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與倫理》(Civilization and Ethics)一書中,史懷哲系統審視了世界上各主要倫理系統,為的是找到道德的基礎原則,以及按此原則來確立肯定生命和世界的所謂敬畏生命的倫理觀。根據史懷哲的原則,人應該努力實現精神和倫理圓滿,而此圓滿只能在現實世界的過程中完成并把我們變成真正的文明人。史懷哲的*終目的是要幫助我們不用建立一種普遍理論也能認識到人類普遍悲苦和不幸的原因。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作為一面鏡子,一扇窗戶,系統地考察和介紹了西方以人為中心的研究學術成果。
●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作為現當代西方著名學者對人的微觀研究之集萃, 主要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行為學、倫理學、宗教學等不同領域和不同視角對人的本質、人格、本能、意識、行為、情感、價值、需要、信仰等進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力圖揭示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精神狀態、地位和關系,以及未來的演變。
●本書是著名學者史懷哲繼《敬畏生命》之后又一次搜尋世界及生命含義的努力
●本書信息量豐富,跨度大,涵蓋古今西方對文明與倫理的研究,對涉獵倫理學及其周邊學科的讀者大有裨益。
主編前言
現當代西方學術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主體性研究。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研究,意在尋求人類和人類文化所依據的先在的根,由此而重識、重鑄人與世界人與社會的關系。對人的研究一般是從兩個方面入手的:一是對人的宏觀研究,即著眼于整個人類社會及其各個側面,如文化、政治、宗教、經濟、歷史等的研究;一是對人的微觀研究,即立足于人的主體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奧莫測的精神世界和千變萬化的行為表現。
本譯叢的編委和譯者,多年來潛心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思考存在的終極目的,探究種種關于人的斯芬克斯之秘,如:善的本源、正義的標準、生存的意義、人的本質與命運,甚至人是誰。就此而言,我們深感有必要系統的考察和介紹世界另一端那些在進行同樣探索的人的學術成果,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作為一面鏡子,一扇窗戶,正體現了這樣一種見微知著的努力。
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作為現當代西方著名學者對人的微觀研究之集萃,主要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行為學、倫理學、宗教學等不同領域和不同視角對人的本質、人格、本能、意識、行為、情感、價值、需要、信仰等進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力圖揭示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精神狀態、地位和關系,以及未來的演變。
除了上述明確的主旨外,本譯叢還具有以下特點:
(1)權威性,即所選著作全是有影響的經典名著;
(2)完整性,盡可能囊括了所有對人進行研究的重要學科與學派;所選著作多是西方現當代的研究成果,能反映西方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動向與主流;
(3)廣泛性,內容廣泛涉及人與社會的各個方面,從生死、愛恨到婚姻、家庭,從個體自由、價值選擇到社會文化,從意識、無意識到精神沖突,等等;
(4)普及性,所選著作均出自名家權威之手,語言暢達,敘述生動,篇幅適中,能引起廣泛的興趣。事實上,這套譯叢中絕大部分在西方曾一版再版,并被譯成多種文字而聞名于世。
《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自1987年在中國大陸首次出版以來,迄今已出版四十多種,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學界的好評,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其中有多種以中文繁體字版形式在中國臺灣地區出版發行。
全體編委及譯者多年來的艱辛換得讀者和學界同仁的首肯,這也是無盡困惑中最大的欣慰和價值。
陳維政于四川大學
2013年1月27日
阿爾伯特·史懷哲(1875 ~ 1965),一位跨越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個領域的著名學者,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一生著述豐富,在涉及的各個領域均有極高的專業性和獨到的見解。
史懷哲秉持著敬畏生命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的出發點,通過對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倫理觀點加以梳理,旨在廓清倫理學上的某些重要命題,其中如關于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倫理學、自我犧牲與自我完善等論述,無不體現了搜尋世界及生命含義的努力。
第一章 文明的危機及其形成的精神原因
文明的物質與精神要素
文明和世界觀
第二章 樂觀主義世界觀的問題
西方和印度對文明的看法
實現樂觀主義世界觀的斗爭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樂觀主義、 悲觀主義和倫理問題
第三章 倫理感知的難題
倫理學思想的重要性
尋求道德的基本原則
第四章 宗教和哲學論理
宗教和哲學世界觀
世界不同宗教的世界觀
世界諸多宗教之世界觀及西方思想之世界觀
第五章 古希臘與古羅馬哲學中的文明與倫理
開端: 蘇格拉底
伊壁鳩魯學說(享樂主義思想) 和斯多葛哲學(恬淡寡欲思想): 與世無爭的倫理
柏拉圖倫理的抽象基本原則: 否定現實世界的倫理
亞里士多德: 講授美德而非道德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文明城邦理想
塞內加、 愛比克泰德和馬可 奧勒留 后斯多葛學派的樂觀派倫理世界觀
第六章 文藝復興和后文藝復興時代的樂觀主義世界觀和倫理
相信進步和倫理的思想
現代倫理學中的基督教和斯多葛學派元素
第七章 17 和 18 世紀奠定的倫理基礎
哈特利、 霍爾巴赫: 像覺醒的利己主義一樣奉獻
霍布斯、 洛克、 愛爾維修、 邊沁
利他主義的自然屬性: 休謨, 亞當 斯密
自我完善的英國倫理學
沙夫茨伯里: 樂觀主義道德的自然哲學
第八章 理性時代奠定的文明基礎
處在進步過程中的倫理信仰的心理和成就
改革運動遭遇的障礙: 法國大革命
被削弱的理性主義世界觀
第九章 康德的樂觀主義倫理世界觀
康德倫理學: 雖很深奧, 但無內容
康德獲取倫理世界觀的努力
第十章 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的自然哲學與世界觀
斯賓諾莎嘗試獲取樂觀主義道德自然哲學的努力
與自然哲學并存的萊布尼茨樂觀主義倫理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