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前 絮 語
夏德元
作為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上已知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出生的人,我在高考錄取率極低的八十年代初考上了大學,應該算是幸運的;更幸運的是,我們的必修課中,竟然有《形式邏輯》這門課!我毫不猶豫地愛上了邏輯課,并且取得了九十八分的好成績。也許是因為得到了系統的邏輯思維訓練,我的本科畢業論文后經論文指導老師任定成教授推薦,在核心期刊《自然辯證法研究》上全文發表。
雖然大學畢業后前三十年所從事的出版工作可能大大受益于求學期間所接受的邏輯教育,但是,關于邏輯重要性的真正認知,卻是我從六年前開始在高校擔任導師時才后知后覺的。作為研究生論文的指導老師,或者畢業論文的答辯委員,我每每深切感受到邏輯思維訓練的缺失,會給論文寫作者帶來多大的困擾。從論文標題的缺憾到章節目錄的失衡,再到語言的混亂,表面看似作文的問題,實際上都是思維的缺陷。這時我才意識到,正如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所指出的:文章寫不好,主要是邏輯思維問題。“所謂主謂不合,動賓不合,等等,表面上是語法問題,實際上是邏輯問題。至于篇章結構,更是大半屬于邏輯思維問題。”①
因此,我非常贊同王力先生的主張:文章寫不好,應該先補上邏輯這一課。
那么,邏輯到底有多重要呢? 1974 年《大英百科全書》目錄卷的科學分類欄目中,邏輯學位居各門自然科學之首;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也把邏輯學列在七大基礎學科的第二位,僅次于數學。當然這里指的是整個邏輯學科,并不是每個人都要把邏輯學的研究當作自己的專業;但是學習、掌握普通邏輯的知識,懂得邏輯知識的日常應用,無疑是每一個現代人提升其文明素養的基本要求。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大、中學階段,都將邏輯作為一種必修的通識教育。但是在我國,邏輯學卻曾長期受到冷遇,邏輯教學更缺席了數十年之久;到今天,邏輯基本知識依然沒有在高校普及,它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同樣幾經沉浮。正如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格明所言:“世紀之交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許多先進的理念和實踐,然而……由于對邏輯理性與人文性、邏輯理性與創新關系的誤解,走過一段淡化邏輯理性的彎路。”①
不得不說,數十年來,邏輯常識教育的缺席,不僅讓我們的學生很難進行真正的學術寫作,也使一些人的思維呈現某種程度的病態。
著名作家王蒙三十年前發表的一篇題為《雄辯癥》的微型小說,因惟妙惟肖地刻畫了那些不講邏輯而好強詞奪理的人的滑稽形象而令人忍俊不禁,大獲好評;但是,直到今天,這樣的人卻并未見得減少—在當今這個人人擁有麥克風的全民傳播時代,有話不好好說,訴諸情感、訴諸傳統、動輒進行道德綁架乃至實施網絡暴力等背離邏輯的交流方式,在社交媒體上仍然隨處可見。在互聯網空間,很多公共話題的討論,因參與者缺乏基本邏輯常識,常淪為無意義的罵人口水戰。這樣的狀況,無疑是令人憂慮的。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倡導教育的邏輯理性。《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報告明確將“邏輯清晰”“思維縝密”作為重要內容提出;2017 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強調邏輯思維,而且明確提出要學習推理。在最新出版的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中也有專門的邏輯知識單元。不僅如此,我們從不同的渠道得到消息,許多大學意識到邏輯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著手調整教學計劃,開始在一些文科專業開設邏輯學的必修課了。
既然要開課,當然要有合適的教材。在此,我要鄭重地推薦這本《邏輯學教程》。這本教材的第一作者,正是我讀大學時的邏輯學老師劉文君教授。劉老師 1957 年在華中師范學院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留校,被分配到邏輯學教研室任教,從此邏輯學成了她終身的專業。劉老師教學風格獨特,嚴謹深刻、靈活生動,她使用“提綱 + 卡片式教學”,社會新聞、科學知識、日常生活等都作為邏輯學的舉例,通俗易懂地講解那些“深奧的”原理。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劉老師邏輯課上“愛迪生孵小鴨”等故事的開場白,至今仍讓我們記憶猶新。正是因為劉老師生動的詮釋,使“晦澀難懂”“枯燥無味”的邏輯學一下子就走進了同學們心里。劉老師善于在實踐中發現“邏輯問題”、解決“邏輯問題”,使我們深受感染和啟發。因為在邏輯教學和科研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劉老師曾兩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及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中國圖書獎等,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老師常說:“邏輯思維對人的影響,可能不太容易說明白,但卻無處不在!”如今想來,正是因為深深受惠于劉老師的教導,使我在編輯工作和學術研究上能夠得心應手,并在從事出版實務工作三十年后順利轉型,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了讓我的學生能夠跟我一樣,從劉老師半個世紀邏輯學教學經驗的結晶中獲取營養,我于 2018 年年初開始動員劉老師編寫一本邏輯學教科書。
從大學畢業,到再次聯系上劉老師,時光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但是在我的記憶中,劉老師的形象仍然是我在大學邏輯學課堂上見到的那位風趣幽默、活力四射的青年教師。所以,我在向劉老師約稿時,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她老人家已經八十高齡了!記得在接到我的電話后,劉老師說,你知道嗎?我已經年過八十了……可是,我在詳細了解了劉老師的健康狀況后,仍然堅持請她主筆來編寫這本教材。謝天謝地,劉老師在她的入室弟子王玉梅老師的協助下,用一年多的時間,終于順
利地完成了眼前這本《邏輯學教程》。
這本教程積劉文君老師半個世紀的大學邏輯教學經驗,結合社會生活與人際交往的鮮活實踐,系統介紹了普通邏輯學的基本知識、遵照邏輯規律進行思考和寫作乃至發現真理的方法,以及運用邏輯學知識甄別謬誤和駁斥詭辯的技巧。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對難懂的邏輯學原理進行講解,對常發生的邏輯錯誤原因進行條分縷析,并用鮮活的實例對標準的舉例進行補充,有助于學習者理解和應用;邏輯原理的學習、方法論知識的介紹與適當的綜合思考相結合,可使讀者思路清晰、腦洞大開。因此,這本教程對于那些想學習邏輯基本知識,又不知如何入門的讀者用于自學也非常合適。
本人在審讀書稿的過程中,既重溫了劉老師當年的教導,再次領略到劉老師上課的風采,也學習到許多新的知識,獲得許多新的啟迪。相信這本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知識完備、語言準確的邏輯學教科書,一定也會獲得讀者的認可。當然,作為這本書的特約策劃人,我也衷心地希望能收到來自各位教材使用者的反饋,以便不斷改進工作;你的任何意見和建議,都會是對邏輯教育事業的寶貴貢獻。
現在,可以開始你愉快的邏輯學之旅了—試著運用邏輯來發現謬誤、進行推理、展開論證,你會發現:邏輯不神秘,你過去就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過它;邏輯很有用,它能讓你的思考更加嚴謹周密,閱讀與表達更加順暢,寫詩作文更有章法,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廣。
劉文君,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長期從事邏輯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受國家教委委托參加統編全國高校使用的邏輯教材、大綱及教師用書,其中《普通邏輯》 《科學邏輯》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在《光明日報》《科學學研究》等報刊發表論文多篇,主編、參編多部有關學術著作,其中《認知與方法叢書》第一輯獲中國圖書獎。曾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王玉梅,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哲學、科學邏輯,兼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方法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邏輯學會科學邏輯專業委員會委員。在《哲學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