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報表比會投資更重要:公司財務報表辨析》分別介紹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財務報表附注以及合并財務報表的錯報之處,詳細介紹了中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主要手段。不僅如此,文中還列舉了多個財務偵查案例,幫助你更好地理解。
《懂報表比會投資更重要:公司財務報表辨析》適合完全不懂會計的財務報表使用者及有一定會計基礎的財務報表分析者閱讀,也適合各階層財務工作者作為財務報表的編制和分析參考讀物。
☆內容全面,注重實用
《懂報表比會投資更重要:公司財務報表辨析》從基本概念出發,結合實際案例及數據分析,幫你學會財務分析的實用方法。
☆重點突出,解析到位
《懂報表比會投資更重要:公司財務報表辨析》幫你精確掌握財務報表的關鍵,獨立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財務報表分析。
☆語言通俗,循序漸進
《懂報表比會投資更重要:公司財務報表辨析》通過層層解讀,即使零基礎的你,也能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迅速實現從入門到精通。
如果你沒有會計基礎、看不懂財務報表,卻自認為應該了解;如果你打算創業,卻又是個財務管理菜鳥;如果你覺得一般的財務書難以理解。那么,《懂報表比會投資更重要:公司財務報表辨析》就是為你而準備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財務會計信息在各個領域所發揮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各個企業在財務會計中的違法造假事件也日益加劇,嚴重擾亂了我國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在財務會計造假中財務報表作假已是企業間最普遍的現象。各個企業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進行財務報表造假:
(1)為了給業績考核臉上貼金。
(2)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
(3)為了發行股票早日上市。
(4)為了偷逃稅款或者操縱股價。
(5)為了某種政治企圖。
(6)為推卸企業和個人的責任。
不管是出于何種原因、為了何種目的,編制虛假財務報表就是違反相關法規的規定,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是社會所不允許的行為。
為了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快速識別虛假財務報表,
我們特意派出我們的財務偵探、報表資深打假人組織編寫了本書。
書中分別介紹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財務報表附注以及合并財務報表的錯報之處,詳細介紹了中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主要手段。不僅如此,文中還列舉了十幾個財務偵查案例,幫助你更好地理解。
本書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讓你一看就明白。在財務偵探的指引下,你也將會成為下一個“福爾摩斯”!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一些財務書籍,在此,對這些書籍的作者和為本書出版給予幫助和支持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紕漏和不成熟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焦雪麗,注冊稅務師,十余年企業財務工作經驗。精通企業會計制度和國家財政、稅收法律知識及上市公司法律法規,熟練掌握企業財務分析、稅務籌劃等工作。
第1章 財務報表粉飾
第一節 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分析
第二節 財務報表粉飾的類型
第三節 財務報表粉飾的手法
第四節 財務報表舞弊和粉飾的識別
第2章 資產負債表錯報26例
錯報1 資產負債表表頭填列錯誤
錯報2 貨幣資金項目錯誤
錯報3 會計期末交易性金融資產項目沒按公允價值計量
錯報4 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填列錯誤
錯報5 存貨項目漏填或錯填
錯報6 “存貨”項目直接以歷史成本填列
錯報7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記錄錯誤
錯報8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核算或賬務處理錯誤
錯報9 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核算和報表填列錯誤
錯報10 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錯誤
錯報11 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錯誤
錯報12 成本法和權益法轉換不正確
錯報13 編制報表時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不明確
錯報14 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費用處理不合規定
錯報15 編制報表時沒有考慮商譽的存在
錯報16 在新準則下,籌建期間發生的開辦費核算錯誤
錯報17 遞延所得稅資產核算不當
錯報18 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填列錯誤
錯報19 非貨幣性福利沒有納入“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
錯報20 “辭退福利”科目賬務處理錯誤
錯報21 忽略“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性負債”項目
錯報22 應付債券填列錯誤
錯報23 預計負債項目沒有考慮
錯報24 沒有正確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
錯報25 對新準則條件下“資本公積”項目核算不正確
錯報26 沒有正確處理“庫存股”項目的確認和計量
第3章 利潤表錯報22例
錯報1 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的收入核算錯誤
錯報2 稅前任意扣除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
錯報3 各項資產減值損失核算不當
錯報4 隨意轉回已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
錯報5 利息收入金額的計量方法使用錯誤
錯報6 忽視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項目的重要作用
錯報7 政府補助確認及計量方法出現錯誤
錯報8 將增值稅出口退稅計入政府補助
錯報9 投資收益項目計算順序錯誤
錯報10 將接受捐贈資產價值記入“資本公積”
錯報11 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成本法與權益法使用錯誤
錯報12 借款費用會計核算錯誤
錯報13 處置境外經營收入時會計核算錯誤
錯報14 采用追溯法調整時,對各期利潤表調整方法錯誤
錯報15 債務重組中負債計入資本公積
錯報16 建造合同的收入和費用核算錯誤
錯報17 附有銷售退回條件的商品銷售收入方法錯誤
錯報18 混淆銷售折讓和銷售折扣
錯報19 混淆銷售回購和售后租回的會計處理
錯報20 存貨跌價準備會計核算不當
