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完整覆蓋了3GPP第11版的新內容。
清晰闡述了異構網相關技術,涵蓋小小區/異構部署和CoMP,以及站點間協調。
介紹了LTE第12版的現狀,包括局域接入、CoMP、機器類型的通信、設備到設備通信的進一步增強。
詳細討論了LTE線接口結構、物理層、接入過程、廣播、中繼、頻譜和射頻特性,以及系統性能。
本書專注于LTE第11版的全面更新,全面闡述了LTE的基本技術以及LTE標準,并解釋了這些標準是基于什么考慮制定的,有助于讀者深刻理解LTE。書中對移動方案的每個組成部分都進行了詳盡詮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移動寬帶通信產品和系統中實現和部署LTE,如何利用新的技術以保持競爭優勢。
在過去的幾年中,人們對無線接入技術的興趣快速增長,希望通過這些技術為語音、視頻和數據提供移動以及游牧和固定服務。電信與數據通信在設計、實現和應用上的差異也越來越不明顯。過去用作語音通信的手機在今天日漸成為終端用戶的主要數據通信設備,可以提供網頁瀏覽、社交和其他服務。
當今,用于移動通信的最廣泛的無線接入技術為數字蜂窩通信,其服務用戶數增長飛快,至2013年已達到60億,平均地球上每個人都是其用戶。從最初只為少數車載用戶提供昂貴語音業務,到今天發展為多種移動通信設備的廣泛應用,數字蜂窩通信提供了一系列移動服務,通常包括照相機、MP3播放器和PDA等。隨著這種移動通信的廣泛應用以及人們對其興趣的日益增長,可以預見移動通信技術將會持續演進。
本書介紹LTE。LTE是3GPP標準,提供真正的4G寬帶移動接入。LTE的第一個版本是第8版,經過一系列的演進發展,現在的最新版是第11版。LTE規范第10版和第11版,也被稱作LTE-Advanced,因為它是ITU通過的、滿足IMT-Advanced需求的主要技術,所以備受矚目。本書內容基于LTE規范第11版,自上而下完整描述了LTE-Advanced無線通信技術。
第1章介紹了LTE及其演進的背景信息,還關注了參與4G定義過程的不同標準化實體機構。同時還討論了該演進背后的原因和驅動力。
第2章到第6章更深入地討論了LTE及其演進的部分內容。由于其通用性,這些章節不僅可用作本書所描述LTE內容的背景知識,同時也可供那些想了解其他系統(如WCDMA/HSPA、WiMAX和CDMA2000)背景的讀者參考。
第7章到第19章是本書的主要部分。第7章給出了LTE的概要性技術綜述,其中最重要的技術內容均以之前章節所描述的通用技術為基礎。接下來的章節詳細描述了協議結構、下行和上行傳輸機制,以及與調度、重傳、干擾控制相關的機制,并介紹了廣播操作和中繼功能,之后討論了頻譜靈活性以及射頻方面的相關需求。
在第20章中評估了LTE,首先從系統的角度對LTE-Advanced的性能做了評估。
最后,第21章放眼未來,這種演進不會止步于LTE-Advanced,而會繼續在LTE中添加新功能來滿足未來的要求。
Erik Dahlman,Stefan Parkvall,Johan Skold,三人均是線通信領域的專家,都在愛立信研究院工作,自3G研究初始就深入參與到3G和4G開發與標準化工作中,今天依然積極奮戰在3GPP內的LTE標準化事業前線。
第1章 LTE 背景 1
1.1 引言 1
1.2 LTE之前的移動通信系統演進 2
1.3 ITU活動 3
1.3.1 IMT-2000和IMT-Advanced 3
1.3.2 IMT系統的頻譜 5
1.4 LTE與LTE-Advanced的驅動力 6
1.5 LTE的標準化 7
1.5.1 標準化進程 8
1.5.2 3GPP流程 8
1.5.3 3G向4G的演進 10
第2章 移動通信中的高數據速率 12
2.1 高數據速率:基本約束 12
2.1.1 噪聲受限場景下的高數據速率 13
2.1.2 干擾受限時的更高數據速率 14
2.2 有限帶寬的更高數據速率:更高階調制 15
2.2.1 與信道編碼相結合的更高階調制 16
2.2.2 瞬時發送功率的變化 16
2.3 包含多載波傳輸的更寬帶寬 17
第3章 OFDM 傳輸 20
3.1 OFDM基本原理 20
3.2 OFDM解調 22
3.3 用IFFT/FFT實現OFDM 23
3.4 循環前綴插入 24
3.5 OFDM傳輸的頻域模型 25
3.6 信道估計和參考符號 26
3.7 OFDM頻率分集:信道編碼的重要性 27
3.8 OFDM基本參數選擇 28
3.8.1 OFDM子載波間隔 28
3.8.2 子載波數目 29
3.8.3 循環前綴長度 30
3.9 瞬時傳輸功率變化 30
3.10 OFDM用戶復用/多址接入方案 31
3.11 OFDM和多小區廣播/多播傳輸 32
第4章 寬帶單載波傳輸 35
4.1 均衡對抗無線信道頻率選擇性 35
4.1.1 時域線性均衡 35
4.1.2 頻域均衡 37
4.1.3 其他均衡器策略 38
4.2 具備靈活帶寬分配的上行鏈路FDMA 39
4.3 DFT擴展OFDM 40
4.3.1 基本原理 40
4.3.2 DFTS-OFDM接收機 42
4.3.3 使用DFTS-OFDM的用戶復用 43
4.3.4 分布式DFTS-OFDM 43
