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到服務 結構轉型期的宏觀經濟學 中國社科院 張斌 著 中國經濟
定 價:¥68
中 教 價:¥46.24 (6.80折)
庫 存 數: 0
像高收入經濟體經歷的那樣,中國在人均收入達到門檻值以后也邁入了從制造到服務的經濟結構轉型期。
這一轉型既反映在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轉折性變化上,也反映在城市格局的變化上。例如:對制造業產品的消費增長越來越落后于對教育、醫療和體育文娛的服務消費增長,大量的勞動力、企業甚至城市面臨淘汰壓力;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在競爭中獲勝,大城市在城市競爭中獲勝。經濟結構轉型還改變了中國經濟波動的特征,宏觀經濟波動從工業化高峰期的“易熱難冷”轉向了“易冷難熱”。本書結合高收入經濟體的經驗,深入剖析了經濟結構轉型的特征及其面臨的突出短板,重新審視了當前關于宏觀經濟波動的主流觀點,并提出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政策建議。
作者還特別指出,應對經濟結構轉型,觀念的挑戰是我們需要直面的底層矛盾。觀念是制度和政策的核心支撐,主流觀念不變化,新的制度和政策調整就難以維系。觀念是慢變量,時時刻刻都在細微變化,但是變化速度趕不上市場的變化速度。結構改革只能在觀念和利益沖突的夾縫中找缺口,尋求邊際上的突破。能做出結構改革當然好,沖突太大、時機不成熟的時候,等待也是一種智慧。
經濟現象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緊密聯系,這些密切聯系當中有著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中國諸多關鍵宏觀經濟指標以2010—2012年為界同時出現了轉折性變化,暗示著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發生了變化。對宏觀經濟研究而言,找尋這個主要線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幫助我們看到經濟現象的整體脈絡,以更清晰的視角理解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它還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更好地服務于經濟政策制定。
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經濟的主要線索是工業化高峰期,中國經濟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高增長、高景氣度等諸多時代特征都依附于這個主要線索。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主要線索是從制造到服務的經濟結構轉型。這個線索始于居民部門從制造到服務的消費升級,制造業重新洗牌、出口和投資大幅減速、經濟增速下滑、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成為新時代寵兒、大都市在城市競爭中獲勝、宏觀經濟易冷難熱等一幕幕變化理所當然地接踵而至。從制造到服務的經濟結構轉型毫不留情地挑戰個人、企業和政府的既有觀念和利益,經歷了轉型我們的生活才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張斌,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目前擔任世界經濟預測與政策模擬實驗室首席專家,社科基金政策咨詢點項目主持人。曾獲得浦山優秀論文獎,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
序言
前言
上半場:經濟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
從制造到服務
技術與偏好
高收入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拐點
中國是否過早去工業化
工業部門的成長與前景
增長是個正反饋
轉型期后的制造業
雙料冠軍的潛力和枷鎖
真正的短板
參照系
找到短板
慢變量
看不見的圍墻
大城市的勝利
房價與實體經濟
中場:經濟結構轉型與經濟波動
貨幣的偏見
貨幣與金融資產從何而來
貨幣與通脹
貨幣與房價
證據不足的貨幣超發
經濟結構轉型與經濟周期
經濟結構轉型期的廣義信貸
經濟結構轉型與杠桿率
宏觀經濟穩定的三難選擇
下半場:政策討論
如何看待發達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
為什么采取寬松貨幣政策
寬松貨幣政策是否奏效
寬松貨幣政策是否帶來高貨幣增長
寬松貨幣政策是否惡化收入和財富分配
寬松貨幣政策是否帶來資產價格泡沫
寬松貨幣政策是否增加僵尸企業,延遲結構調整
保增長的得與失
潛在增速的討論
保增長爭論面面觀
結構轉型期的宏觀政策選擇
結構改革的邊際突破
如何進行三難選擇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驚人的愚蠢”——大蕭條
“一連串的試錯”:羅斯福新政
他山之石
附錄1 工業趕超與經濟結構失衡
附錄2 經濟結構轉型期的內需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