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推動長三角非遺的一體化保護與發展”為主題,梳理了2019年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取得的經驗與面臨的問題。本書嘗試了邀請媒體人、傳承人與學者共同探討非遺保護問題的新方法,對鎮江大運河非遺文化、杭州小熱昏、德清防風氏神話資源等長三角非遺案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媒體在國家政策、專家學者、非遺傳人和廣大非遺愛好者之間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的觀點。本書還對海派“孵茶館”習俗、海派評彈藝術、海派工藝美術、筷子制作技藝等案例進行了分析,對上海高等學校非遺傳承的實踐進行了總結,對非遺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進行了探討,并考察了越南水上木偶戲、印尼皮影戲、法國格拉斯天然香水三項域外非遺。本書認為未來長三角非遺一體化會沿著兩個方向發展:長三角區域非遺項目與資源的整合,長三角區域內部不同非遺文化圈的聯動。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以“推動長三角非遺的一體化保護與發展”為主題,分為四大內容進行研究,包括“長三角一體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域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本書梳理了2019年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取得的經驗與面臨的問題。書稿高屋建瓴地談了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狀況,全面反映2019年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中的主要成績、重要現象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
榮躍明,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從事文化理論和文化產業研究。畢旭玲,女,民俗學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俗與非遺研究室主任,院民俗與非遺中心秘書長,曾公派訪學日本,長期從事民俗與非遺研究,先后發表過論文數十篇,出版過專著3部、譯著1部,先后主持過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上海市哲社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