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列叢書:時間的七種類型》由三大塊構成,第一塊是“時間的七種類型”的課題解讀與案例研究(對應書中CHAPTER1、CHAPTER2),通過課程講座與七個藝術家的創作研究來對應課題的七個關鍵詞;第二塊是教學過程的展示(對應書中CHAPTER3),包括了教學安排與學生作品的呈現;第三塊通過教學展覽及研討來匯集對于這一課題各方面的意見及看法(對應書中CHAPTER4、CHAPTER5)。
許多年前,有一位朋友問我:你們做那些奇怪的前衛藝術是為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價值?有時候,是因為別人的質疑,才開始嘗試著去尋找答案,在回答別人的質疑的過程中自己才漸漸地明晰起來。這些話,我在不同的場合對著不同的人,說過很多遍。特別是在我的課堂上,當你要跟學生討論一個問題時,首先要把自己的思考梳理清楚,并盡可能用直白的語言去表達。這篇文章來源于我的一次關于教學的訪談,我盡可能地保留了里面大量口語化的文字,這樣可以讓討論的話語更加淺顯明白。關于探險教育是訓練對于生活的探險,研究則是智力的探險。 ——懷特海我們都知道有一種體育:攀登雪山,非常危險,花很多的錢,搞不好,一個人出事兒還會搭上整個救援隊伍。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奇怪的事嗎?別跟我說“體育是增強人民體質的”這種話。今天的體育競賽哪一項是對身體有好處的?舉重運動員的腰椎是扭曲的,田徑運動員筋腱常被拉傷,菲爾普斯的身體嚴重畸形,拳王阿里顫抖的手就是體育對他身體造成傷害的見證;但是,我們卻為他用顫抖的手點為什么要“實驗”?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馮峰教授FOREWORD序言許多年前,有一位朋友問我:你們做那些奇怪的前衛藝術是為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價值?有時候,是因為別人的質疑,才開始嘗試著去尋找答案,在回答別人的質疑的過程中自己才漸漸地明晰起來。這些話,我在不同的場合對著不同的人,說過很多遍。特別是在我的課堂上,當你要跟學生討論一個問題時,首先要把自己的思考梳理清楚,并盡可能用直白的語言去表達。這篇文章來源于我的一次關于教學的訪談,我盡可能地保留了里面大量口語化的文字,這樣可以讓討論的話語更加淺顯明白。關于探險教育是訓練對于生活的探險,研究則是智力的探險。 ——懷特海我們都知道有一種體育:攀登雪山,非常危險,花很多的錢,搞不好,一個人出事兒還會搭上整個救援隊伍。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奇怪的事嗎?別跟我說“體育是增強人民體質的”這種話。今天的體育競賽哪一項是對身體有好處的?舉重運動員的腰椎是扭曲的,田徑運動員筋腱常被拉傷,菲爾普斯的身體嚴重畸形,拳王阿里顫抖的手就是體育對他身體造成傷害的見證;但是,我們卻為他用顫抖的手點為什么要“實驗”?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馮峰教授II燃火炬而鼓掌。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知道,體育就是對人的身體運動極限的挑戰,是人類對“超越”的永不知足的追求和實現后的喜悅。這就是體育的價值。如果說,體育是對人類身體極限的挑戰和探險,那么,藝術就應該是對人類想象力的挑戰和探險。這樣的類比,其實不對。因為藝術并沒有極限可言。它并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程式,它挑戰和探險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第一”。也可以說藝術沒有第一。體育可以這樣,比如說:跑步,你跑了十秒鐘跑到了,我一個小時才跑到,這個就是體育的衡量,它只是一個單向的量化的衡量。但是藝術就不能夠這樣衡量,或是我們不說藝術,說生活就不能夠這樣衡量——歸根結底,所有關于藝術的討論仍然離不開關于生活的討論——如果生活這樣衡量的話,我們所有的男人都去追求一個女人了,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目中愛的人。藝術也是這樣,藝術跟生活是連在一起的,它更多的傾向于對生活本身的一種思考,對生活的一種理解,對世界的一種認識。藝術是探討生活的一種方式,探討它沒被發現的可能性;它是一種探討社會、政治、愛情、食物,甚至藝術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不是一種競技賽。所以我覺得,在我們的教育里面首先應該把這種競技賽的觀念放下,因為如果都是競技賽這樣的方式,我們發現最后“第一”只有一個人。如果這樣,所有人都朝著這個方向去,最后只剩下一個人是厲害的,那十幾億人口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我們假想這十幾億人口都把他精彩的一面釋放出來,那這個就不得了了。我覺得是這樣。