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梳理日本近代平面設計的承襲性,可謂對“設計中的設計”之闡釋。
2.本書通過分析儉約思想對日本設計的影響,闡釋設計風格的重要性。
3.通過對鄰國設計形態形成性動因的分析為中國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邏輯關系的梳理提供一種思考模式。
4.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的人再有執著的精神,斷斷續續長達十余年實地考察,完成20余萬字扎實的學術專著。在這里你能看到兒時的回憶,能找到你喜歡的日本設計師的作品,更能體味儉約思想的精髓。
前言
四個月前,曉萌來電話告訴我,他將碩士論文修改充實內容后準備出版專著,并囑咐我為此書出版寫幾句話。在那以后的時間里,由于學校發生了許多變化,我一人多責,奔波應付各種繁雜事務,要寫的這幾句話便拖至今日。因為有這件事擱著,當有空閱讀他的書稿時,自然會回想曉萌在汕頭大學讀研期間的情景,回想他參與的一些工作和關于日本設計文化研究過程的一些事兒……歷歷在目,仿如昨日。時間過得太快,轉眼他碩士畢業已有十年。這十年間我忙他也忙,雖有信息電話往來,但見面的機會卻屈指可數。每次見面交談,無論是談教學,還是談他博士期間的研究經歷,總能讓我感受到他在教學中的熱情投入和研究中的鉆研精神,感受到他在學術探索上的獨立思考。腳踏實地,吃苦耐勞是他的本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讀博期間,從他的微信空間里時常看到他在讀書和教學間不斷地轉換角色,信息大多是發自深夜的深圳或杭州機場候機大廳,其中辛苦可見一斑。曉萌對日本設計的興趣由來已久。當很多人開始思考如何在中國當代設計中融入傳統的時候,他把日本設計文化當作一面鏡子給予特別的關注和重視,寄望通過對日本設計內在邏輯的研究為中國當代設計發展找到可資借鑒之道。在研究生選擇研究題目這一問題上我向來重視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意愿,這也是學院的傳統。當曉萌最初提出把研究“縮小意識在日本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作為碩士論文選題時,我支持了他的選擇,認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角度。我們有過很多次討論,尤其是選題的研究難度和必須面對的問題。幸好有靳埭強先生、王受之教授的肯定和支持,特別是杭間教授給予了很多中肯的意見。研究方向確定后,曉萌一邊參與靳埭強先生擔任主編的“長江新創意設計叢書”的編寫,一邊進行著日本設計文化思想研究的準備工作。他很認真,很努力,也很有收獲。他參與編寫的《說物 —產品設計之前》順利出版,并陸續發表了四篇研究論文。他將產品設計理論與歷史進行梳理和闡釋的同時,關于日本設計文化現象的問題思考也逐漸形成層次和線索。
從韓國學者李御寧提到的“縮小意識”這一概念引起曉萌的關注和思索開始,對于日本這個異域他邦的設計現象由推論而產生的問題,通過對日本哲學家石田梅巖的《儉約齊家論》和《石田先生語錄》的研讀和理解,逐步走向“儉約思想”研究的明確方向,其追尋與求證的過程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中國學生研究日本設計,尤其是挖掘設計現象背后的文化和思想源流,在各種條件都匱乏的情況下難度確實很大。曉萌能選擇的就是“書海戰術”,他窮盡其所能搜集閱讀了當時所能夠查到的所有文獻資料。
擬定論文的基本框架后,在當年前往日本并不十分便利的情況下,曉萌克服許多困難前往日本調研。經過在日本廣泛的實地考察與調研,既有問題印證也有思路調整,收獲豐厚。從此,他對于日本設計文化的興趣更濃,看待日本設計的視野也更開闊。
曉萌的論文在畢業答辯中得到參加答辯的時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杭間教授和廣州美術學院譚天教授很高的評價。杭間教授希望他能夠把課題研究深入下去,并建議他繼續深造。
十年后,我讀著曉萌的書稿,對他在研究生畢業后能對碩士論文課題持續進行研究,不斷深入充實而獨立成書不免感慨,無論是自己帶過的十幾屆研究生,也包括學院其他導師帶過的學生,在碩士期間的研究課題不乏選題非常獨到,碩士論文也相當優秀者。論文答辯通過后,老師們也會叮囑把研究課題繼續深化,形成更完整、更有價值的學術成果。但迄今為止,至少我本人所見到的,曉萌是第一個能認真能夠按照老師的意見,認真對待碩士階段研究課題的學生。他做人做事的態度讓我感到很欣慰,也發自內心希望他的實際行動能夠給師弟師妹們帶來一些觸動和感染。這是我特別想說的話。
韓然 己亥年正月初六于汕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