第5章 多天線技術 45
5.1 多天線配置 45
5.2 采用多天線技術的好處 45
5.3 多根接收天線 46
5.4 多根發射天線 50
5.4.1 發射天線分集 50
5.4.2 通過空時編碼實現的分集 51
5.4.3 發射端的波束賦形 52
5.5 空分復用 54
5.5.1 基本原理 55
5.5.2 基于預編碼的空分復用 57
5.5.3 非線性接收機處理 58
第6章 調度、鏈路自適應和混合ARQ 技術 60
6.1 鏈路自適應:功率和速率控制 60
6.2 信道相關調度 61
6.2.1 下行鏈路調度 62
6.2.2 上行鏈路調度 64
6.2.3 頻域內的鏈路自適應和信道相關調度 66
6.2.4 信道狀態信息的獲取 66
6.2.5 業務行為與調度 67
6.3 高級重傳機制 68
6.4 帶有軟合并的混合ARQ 68
第7章 LTE 無線接入:概述 72
7.1 基本原理 73
7.1.1 傳輸方案 73
7.1.2 信道相關調度和速率自適應 74
7.1.3 小區間干擾協調 75
7.1.4 帶有軟合并的混合ARQ 75
7.1.5 多天線傳輸 75
7.1.6 頻譜靈活性 76
7.2 LTE規范第9版 77
7.2.1 多播和廣播的支持 77
7.2.2 定位 78
7.2.3 雙流波束賦形 78
7.3 LTE規范第10版以及IMT-Advanced 78
7.3.1 載波聚合 78
7.3.2 擴展的多天線傳輸 79
7.3.3 中繼 79
7.3.4 異構部署 80
7.4 LTE規范第11版 80
7.4.1 多點協同與傳輸 80
7.4.2 增強的控制信道結構 81
7.4.3 載波聚合增強 81
7.4.4 先進接收機 81
7.5 終端能力 81
第8章 無線接口架構 83
8.1 總體系統架構 83
8.1.1 核心網 83
8.1.2 無線接入網絡 84
8.2 無線協議架構 85
8.2.1 無線鏈路控制 87
8.2.2 媒體接入控制 88
8.2.3 物理層 93
8.3 控制平面協議 94
第9章 物理傳輸資源 97
9.1 總體的時頻結構 97
9.2 常規子幀和MBSFN子幀 100
9.3 天線端口 101
9.4 雙工方式 102
9.4.1 FDD 102
9.4.2 TDD 103
9.4.3 LTE與TD-SCDMA共存 106
9.5 載波聚合 106
9.6 LTE載波的頻域位置 109
第10章 下行物理層傳輸機制 111
10.1 下行傳輸信道處理 111
10.1.1 處理步驟 111
10.1.2 集中和分布式資源映射 115
10.2 下行參考信號 118
10.2.1 小區特定參考信號 118
10.2.2 DM-RS 120
10.2.3 CSI-RS 123
10.2.4 準共同定位關系 126
10.3 多天線傳輸 126
10.3.1 傳輸模式 127
10.3.2 發射分集 128
10.3.3 基于碼本的預編碼 130
10.3.4 非碼本預編碼 133
10.3.5 下行MU-MIMO 134
10.4 下行L1/L2控制信令 136
10.4.1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137
10.4.2 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 139
10.4.3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42
10.4.4 增強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46
10.4.5 PDCCH和ePDCCH的盲解碼 149
10.4.6 下行調度分配 153
10.4.7 上行調度授權 159
10.4.8 載波聚合和跨載波調度 163
10.4.9 功率控制命令 165
第11章 上行物理層處理 166
11.1 傳輸信道處理 166
11.1.1 處理步驟 166
11.1.2 映射到物理資源 168
11.1.3 PUSCH跳頻 169
11.2 上行參考信號 171
11.2.1 解調參考信號 171
11.2.2 探測參考信號 177
11.3 上行多天線傳輸 179
11.3.1 基于預編碼的PUSCH多天線傳輸 180
11.3.2 上行MU-MIMO 182
11.3.3 PUCCH發送分集 183
11.4 上行L1/L2控制信令 183
11.4.1 PUCCH的基本結構 184
11.4.2 PUCCH上的上行控制信令 190
11.4.3 PUSCH上的上行L1/L2控制信令 196
11.5 上行功率控制 199
11.5.1 上行功率控制的一些基本規則 199
11.5.2 PUCCH的功率控制 200
11.5.3 PUSCH功率控制 202
11.5.4 SRS的功率控制 203
11.6 上行定時對齊 203
第12章 重傳協議 205
12.1 軟合并HARQ 206
12.1.1 下行HARQ 208
12.1.2 上行HARQ 208
12.1.3 HARQ時序 210
12.2 RLC 215
12.2.1 RLC SDU的分段、級聯和重組 215