我們看一幫學生,看一幫孩子,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性格都不一樣,這個時候,你覺得這個世界是很美好的,就是因為每個人都精彩。但是,如果我們把它設定成像我們體育賽跑一樣,只有一個指標,一個起跑線,五十個人跑下去,總是有一個人跑第一,也總有一個是跑最后的。但是我們發現,生活中跑到最后的那個人也有他的精彩,他的精彩是在另外一方面,只不過不在他跑步的速度上。我們每個人如果能夠通過課程或是做一些東西,哪怕一段時間的工作,讓自己最精彩的那一部分或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一面釋放出來,那么他就把他的精彩釋放出來了。也就意味著他的價值,他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他的不可替代的地方、他的可能性,釋放出來了,釋放出來以后別人會看到,會鼓掌,會喝彩;他自己也會看到,他自己看到后,他自己會知道自己的精彩在哪兒。“當我們展示了自己的可能性,就展示了世界的可能性,展示了物的可能性,就展示了造化之奇,‘是謂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便是萬物得以盡其可能性而生長生發,那便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物之用有窮耶?人之才有涯乎?”燃火炬而鼓掌。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知道,體育就是對人的身體運動極限的挑戰,是人類對“超越”的永不知足的追求和實現后的喜悅。這就是體育的價值。如果說,體育是對人類身體極限的挑戰和探險,那么,藝術就應該是對人類想象力的挑戰和探險。這樣的類比,其實不對。因為藝術并沒有極限可言。它并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程式,它挑戰和探險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第一”。也可以說藝術沒有第一。體育可以這樣,比如說:跑步,你跑了十秒鐘跑到了,我一個小時才跑到,這個就是體育的衡量,它只是一個單向的量化的衡量。但是藝術就不能夠這樣衡量,或是我們不說藝術,說生活就不能夠這樣衡量——歸根結底,所有關于藝術的討論仍然離不開關于生活的討論——如果生活這樣衡量的話,我們所有的男人都去追求一個女人了,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目中愛的人。藝術也是這樣,藝術跟生活是連在一起的,它更多的傾向于對生活本身的一種思考,對生活的一種理解,對世界的一種認識。藝術是探討生活的一種方式,探討它沒被發現的可能性;它是一種探討社會、政治、愛情、食物,甚至藝術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不是一種競技賽。所以我覺得,在我們的教育里面首先應該把這種競技賽的觀念放下,因為如果都是競技賽這樣的方式,我們發現最后“第一”只有一個人。如果這樣,所有人都朝著這個方向去,最后只剩下一個人是厲害的,那十幾億人口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我們假想這十幾億人口都把他精彩的一面釋放出來,那這個就不得了了。我覺得是這樣。我們看一幫學生,看一幫孩子,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性格都不一樣,這個時候,你覺得這個世界是很美好的,就是因為每個人都精彩。但是,如果我們把它設定成像我們體育賽跑一樣,只有一個指標,一個起跑線,五十個人跑下去,總是有一個人跑第一,也總有一個是跑最后的。但是我們發現,生活中跑到最后的那個人也有他的精彩,他的精彩是在另外一方面,只不過不在他跑步的速度上。我們每個人如果能夠通過課程或是做一些東西,哪怕一段時間的工作,讓自己最精彩的那一部分或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一面釋放出來,那么他就把他的精彩釋放出來了。也就意味著他的價值,他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他的不可替代的地方、他的可能性,釋放出來了,釋放出來以后別人會看到,會鼓掌,會喝彩;他自己也會看到,他自己看到后,他自己會知道自己的精彩在哪兒。“當我們展示了自己的可能性,就展示了世界的可能性,展示了物的可能性,就展示了造化之奇,‘是謂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便是萬物得以盡其可能性而生長生發,那便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物之用有窮耶?人之才有涯乎?”III如果每一個人都能釋放出自己的精彩,那十三億中國人的精彩將會是一股巨大的能量。我想,那也許就是媒體常說的未來的“中國創造”吧。關于實驗藝術家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向人們固有的關于體驗的觀念挑戰,或者向人們提供關于體驗的其他信息,并對體驗作出其他的解釋。 ——蘇珊·桑塔格藝術為什么要做“實驗”?