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基于認知行為療法的理念和技術,幫助讀者緩解和克服恐慌癥狀的心理自助手冊。書中指的“恐慌”(Panic)或稱“驚恐發作”,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發作的焦慮障礙,發作時患者會極度驚恐、心跳加快、有窒息感,通常一段時間會癥狀會自行緩解,但會陷入對再次發作的恐懼中,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本書從恐慌發作的原因開始,一點點幫助讀者建立對自身癥狀的認識,結合認知行為療法的相關技術,制訂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擺脫恐慌發作的困擾。
當恐慌感降臨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方寸大亂,只能任其支配。但其實,我們可以不必一直這樣。這是一本簡明、系統的操作指南,在你下決心戰勝內心恐慌之后,它會是你得力的助手。
維賈雅·馬尼克瓦薩加教授:臨床心理學家,澳大利亞悉尼“黑狗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心理服務部門負責人。
德里克·希爾拉夫教授:臨床精神病學家、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精神學院精神研究與教學組負責人。
第一部分 解讀恐慌
我的一天
何為急性焦慮?
驚恐發作如何影響生活?
焦慮與回避行為的誘因
驚恐發作與回避行為的治療方案
第二部分 應對驚恐發作:自助操作手冊
引言
步驟一 識別焦慮,找到誘因
步驟二 勇于改變生活方式
步驟三 控制驚恐發作
步驟四 改變無益的思維方式
步驟五 恰當應對生理感覺
步驟六 克服回避,解決難題
應對挫折與反復
關于抑郁
最后
推薦書目
推薦網址
練習冊
何為急性焦慮?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經歷過焦慮。例如: 求職、臨考、演講等場合都會產生焦慮情緒。輕度焦慮是正常現象,一般不必擔心。適度焦慮使我們在特殊場合表現更為出色。然而,有些人的焦慮癥狀程度嚴重、出現頻率較高,完全不可控制。他們長期受恐慌所困,卻僅有一小部分人選擇就醫治療。大多數患者要么默默忍受,要么通過酗酒吸毒來緩解不適。
突發的嚴重焦慮情緒稱為急性焦慮發作,也稱“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常伴隨身體不適和思維混亂。發作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半小時不等,之后感覺身心俱疲、痛苦不堪。發作頻率在一周數次到一天數次之間。患者恐懼擔憂下一次發作時間,深陷焦慮狀態之中無法自拔。大多數患者意識不到是這是驚恐發作,誤認為是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如心臟病、中風之類,因為顯現癥狀多是身體上的不適。急性焦慮患者時刻擔憂再次發作,會刻意回避某些場合
19歲時我發作過一次,當時工作狀態特別緊張,我呼吸困難、滿頭大汗、心跳加速、胸口疼痛。那種感覺太可怕了,像是心臟病,隨時可能死去。從那之后,癥狀總是毫無理由地突然顯現。我開始刻意回避一些場合,盡量不去逛商場或乘公交。若是在這些地方發病,其他人一定認為我是個瘋子,我更無力解釋。我偶爾也會這么認為,可能我快瘋了吧。
約翰
約有1/3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過一次驚恐發作。大多數為典型性癥狀,有特定場合,而非典型性驚恐發作頻率則相對較低。典型性驚恐發作常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發生,如車站、購物中心等;或是在高度緊張的環境下突發,如考場應考、公眾演說、目擊事故等。非典型性驚恐發作隨時隨地發生的特點讓患者始料未及,發作的環境可能很平和,如正在家中收看電視節目、接聽電話等。然而,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兩者的區分并不明晰。典型性癥狀反復發作會導致期待性焦慮和回避行為,這類行為的描述將在后續章節中提及,此處不再贅述。
驚恐發作的體驗
發作時會突然呼吸急促,眩暈、盜汗、心悸隨之襲來,偶爾還伴有干嘔和窒息感。指尖麻木、腳底刺痛,我感到身體完全失控,脫離現實世界,隨時可能歸西。這些經歷讓我驚恐萬分,盡管整個過程僅持續5—10分鐘,卻感覺時間停滯,無法脫身。
常規癥狀如下:
呼吸困難;窒息感;胸腔疼痛;顫抖戰栗,有虛弱感;手心變濕,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心悸;眩暈;失去對身體和所處環境的“連接感”;腸胃不適;發熱或惡寒。
伴隨以上癥狀,患者易產生如下意識:
我精神失常;我無法自控;我會暈厥;我幾近崩潰;我患心臟病了;我中風了;我會尖叫,徹底瘋掉。
當然,以上癥狀并非都會出現,所列出的患者意識看起來似乎夸張瘋狂,但發作時確實極為嚴重。這些切身經歷在患者潛意識里扎根,不斷加深的憂慮感,讓他們時刻擔心下一次發作的來襲。
發作過后
驚恐發作過后,患者精疲力竭、疑惑沮喪。如果不了解癥狀和病因,患者的恐懼感就會急速上升。大多數患者認為是身體出了問題,選擇到醫院就診或咨詢家庭醫生;還有些患者產生羞恥感,認為只是自控力不足。結果,多數患者選擇默默承受痛苦,不向他人傾訴,更別提尋求專業幫助了。
什么引發了驚恐發作
很多患者總能回憶起發作之前的某些讓人精神緊張的事件,這些“導火索”會持續或加劇驚恐發作: 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前伴侶間的爭執、至親的過世、工作上的不順心、身體的不適等都被認為是誘因。
幾乎每個人都過著備感壓力的生活,但這些壓力并不會直接導致驚恐發作。通常來講,發作的誘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身體上或精神上較為脆弱,又承受了較大壓力。不斷積聚的壓力無法釋放,最終產生驚恐發作,尤其是遇到惡性循環的多重因素積聚,更容易導致嚴重焦慮,這一點我們將在第三章中具體介紹。
下文將著重探討持續的驚恐發作會如何影響患者的生活,將如何惡化為焦慮障礙。驚恐發作如何影響生活?驚恐發作如何影響生活?擔心下次驚恐發作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我無法專注工作,家中更是一團糟。家人勸我少憂心,多振作。事實上,我極度灰心自卑,盡量避免社交活動,擔心在某個場合癥狀發作令自己難堪,不得不灰溜溜地逃離。
重點要明確的是,驚恐發作說來就來,或許伴隨其他一些癥狀,例如疑似生理疾病、酗酒或吸毒反應,或者是其他精神障礙如恐慌障礙、廣場恐懼、抑郁的一部分。這些我們將在本章進行討論。如果您有上述癥狀,采納了本書中描述的心理療法后還未奏效,請一定尋求專業幫助,接受全面的身體和心理評估。
驚恐障礙
有的患者在一段時間內可經歷幾次驚恐發作,還有患者發作持續時間短,會引發深度擔憂。當驚恐發作以及對可能發生驚恐發作的擔憂開始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時,我們稱之為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驚恐障礙的發病率約為1%—2%,發病年齡段常集中在25—30歲(此數據并非絕對),大多數發病者一直到30多歲都拒絕接受正規治療。
患者在經歷了1—2次嚴重的驚恐發作之后,會對下一次發作極度恐懼。這種恐懼感主導著他們的意識和行為,焦慮情緒逐漸加劇,導致他們試圖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拒絕外出,避免涉足某些場合(經歷過驚恐發作的場合)。這種對特定場合的持續憂慮即期待性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盡管此類患者并未經歷過頻率較高的驚恐發作,他們也將被認定為患有驚恐障礙。
由此可見,克服期待性焦慮是治愈驚恐障礙的關鍵之一。
目前驚恐障礙的診斷可參考兩個標準: 一是《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二是《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 Mental Disorders; DS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