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第二版)》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系主任,人口研究所研究員黃晨熹撰著,對社會福利的內涵及其與其他相關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進行了辨析,從歷史、比較和價值觀三個角度闡述了相關的重要概念和基礎知識,介紹了國內外社會政策學者構建的經典的社會福利政策分析框架,討論了討論社會福利的分配基礎、給付方式、資金來源以及社會福利的生產、組織和輸送,并描述了我國社會福利發展的具體情況,分析了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特征和未來。
適讀人群 :其他 《社會福利(第二版)》距上一版已有十多年,在此期間,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有了很大的進展,因此此次修訂篇幅也較大,首先,更新中外社會福利理論和實務的新發展和新資料,包括過去十年本教材所討論之社會福利領域的新項目、新數據、新發展,也包括全球化和人口社會經濟變遷所引致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其次,立足讀者需求,調整、精簡或刪減部分內容;最后,進一步完善教材輔助材料,為教與學提供更扎實的支撐。修訂后的第二版在結構和內容上更貼近當前社會福利的內容和發展情況,可以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完善、更前沿的知識。
無論中外,基于人道主義的理念,社會福利的實務都遠遠早于理論,諸如慈善助人之類的制度安排常常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及至21世紀,社會福利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不過,由于受到經濟、社會、政治及文化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福利發展的狀況千差萬別。在大多數福利國家,市民們可以享受慷慨的收入保障和社會服務,而且這種權益往往終身受用。反觀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往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收入保障。更有甚者,許多最不發達國家的人民甚至過著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日子。為此,聯合國提出千年發展目標,期望通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實現最基本的福利目標。
翻開中國的歷史,傳統社會福利的安排和實務處處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以建立人人平等、沒有特權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目標,建立了覆蓋城鄉、人人共享的集體主義福利體制。雖然該時期政府投入并不多,但因為具有較高的公平性,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福利后果。這種模式也因此受到世界各國政策分析者的關注。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穩定、持續增長,GDP10多年保持兩位數不間斷增長,政府財政能力不斷壯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應該說,該時期福利發展具有非常好的經濟基礎。不過,“效率優先、GDP至上”的發展模式導致了社會經濟“雙腿長短不一”的嚴重后果。貧富差距持續拉大的現象表明這種模式并沒有讓所有市民公平地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這會嚴重削弱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福利效應。有學者明確指出,該時期政府的退出是導致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失調的重要因素(徐月賓、張秀蘭,2005)。與此相適應,我國福利理論與政策的研究也長期處于落后與邊緣化狀態(劉繼同,2003)。
這種狀況在21世紀得到極大地改觀。新世紀初,我國政府明確提出要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進入新時代后,中央政府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己任,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社會福利角度出發,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要使全體國民達到最高的社會福利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關社會福利的研究蓬勃興起。特別是全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遍地開花”,無疑為社會福利教學的復蘇增添了活力。本教材能在如此順遂的時機出版,我們深感欣慰,希望對國內社會福利研究和教學有所助益。
黃晨熹,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社會工作系和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導。兼任全國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長寧區政協委員、上海市閔行區社會工作者協會會長、教育部社科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大—紐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社會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社會政策評估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老年社會工作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政策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救助分委會理事、上海市社會工作協會青少年社會工作專委會副主任。
前言
第一篇 社會福利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 社會福利的概念辨析
第一節 社會福利的一般定義
第二節 社會福利和社會政策
第三節 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
第二章 社會福利的歷史分析
第一節 社會福利的歷史分析
第二節 傳統福利社會階段
第三節 福利國家階段
第四節 多元福利社會階段
第三章 社會福利的體制比較
第一節 社會福利的比較分析
第二節 福利國家體制的類型:威倫斯基和蒂特馬斯的分類
第三節 艾斯平—安德森的三個福利資本主義世界
第四節 其他歐洲福利國家體制
第四章 社會福利的價值理念
第一節 社會需求和社會問題
第二節 利他和互惠
第三節 個人和集體
第四節 平等和公平
第五節 權利和自由
第二篇 社會福利的制度設計
第五章 給誰:社會福利的分配基礎
第一節 基本原則:普遍性和選擇性
第二節 社會福利的具體分配原則
第三節 分配原則的操作化和實際應用
第四節 社會福利分配的政策后果:誰真正受益
第五節 案例分析:社會救助對象的確定
第六章 給什么:社會福利的給付方式
第一節 基本形式:現金和實物
第二節 社會福利分配的拓展形式
第三節 福利給付方式的實際應用
第四節 案例分析:社會救助的給付標準和方式
第七章 如何提供:社會福利的生產、組織和輸送
第一節 社會福利的生產:福利多元化
第二節 社會福利的組織:地方化、私營化和商業化
第三節 社會福利的輸送
第四節 案例分析:社會救助的提供
第八章 如何籌資: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和轉移支付
第一節 資金來源
第二節 資金的轉移支付
第三節 案例分析:社會救助資金
第三篇 社會福利的項目實務
第九章 我國社會福利發展概述
第一節 基于公平的社會福利階段: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
第二節 基于發展的社會福利階段: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第三節 基于民生的社會福利階段:21世紀以來
第十章 收入維持
第一節 收入維持概述
第二節 我國收入維持政策發展歷史
第三節 我國收入維持項目的主要內容和特征
第四節 收入維持和社會工作
第十一章 就業安全
第一節 就業安全政策概述
第二節 我國就業安全政策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 我國就業安全政策主要內容和特征
第四節 就業安全和社會工作
第十二章 健康照料
第一節 健康照料概述
第二節 我國健康照料政策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 我國健康照料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第四節 健康照料和社會工作
第十三章 住房保障
第一節住房保障政策概述
第二節 我國住房保障政策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 我國住房保障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第四節住房保障政策和社會工作
第十四章 教育服務
第一節 教育服務概述
第二節 我國教育服務政策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 我國教育服務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特征
第四節 教育服務和社會工作
第十五章 福利服務
第一節 福利服務概述
第二節 我國福利服務政策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 我國福利服務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特征
第四節 福利服務和社會工作
第十六章 我國的福利體制及未來
第一節 分析我國福利制度的理論框架
第二節 我國的福利體制
第三節 我國會走向福利國家嗎
參考文獻
第二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