錯報21 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錯誤
錯報22 營業收入分裂現象沒認清
第4章 現金流量表錯報13例
錯報1 銷售退回處理不當
錯報2 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處理錯誤
錯報3 沒有正確處理已貼現的應收票據
錯報4 忽視核銷的壞賬損失
錯報5 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項目填列錯誤
錯報6 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流入與流出項目填列錯誤
錯報7 支付的各項稅費項目填列不全
錯報8 借款利息資本化的部分核算不當
錯報9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營業單位支付的現金凈額項目列示錯誤
錯報10 計算投資支付的現金項目錯誤
錯報11 借款利息、債券利息核算錯誤
錯報12 忽略匯率變動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影響
錯報13 企業忽略對現金流量表附注的編報
第5章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錯報6例
錯報1 計算本年年初金額時,忽略了對會計政策變更的處理
錯報2 前期差錯使用的方法選擇不當
錯報3 直接記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會計處理錯誤
錯報4 所有者投入和減少資本項目計算錯誤
錯報5 忽略對股票股利的處理
錯報6 所有者權益內部結轉項目計算錯誤
第6章 財務報表附注錯報6例
錯報1 腳注披露錯誤
錯報2 財務主表與附表之間勾稽關系錯誤
錯報3 未來現金流出折算計量錯誤
錯報4 或有事項的義務不清楚
錯報5 關聯方界定錯誤
錯報6 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相關信息披露錯誤
第7章 合并財務報表錯報5例
錯報1 合并范圍界定錯誤
錯報2 子公司超額虧損會計處理不當
錯報3 母子公司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抵消項目處理不當
錯報4 母子公司合并利潤表中抵消項目處理不當
錯報5 母子公司會計政策和會計期間沒有統一
第8章 財務偵查案例
案例1 虛增主營收入粉飾業績
案例2 調整非主營性收入虛增利潤
案例3 虛減成本和費用
案例4 高額收益源于關聯交易
案例5 利用潛虧掛賬,實現利潤增值
案例6 大股東欠款,借米還糠
案例7 巧用計提,虧往盈今
案例8 上市公司“貧血”,政府出手“扶貧”
案例9 多事之秋的科龍電器
案例10 股改后第一個被挖出造假事件的公司——G銀河
案例11 天津磁卡細水長流的違規行為
案例12 鄭百文的信用危機
案例13 紅光實業
案例14 “亞細亞”內控失敗的原因
案例15 內控導致舞弊的案件
案例16 東方電子的舞弊事件
案例17 藍田股份的“秘密”
第一節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分析
財務報表粉飾在我國相當普遍,中農信倒閉、株洲有色巨虧、瓊民源事件以及中創集團、海南發展銀行被接管、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被關閉,都從一個側面暴露出財務報表粉飾的嚴重性。財務報表粉飾極具危害性,它不僅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使他們根據失實的財務信息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而且也誤導政府等監管部門,使監管部門不能及時發現、防范和化解企業集團和金融機構的財務風險。
有鑒于此,本章擬探討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類型、常見手段和識別方法,并以此為基礎,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我們在閱讀公司的財務報表的過程中如何來識破這些陷阱。
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公司進行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有哪些,只有知道了這些動機之后,我們才能夠更進一步地識破財務報表粉飾的手段。總的說來,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幾種:
1為了業績考核而粉飾財務報表
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辦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如利潤(或扭虧)計劃的完成情況、投資回報率、產值、銷售收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資產周轉率、銷售利潤率等,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考核指標。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會計數據。除了內部考核外,外部考核如行業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據銷售收入、資產總額、利潤總額來確定的。
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企業管理者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并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財務報表進行包裝、粉飾。可見,基于業績考核而粉飾財務報表是最常見的動機。
2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財務報表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然而,資金又是市場競爭取勝的四要素(產品質量、資金實力、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之一。在我國,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緊缺局面。因此,為了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財務報表修飾打扮一番。
3為了發行股票而粉飾財務報表
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IPO)和后續發行(配股)。在IPO情況下,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此外,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也與盈利能力有關。為了多募集資金,塑造優良業績的形象,企業在設計股改方案時往往會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
在后續發行情況下,要符合配股條件,即企業最近三年的凈資產收益率每年必須在10%以上。因此,10%的配股已成為上市公司的“生命線”。統計表明,1997年755家上市公司中凈資產收益率在10%~11%之間的高達211家,約占28%,可見,為配股而粉飾財務報表的動機并不亞于IPO。
4為了減少納稅而粉飾財務報表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于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 “證明”其盈利能力。
5為了政治目的而粉飾財務報表