12.2.2 RLC重傳 216
12.2.3 順序傳遞 217
12.2.4 RLC的運作 217
第13章 調度和速率適配 220
13.1 下行調度 221
13.2 上行調度 222
13.2.1 上行優先級處理 222
13.2.2 調度請求 223
13.2.3 緩存狀態報告 224
13.2.4 功率余量報告 225
13.3 調度分配/授權的時序 226
13.3.1 下行調度時序 226
13.3.2 上行調度時序 227
13.4 半持續調度 228
13.5 半雙工FDD系統的調度 229
13.6 DRX和分量載波去激活 230
13.7 信道狀態信息 231
13.7.1 CQI 232
13.7.2 RI和PMI 232
13.7.3 周期和非周期性CSI報告 233
13.7.4 信道狀態信息CSI估計 236
第14章 接入過程 238
14.1 小區搜索和獲取小區系統信息 238
14.1.1 LTE小區搜索概論 238
14.1.2 PSS結構 240
14.1.3 SSS結構 240
14.2 系統信息 241
14.2.1 MIB和BCH傳輸 241
14.2.2 系統信息塊 243
14.3 隨機接入 246
14.3.1 第一步:隨機接入前導序列的發送 247
14.3.2 第二步:隨機接入響應 252
14.3.3 第三步:終端識別 253
14.3.4 第四步:競爭解決 253
14.4 尋呼 254
第15章 多點協作和傳輸 256
15.1 規范第8版中的小區間干擾協調 258
15.2 規范第10版和第11版的多點協作和傳輸 259
15.2.1 多點協作 260
15.2.2 多點傳輸 263
15.2.3 上行多點協作和接收 265
第16章 異構網部署 267
16.1 異構網部署中的干擾情況 268
16.2 使用規范第8版功能的異構網部署 270
16.3 頻域分區 271
16.4 時域分區 272
16.5 共享小區 274
16.6 封閉用戶組 276
第17章 多媒體廣播多播業務 278
17.1 架構 278
17.2 總的信道結構和物理層處理 280
17.3 MBMS業務的調度 282
第18章 中繼 285
18.1 LTE中的中繼 285
18.2 整體架構 287
18.3 帶內中繼的回傳鏈路設計 287
18.3.1 接入鏈路的HARQ 288
18.3.2 回傳鏈路的HARQ 289
18.3.3 回傳下行控制信令 291
18.3.4 回傳鏈路的參考信號 293
18.3.5 回傳鏈路和接入鏈路時序 294
第19章 頻譜和射頻特性 297
19.1 LTE的頻譜 297
19.1.1 ITU-R為IMT系統定義的頻譜 297
19.1.2 LTE的頻段 298
19.1.3 新的頻段 302
19.2 靈活的頻譜使用 302
19.3 靈活的信道帶寬工作 303
19.4 LTE的載波聚合 305
19.5 工作在非連續頻譜 308
19.6 多標準無線基站 308
19.7 LTE的射頻要求概述 311
19.7.1 發射機特性 312
19.7.2 接收機特性 313
19.7.3 地區性的射頻要求 313
19.7.4 通過網絡信令的頻段特定的終端要求 314
19.7.5 基站類 314
19.8 輸出功率水平要求 315
19.8.1 基站輸出功率和動態范圍 315
19.8.2 終端輸出功率和動態范圍 316
19.9 發送信號質量 316
19.9.1 EVM和頻率誤差 316
19.9.2 終端的帶內輻射 316
19.9.3 基站時間對齊 317
19.10 無用輻射要求 317
19.10.1 實現方面 317
19.10.2 頻譜輻射模板 317
19.10.3 鄰道泄漏比 319
19.10.4 雜散輻射 320
19.10.5 占用帶寬 321
19.10.6 發射機交調 321
19.11 靈敏度和動態范圍 321
19.12 接收機對于干擾信號的敏感性 322
19.13 支持多頻段的基站 323
19.14 中繼的射頻要求 326
第20章 性能 327
20.1 性能評估 327
20.1.1 從終端用戶的角度來看待系統性能 328
20.1.2 運營商的角度 329
20.2 以峰值數據傳輸速率和時延來衡量的系統性能 329
20.3 對LTE-Advanced的性能評估 329
20.3.1 模型和假設 330
20.3.2 評估準則 332
20.3.3 性能數值 333
20.4 結論 335
第21章 將來的無線接入技術——最后的思考 336
21.1 LTE規范第11版之后的LTE的持續演進 337
21.1.1 進一步提升的局域接入能力 337
21.1.2 改進的多天線/多點傳輸改善 339
21.1.3 機器類型的通信 340
21.1.4 設備到設備的通信 341
21.2 新的無線接入技術 342
21.2.1 新的頻率范圍 343
21.2.2 分配頻譜資源的新方法 344
21.2.3 大規模天線配置 344
21.2.4 超密集部署 345
21.3 最后的思考 345
參考文獻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