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成體系的文化延續至今,從未間斷,在許多領域都反映出歷史的傳統。城市是社會文明的集中體現,歷史城市以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脈絡,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在中國廣闊的疆域內,保存了許多歷史城市,這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保護好這些遺產是我們的神圣職責。
本書圍繞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保護內容與方法、各國的保護制度等進行了論述,并附有大量的名城保護規劃實例、簡介與分析。本書適合作為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等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供從事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及相關專業的人員參考。
前言
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成體系的文化延續至今,從未間斷,在許多領域都反映出歷史的傳統。城市是社會文明的集中體現,歷史城市以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脈絡,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在中國廣闊的疆域內,保存了許多歷史城市,這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保護好這些遺產是我們的神圣職責。
中國保護歷史城市的政策開始于1982年,當時國務院把一些保存文物十分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歷史城市,公布為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后,又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現在全國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99個。這是國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政策的重要發展,也是中國獨特的一項政策,它的要點是:
1.公布歷史文化名城不只是賦予榮譽,更重要是明確保護的責任。在這里,保護的要求是嚴格的,同時,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既要使歷史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又要使城市經濟社會得到發展,不斷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的現代化。
2.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是,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傳統格局和風貌特色,繼承和發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即不但有單體的文物保護,還要有整體的街區或風貌的保護;不但要保護有形的建筑、街區等實體內容,還要保護無形的民間藝術、民俗精華等文化內容,把歷代的精神財富流傳下去。
3.在保護方法上,要通過城市規劃確定保護的內容、范圍和要求,還可以從城市總體的
角度采取綜合性、全局性的保護措施,如調整用地布局,開辟新區,緩解古城壓力,分區控制
建筑高度,保護古城空間秩序,做好城市設計,處理好新老建筑的關系等,這些措施為保護一
個個具體的文物創造了外部條件。為此,歷史文化名城要做專門的保護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部分,報上級政府審查批準。
公布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十幾年了,這期間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由于有了這一政策,使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得到了保護。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和認識上的不足,名城保護所受到的沖擊也是相當大的。這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也是一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意義,進發出燦爛的光輝。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景慧
1999年4月
第一章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概述
第一節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
第二節 當今世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狀況
第三節 國際保護憲章與世界文化遺產
第四章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 我國歷史文化名域保護與發展
第一節 中國歷史城市的特點
第二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制度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歷史文化名城的類型
第三章 歷史文化名域保護內容與方法
第一節 城市保護正確的觀念與保護原則
第二節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
第三節 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分析
第四節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方法
第五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國外城市保護的比較
第四章 歷史文化名域保護規劃
第一節 城市規劃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作用
第二節 名城保護規劃與總體規劃的關系
第三節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框架
第四節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保護區的確定
第五節 歷史文化名城中建筑高度的控制
第六節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編制與審批
第五章 歷史文化名域保護制度
第一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
第二節 英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第三節 日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第四節 中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比較
第六章 中國歷史文化名域保護規劃實例簡介與分析
第一節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二節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三節 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四節 洛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五節 商丘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六節 平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七節 安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八節 上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九節 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十節 張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第十一節 武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3.城市環境的保護如同古城城市格局一樣,城市環境對于整個城市的歷史氣氛也是十分重要的。隨著現代城市規模增大,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越來越遠離,加上城市用地緊張,建設破壞環境的事件歷歷可數。北京的妙應寺被堵在商業樓后面,作為元大都象征的白塔完全失去了它應當發揮的作用;天寧寺塔(遼代結構)旁邊豎起了高煙囪,這個北京最古的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北海周圍的高樓已使得“太液清波”尺度驟然減小,再發展下去就要整個變成“盆景”了。蘇州的私家園林好像也只能在夾縫里討生活。杭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廟隔壁建了五層住宅和杭州飯店的禮堂,空間比例不協調,建筑風格也不協調,更突兀的是把又高又寬的西泠飯店七層龐然大物硬是建在本來不高的山腰上,不僅大煞風景,更與自然景觀格格不入;西湖的問題更為嚴重,前不久我國許多專家針對杭州西湖邊上盲目建設高層的現象曾發出強烈的呼吁。這些不當的項目必然破壞揚名世界的西湖,抹煞已有的自然環境特色。近年來人們不斷探索新的規劃控制方法(諸如編制景觀規劃,劃定高度控制區,對重點地段采取建筑控制等),目的是協調新舊建筑環境、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保護和加強城市突出的景觀特征。蘇州市干將路改建詳細規劃是一個運用規劃控制方法來保護和創造城市環境景觀的實例。干將路是蘇州古城東西干道,為解決古城的交通以及古城中段基礎設施改造,將原來不通暢的道路全線打通并拓寬,西連新城區和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向東可達新加坡工業園區,屬于古城三橫三縱道路體系。同時,它又位于由觀前街、宮巷等重要商業街所形成的集中商業區的南緣,在交通、商業、旅游和古城風貌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詳細規劃除了要滿足一般城市中心地帶的功能要求以外,特別要注意控制開發的強度與建設的方式,保持江南水鄉的特色。該規劃通過對城市歷史、景觀及該地段區位及功能的全面分析研究,確定該地段的功能布局、歷史文物保護及視線走廊。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各地段不同的情況特點制定分地塊控制性指標,對地塊建筑密度、最大高度、容積率以及綠化率等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同時對建筑的造型、色彩、材料、沿街立面以及道路廣場、廣告、招牌、綠化照明等通過“城市設計導引”、“視覺走廊及眺望系統”、“街廊界面系統”、“標志指認系統”以及“夜晚景觀系統”的指導性規劃進行了引導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