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在中國歷史上處于由中古向近古轉變的動蕩時期。其版圖、國力和事功方面遠不能與漢、唐盛世相比,但在文化建設和學術思想方面卻呈現出承先啟后、宏通廣博的繁榮景象。中華文化歷數千年的演變,至此進入一個極盛的成熟階段。作為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詩歌凝聚著宋文化的全部特質,并由此形成傳統詩歌史上的一段獨特的存在。宋詩以意勝,重氣骨,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形成與唐詩不同的特色,因此后世詩歌出現“尊唐”、“崇宋”兩個派別。宋詩在題材內容、藝術表現、審美風格上的突破,奠定了其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典范地位,與唐詩雙峰并峙。宋詩的長處,不在情韻而在思理,其經過理性節制的情感內蘊,溫和內斂;平淡瘦勁的藝術風格,也沒有唐詩的色澤豐美。本書梳理了宋詩的興起、發展及特點。
序 文學史上的宋代詩歌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處于由中古向近古轉變的動蕩時期。其版圖、國力和事功方面遠不能與漢、唐盛世相比,但在文化建設和學術思想方面卻呈現出承前啟后、宏通廣博的繁榮景象。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至此進入一個極盛的成熟階段。作為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詩歌,凝聚著宋文化的全部特質,并由此形成傳統詩歌史上的一個獨特的存在。宋詩以意勝、重氣骨,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形成與唐詩不同的特色,因此后世詩歌出現了“尊唐”“崇宋”兩個派別。
題材的開拓是宋詩的一大特點。與唐詩的奇情壯采相比,宋詩變得更為平易近人。一是在唐詩事無巨細地表現社會生活的方面繼續向縱深處挖掘,他們將眼光放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細物上,而且分類愈加精細。二是選材角度趨向世俗化,如宋人的送別詩多寫私人的交情和自身的感受,山水詩則多詠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從超塵出世的原始山林回到了親切可感、情趣盎然的煙火人間。三是宋詩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不再是令人仰望的蓋世英雄或絕俗高士,多是些普通之人。
“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嚴羽《滄浪詩話》)是宋詩藝術手法上的創辟之處。“以文字為詩”,進一步說就是以文為詩,即詩歌的散文化,以散文句式、句法入詩。以此突破詩歌語言句式的束縛,增強詩歌的表現力。“以議論為詩”,指詩人對其主體思想、情感、認識、道理的直接抒發。自梅堯臣、歐陽修、蘇舜欽起,議論就已經成為一種傾向,但還處于探索初創階段。發展到王安石、蘇軾,他們借助深厚的文化蘊含,包括禪學機鋒以及其他方面的藝術修養,使詩歌的議論變得更富理致思辨、更加成熟自然。南宋陸游、楊萬里、朱熹等人則憑借對生活的豐富體驗和高度的理學思想修養,寫下了更多“有理趣而無理障”(劉熙載《藝概》)的代表詩作。議論化為詩歌,開辟了新的題材范圍和美學境界,使宋詩迥然有別于唐詩。“以才學為詩”主要表現為廣征博引、多用故事。這與宋人高度的人......
劉師健,湖南長沙人。中南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2008年3月-2011年11月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工作,現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講師。研究領域為唐宋文獻與文學。
序文學史上的宋代詩歌1
第一章唐風籠罩:北宋初期1
1.平易曉暢的白體及王禹偁詩1
2.精巧清麗的晚唐體10
3.密麗精工的西昆體16
第二章宋調初成:北宋中期24
1.石延年、梅堯臣、蘇舜欽與詩歌
革新運動的興起24
2.歐陽修與詩歌革新運動的勝利40
3.精深簡淡的王安石詩46
第三章奇峰突起:北宋后期50
1.清雄秀逸的蘇軾詩51
2.崛奇兀傲的黃庭堅詩59
3.其他蘇門詩人67
第四章水闊風平:兩宋之際79
1.聲勢浩大的江西詩派80
2.流動圓活的呂本中詩82
3.雄深渾厚的陳與義詩86
4.清勁雅潔的曾幾詩93
第五章慷慨沉郁:南宋中期99
1.陸游的愛國激情與意象表現99
2.楊萬里與誠齋體109
3.范成大的田園新境115
4.朱熹及其他詩人122
第六章余波綺麗:南宋末期134
1.唐風復現的四靈詩134
2.平民意識“江湖派”143
3.黍離之悲遺民詩158
參考文獻168
后記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