧梭
關于波蘭政體的思考(崇明 胡興建 譯)
1 所論問題的狀態
2 古代制度的精神
3 應用
4 教育
5 根本缺陷
6 第三等級問題
7 維持憲制的方式
8 論國王
9 無政府狀態的具體原因
10 行政
11 經濟制度
12 軍事制度
13 讓所有政府成員都服從漸次升遷制的計劃
14 國王的選舉
15 總結
論政治經濟(崇明 譯 戴曉光 校)
科西嘉憲政規劃(戴曉光 秦慶林譯)
英譯本說明
前言
規劃
零散殘稿
論戰爭狀態(李世祥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