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是江河的贈禮。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是史學界的共識,也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印證。自唐宋以來,中華文明的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長江孕育并見證了數千年來中國歷史的勃興與流變。本書縱覽古今,在全球視野之下,綜合介紹了長江文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文化優勢,及其發展歷程、文化分區。長江全流域資源豐厚、人文興盛、經濟繁榮,是中國文化歷史的重要符號,至今仍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維持著中華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長江流域的自然與人文進行了全方位介紹,并歷數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發展歷程與特征,與長江文明進行對比辨析。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長江流域的認識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打破區域阻隔,從中華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對長江文明的整體性認知,詳解長江、黃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義長江文明的歷史角色。本書提綱契領、面面俱到,從時間、空間、自然、文化多個維度講述,同時又簡明、易讀、豐富,是史學名家面向大眾推出的文化讀本,一書通曉長江文明分支及內核。在長江文明的統一概念之下,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更成體系,因此本書也是剖析長江全流域自然條件與人文理路的指導性書籍,對長江地區未來的文化與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數千年,長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華文化地標、歷史文化名城和中華英杰,形成了推動中華大地不斷更新發展,塑造我們共同的民族品格與家國記憶的強大文化力量。在長江文明這一統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記憶與遺存將更成體系,喚起對長江流域歷史與將來的更多關注。
1.史學名家馮天瑜新作。重新定義長江文明的歷史角色,構建長江文明文化體系。
2. 喚醒文化記憶,尋訪長江流域全境,探索中華文明之源。
3. 搜集長江流域100多張圖片、圖表,匯集大量史料、研究數據。
歷史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著有《中華文化史》《封建考論》《中國文化生成史》《張之洞評傳》等。
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研究員,著有《秦禮儀研究》《武昌老建筑》《樣式雷》等。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師、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共享遺產委員會秘書長,著有《文化線路》《堪輿》《一本書讀懂中國建筑》《武漢歷史建筑圖志》等。
目錄
長江禮贊 III
導 言 V
章 自然長江
節 流域 002
第二節 干流 008
第三節 支流 021
第四節 湖泊 039
第二章 自然長江認知史
節 主干之辨 052
第二節 江源考察 060
第三章 大河文明縱覽
節 諸大河文明 074
第二節 人類文明發生線橫貫長江流域 104
第四章 文化分區
節 上游:羌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 125
第二節 中游:荊楚文化、湖湘文化 140
第三節 下游:贛皖文化、吳越文化 155
第五章 文明演進
節 中華文化的母親河 170
第二節 經濟文化重心南移 180
第三節 近代文化的推進線路 196
第六章 水運交通
節 早期運河工程 214
第二節 長江與黃河的紐帶:漢江 228
第三節 近代航運 236
結 語 守護與瞻望 251
注 釋 255
參考文獻 275
圖片來源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