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反映現實、觀照現實的長篇報告文學,講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歷經八年決戰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故事。
本書作者采訪記述之深入令讀者身臨其境,書寫之真實直逼心靈,而不是撞擊眼睛。筆墨述及內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窮村或富村,以及湘西十八洞村……全書在關注全國脫貧攻堅大戰場的同時,著重追蹤采訪了貴州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畢節市和發達地區的山東省煙臺市,通過東西部兩地黨組織領導群眾走合作化道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實踐,令人信服地寫出: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走向鄉村振興的必要舉措。
畢節是全國唯一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是總書記一直深情牽掛的地方。那里的貧困面之大,貧困程度之深,曾令人震撼。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三次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2021年春節前夕,總書記來到畢節慰問干部群眾,并殷切囑托“脫貧之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
畢節試驗區為我國脫貧攻堅探出了新路子:先后探索出“精準識別四看法”“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易地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成功經驗,成為總書記贊揚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貴州省五級書記抓脫貧促鄉村振興,竭誠貫徹新發展理念,對黨員干部有可借鑒、可學習的重要意義。畢節全市推行的“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等“四個留下”機制,被認為上承大局,下接民意,對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切實可行的重大示范意義。
當代世界,人類在不同的國度再一次重新認識自由、平等、正義、尊嚴和幸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均貧富”,是中國先哲和農民千古相傳的追求。中國當代開展的脫貧攻堅戰,是人類減貧事業中最為波瀾壯闊的行動。
從前誰見過農民有檔案?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脫貧攻堅戰,通過精準扶貧,干部進村入戶精準識別出貧困人口9899萬人,全部建檔立卡。到2018年底全國有280多萬駐村干部在脫貧攻堅前線。那些“鄉村的末梢”“峽谷里的山寨”,留下了這個星球上扶貧助弱的世紀回響。有一批干部沒有回來,把青春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遙遠的村莊。這就是發生在當今的中國故事。
脫貧攻堅戰持續八年,是億萬人民投入的社會實踐。這本書在關注全國脫貧攻堅大戰場的同時,特別記述的貴州省畢節市,是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且是我國唯一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在脫貧系列指標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脫貧線2020年全國指導標準為4000元。全國最富庶省份之一的江蘇,自定標準為6000元。畢節最后脫貧的威寧、納雍和赫章三個縣,經“第三方”驗收評估結果顯示,所有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一萬元。怎么做到的?
多少年,“貧困的標簽就貼在畢節的臉上”。早在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畢節曾是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并指示:“建設好畢節試驗區,不僅是畢節發展、貴州發展的需要,對全國其他貧困地區發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
貴州省及畢節市沒有辜負。畢節不僅全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而且全市三千七百多個村全部建立了集體合作社,目前集體經濟積累已達12.2億元,平均每個村集體經濟32.9萬元。這又是怎么做到的?他們收獲的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歷史告訴我們,組織起來是不能忽略的常識。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英軍炮火轟開之時,中國就像個大鄉村。從那時起,“振興鄉村”就放在中國人面前了。西方列強,公司、工廠都是組織起來的狀態。中國人多,各自耕種形同一盤散沙。1840年那場戰爭,是組織起來的英國侵入一盤散沙的中國。結果:“組織起來”打敗了“一盤散沙”。
即便是“一盤散沙”的中國農村,仍蘊藏著救中國最偉大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在農村中把廣大人民組織起來,以“農村包圍城市”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經歷了土改、合作化運動,建立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這是春秋戰國以來土地私有制后“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勞作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幾億農民也組織起來了,與西方社會的根本區別是:中國農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百年實踐也讓我們反復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多么重要。加強黨的領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國要加強共產黨的領導,無論昨天和今天,都存在尖銳復雜的斗爭。在我國農村真正加強黨的領導,就意味著要堅守黨的宗旨,要有緊迫感地引領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和集體經濟,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畢節實踐最突出的是,在新時代堅持“大黨建統領大扶貧”,遵照省委部署,在農村開展學習塘約村黨支部領導創辦“村社一體”合作社的經驗,取得試點成效后,在全市推行“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村干部和黨員率先入社,將貧困戶全部吸收進合作社,以強弱聯合凝聚鄉村社會,實現了黨組織對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的全面領導。其經驗得到中央改革辦肯定。實踐顯示,這是脫貧攻堅的最佳途徑,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保障脫貧不返貧的必要舉措。
本書還記述了山東煙臺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實踐。畢節和煙臺,一個在西部,一個在東部。兩地實踐證明,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在貧困地區可推行,在經濟發達地區也可推行。
煙臺實踐是由市委組織部發起,在市委領導下,市政府會集多個職能部門的合力在全市范圍開展起來的。革命戰爭年代,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才成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取得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的勝利。組織部門的工作并非只管黨員和干部,應繼承密切聯系群眾的光榮傳統。如果只管干部和黨員,會脫離群眾,而脫離群眾就很難選好干部。煙臺市委組織部自覺地將組織工作推進到黨建引領農業合作化道路的前線,是新時代組織工作的重要開拓。
2018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畢節在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做好同202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并要求“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自此,遵循新發展理念,傾力去做銜接鄉村振興的工作,成為畢節的奮斗目標。
再看畢節的另一個重要經驗。幾年前塘約村脫穎而出,在于解決“一戶農民的單打獨斗”問題。畢節全市推行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后,發現:如何解決“一個村的單打獨斗”,上升為具普遍意義的新問題。這促使“鄉鎮黨委統領合作社”在畢節應運而生。此舉非常重要,因為即使把一個村的全體農民都組織起來了,僅靠“村自為戰”是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邁上這一步,鄉鎮黨委書記、縣委書記都由此凸顯出更關鍵的領導作用。
畢節通過“大黨建統領大扶貧”,把多種經濟形式的經營者組織在新時代的統一戰線里,村集體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私營企業并存,共同致力于鄉村振興。由于村集體合作社吸納了全部貧困戶和很多非貧困戶農民,由于倡導按勞分配為主,勞動報酬一般高于大戶支付的勞動力工錢,越來越多農民更愿意加入村集體合作社。勞動力流向發生改變,去大戶打工的農民逐漸減少,以至有一批種養大戶相繼加入到村集體合作社中來。這個新情況里呈現著,最有力量的其實就是勞動人民,人民選擇哪里,哪里就會發達。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這不僅是畢節的任務,也是貴州省的重要工作。貴州省委辦向全省推介畢節市探索“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等“四個留下”機制,這就是在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目前他們正全力以赴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力圖在畢節積極探索取得可喜成就的基礎上,形成可資借鑒、可供學習的經驗,使之對全省全國具有示范意義。
無論鄉村與城市,黨和人民的密切關系,才是我們國家堅強有力的保障。鄉村振興不只是鄉村的事,它需要全民族的關注和努力。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全民族的復興。
鄉村振興,匹夫有責。
民族復興,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