為了使國有企業走出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有企業扭虧為盈、創造良好的經營業績已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對企業管理者而言,完成這項任務可能仕途光明,否則可能職位難保,甚至下崗分流。在這種政治壓力下,國有企業很有可能粉飾財務報表。
此外,許多地方的市長、局長會從大型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中挑選。為了表現其才能,體現其業績,廠長、經理們就有粉飾財務報表的動機。不難發現,一些企業的老總一旦被提拔為市長或局長,繼任者往往不得不花費幾年的時間來消化上任廠長經理因粉飾財務報表而遺留下的沉重歷史包袱。
6為推卸責任而粉飾財務報表
表現為:
(1)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會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頭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
(2)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提前消化潛虧,并將責任歸咎于新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3)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卷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財務報表。
通過這種動機的分析,使得我們在分析財務報表的時候,就有必要考慮一下公司在這些方面是否存在相應的壓力或者動力,這為我們進一步的分析埋下了伏筆。
第二節財務報表粉飾的類型
盡管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很多,實行財務報表粉飾的手段也可謂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是,追根究底,任何一個上市公司要粉飾財務報表,無非就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所以,那披著面紗的財務報表粉飾實際上也是那么簡單和真實。
總的說來,財務報表粉飾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粉飾經營業績
利潤最大化,這種類型的財務報表粉飾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當年尤為明顯。典型做法是: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結轉成本、虧損掛賬、資產重組、關聯交易。
利潤最小化,當企業達不到經營目標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現連續三年虧損,面臨被摘牌時,采用這種類型的財務報表粉飾就不足為奇了。典型做法是: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結轉成本,轉移價格。
利潤均衡化,企業為了塑造績優股的形象或獲得較高的信用等級評定,往往采用這種類型的財務報表粉飾。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應收應付款、待攤費用、遞延資產、預提費用等科目調節利潤,精心策劃利潤穩步增長的趨勢。
利潤清洗(亦稱巨額沖銷),當企業更換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為了明確或推卸責任,往往采用這種類型的財務報表粉飾。典型做法是:將壞賬、存貨積壓、長期投資損失、閑置固定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和待處理固定資產等所謂虛擬資產一次性處理為損失。
2粉飾財務狀況
高估資產,當對外投資和進行股份制改組時,企業往往傾向于高估資產,以便獲得較大比例的股權。典型做法是:編造理由進行資產評估、虛構業務交易和利潤。
低估負債,企業貸款或發行債券時,為了證明其財務風險較低,通常有低估負債的欲望。典型做法是:賬外賬或將負債隱匿在關聯企業。
3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決定財務報表粉飾的類型
基于業績考核、獲取信貸資金、發行股票和政治目的,財務報表粉飾一般以利潤最大化、利潤均衡化的形式出現;基于納稅和推卸責任等目的,財務報表粉飾一般以利潤最小化和利潤清洗的形式出現。
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財務報表粉飾是利潤最大化,即所謂的虛盈實虧、隱瞞負債。
第三節財務報表粉飾的手法
一、財務報表粉飾的常見手段
1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
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然而,資產重組現已廣為濫用,以至提起資產重組,人們立即聯想到做假賬。近年來,在一些企業中,特別是在上市公司中,資產重組確實被廣泛用于粉飾財務報表。不難發現,許多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在于資產重組。
典型做法是:
(1)借助關聯交易,由非上市的企業以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
(2)由非上市的企業將盈利能力較高的下屬企業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
(3)由上市公司將一些閑置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的企業。
【例】××股份公司2008年將6 926萬元的土地使用權以21 926萬元的價格賣給母公司,確認了150 00萬元的利潤;同時將所屬一家企業的整體產權(賬面凈值1 454萬元)以9 414萬元的價格出售給母公司,確認7 960萬元的利潤。這兩筆資產重組的利潤總額合計22 960萬元。
【例】××股份公司2009年6月將其擁有的賬面價值56萬美元的上海××有限公司40%的股權作價4 000萬元人民幣,與其關聯企業進行股權置換。本次股權置換使該股份公司56萬美元的不良資產轉化為4 000萬元的優質資產,僅此一項就為該股份公司增加了3 500多萬元的收益,不僅使該公司 2009年上半年免于虧損,而且在彌補了以前年度2 558萬元的虧損后,還可剩余相當一部分可分配利潤。
資產重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虧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時間差,如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二是不等價交換,即借助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間進行“以垃圾換黃金”的利潤轉移。
2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
我國的許多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組而成,在股票發行額度有限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往往通過對國有企業局部改組的方式設立。股份制改組后,上市公司與改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間普遍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利用關聯交易粉飾財務報表、調節利潤已成為上市公司樂此不疲的“游戲”。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其主要方式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