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歷史長河中,恐龍用近兩億年的時間演繹了它們神秘的存在和發(fā)展,最后卻在突然之間毫無征兆地退出歷史舞臺,都沒來得及經(jīng)歷大自然的“優(yōu)勝劣汰”。從科學家發(fā)現(xiàn)第一塊恐龍化石至今,人們都在不斷地探索關(guān)于這個神奇物種的難解之謎,這些謎不僅使科學家們想對此窮其究竟,也使得對恐龍感興趣的小朋友們?nèi)グV迷地了解和鉆研。
為滿足小朋友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特地精心編寫了這本書,從恐龍的起源到恐龍的發(fā)展,至恐龍的滅絕,用活潑生動的語言為小朋友們一一呈現(xiàn)。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種恐龍,書中列舉了最常見、最具個性和特色的恐龍,對其外形、食性、性情、喜好等做了說明。
本書還配有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給小朋友們最直觀、最精彩、最酣暢的閱讀享受。翻開本書,你不僅是在品味一次知識的盛宴,更是在享受一場恢弘的視覺饕餮!
我們真心希望,本書能吸引小朋友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鉆研更多的未解之謎。
腕龍
腕龍是侏羅紀時期的龐然大物,它們因巨大的四肢和長長的脖子而聞名。一些腕龍有四層樓那么高,體重相當于10頭非洲大象的重量。腕龍可以像起重機一樣伸長脖子,從四層樓高的大樹上扯下葉子,或低頭用鑿子一樣的牙齒撕碎低矮的蕨類植物。為了取食高處的樹葉,除了長長的脖子外,它們的前肢也比后肢長,能使肩膀聳起,整個身體沿肩部向后傾斜,使得腕龍的頭部距離地面有12米之高。
地震龍
長度冠軍
地震龍是恐龍世界中的體長冠軍,身長40多米,體重120多噸。地震龍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恐龍。
有力的武器
地震龍雖然脖子很長,但是頸椎數(shù)量很少,而且很堅韌,因此,它們的脖子不能自由彎曲。地震龍的長尾巴既可以幫助它們抵御敵人,又可以用來支撐它們龐大的身體,因此它們的另外一種自衛(wèi)方式便是以尾巴支撐身體的重量,用前肢進行戰(zhàn)斗。
劍龍
劍龍是一種行動遲緩的植食恐龍,是劍龍科恐龍中體形最大的成員。它們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zhì)板,身長比非洲象還長,有的像一輛公共汽車那么長,但劍龍的頭部所占比例卻是已知恐龍中最小的。
雷龍
雷龍是大型的植食恐龍,它身體巨大,有40噸重,25米長。雷龍走路時腳步沉重,每落下一步,地面就發(fā)出震動,就像天上傳來的悶雷聲。根據(jù)這個特點,科學家便給它取了“雷龍”這個形象的名字。
彎龍
彎龍名字的意思是“背部可彎曲的蜥蜴”,因為當彎龍以四足站立時,身體會形成一個拱形。
彎龍的體形較大,龐大的身軀上有一個小而多肉的腦袋;身后拖著一條粗尾巴,顯得十分笨重。由于身體笨重,它可能行動遲緩,大部分時間用四肢著地,吃長在低處的植物,有時也能后腿直立吃長在高處的植物。
侏羅紀,恐龍繁榮時代
條件適宜
侏羅紀時期,地球氣候比現(xiàn)在要暖和,且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之分。那時,茂密的松柏類、蘇鐵類、銀杏類和喬木狀的羊齒類植物在各處廣泛分布,為恐龍家族提供了大量食物。
統(tǒng)治地球
侏羅紀時期,適宜的自然條件為哺乳動物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但它們并未對恐龍造成威脅,因此,沒有競爭對手的恐龍隊伍迅速壯大,成為地球的統(tǒng)治者,并進入鼎盛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