回看人類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實驗”的歷史。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經過風箏實驗得到了“電”,并積聚在一個現在叫萊特瓶的容器中。也就是很多書中說的,有一個人在一個雷雨天時,在風箏上放一把鑰匙,然后拉風箏的線(普通的棉線),另一端連接在萊特瓶(一個擁有2個金屬片,它們非常近但不接觸的容器)中,得到了電荷。這就是著名的費城實驗。當時,富蘭克林的一位朋友問他:你弄這個東西究竟有什么用?在今天,已經不會再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了,今天的人離開了“電”幾乎不知道該如何生存,所以才有了“野外生存”之類訓練營,本來是人類原始的本領,今天卻弄成了像是只有特種部隊才有的超常功能。可見人類文明的進化同時也是一種退化。但在當時,富蘭克林也不知道“電”會有什么樣的應用。所以,他用了一個反問句回答:你說出生的嬰兒有什么用?的確,“實驗”就是要探討未知的、未發現的、還沒出現過的其他的可能性,就是要開辟用想象力解決問題的生活和藝術道路。實驗不一定都會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實驗結果都能像“電”那樣成為普遍的應用。但失敗也是有價值的。歷史地看,如果沒有那么多次的失敗,飛機不會飛上天。從這個意義來講,也就根本沒有所謂的失敗的實驗。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是接近目的的一個臺階。我相信邱志杰在他的《什么是總體藝術》中的一句話:“只有當一個行為是可能出錯的行為,它才可能是創造性的行為。蜘蛛憑著本能結網,蜘蛛結網從來不會出錯。人類蓋房子卻可能出錯。”我愿意把藝術史看成是一棵大樹。有一些時代和一些人,是開先河的,是轉折性的,那么這個時代和這些人,就是主要的樹干和枝杈,后來的人沿著這個枝杈生長、延續;那些極端個人化的、無法歸類的特色藝術家,也有他的歷史價值,他就像是主干之外的一些小枝杈、樹葉或是果子,它除了豐富了整個藝術史,也證明了人類對這一問題如果每一個人都能釋放出自己的精彩,那十三億中國人的精彩將會是一股巨大的能量。我想,那也許就是媒體常說的未來的“中國創造”吧。關于實驗藝術家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向人們固有的關于體驗的觀念挑戰,或者向人們提供關于體驗的其他信息,并對體驗作出其他的解釋。 ——蘇珊·桑塔格藝術為什么要做“實驗”?回看人類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實驗”的歷史。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經過風箏實驗得到了“電”,并積聚在一個現在叫萊特瓶的容器中。也就是很多書中說的,有一個人在一個雷雨天時,在風箏上放一把鑰匙,然后拉風箏的線(普通的棉線),另一端連接在萊特瓶(一個擁有2個金屬片,它們非常近但不接觸的容器)中,得到了電荷。這就是著名的費城實驗。當時,富蘭克林的一位朋友問他:你弄這個東西究竟有什么用?在今天,已經不會再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了,今天的人離開了“電”幾乎不知道該如何生存,所以才有了“野外生存”之類訓練營,本來是人類原始的本領,今天卻弄成了像是只有特種部隊才有的超常功能。可見人類文明的進化同時也是一種退化。但在當時,富蘭克林也不知道“電”會有什么樣的應用。所以,他用了一個反問句回答:你說出生的嬰兒有什么用?的確,“實驗”就是要探討未知的、未發現的、還沒出現過的其他的可能性,就是要開辟用想象力解決問題的生活和藝術道路。實驗不一定都會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實驗結果都能像“電”那樣成為普遍的應用。但失敗也是有價值的。歷史地看,如果沒有那么多次的失敗,飛機不會飛上天。從這個意義來講,也就根本沒有所謂的失敗的實驗。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是接近目的的一個臺階。我相信邱志杰在他的《什么是總體藝術》中的一句話:“只有當一個行為是可能出錯的行為,它才可能是創造性的行為。蜘蛛憑著本能結網,蜘蛛結網從來不會出錯。人類蓋房子卻可能出錯。”我愿意把藝術史看成是一棵大樹。有一些時代和一些人,是開先河的,是轉折性的,那么這個時代和這些人,就是主要的樹干和枝杈,后來的人沿著這個枝杈生長、延續;那些極端個人化的、無法歸類的特色藝術家,也有他的歷史價值,他就像是主干之外的一些小枝杈、樹葉或是果子,它除了豐富了整個藝術史,也證明了人類對這一問題IV和線索的探險到達了這里。至于,在未來是否會有人沿著這個線索繼續走下去,并逐漸生長成又一枝粗大的主干,沒有人能猜得到。如果沒有富蘭克林的費城實驗,就沒有今天“電”的使用;沒有布魯諾在包豪斯對自行車把的實驗,就不會有今天滿大街的鋼管家具;如果沒有“實驗”,我們今天可能還是住在土坯房子里,不,土坯房子也是“實驗”出來的,從“土”到“坯”的開始也是想象力的“實驗”。當然,最初的“實驗”常常是不完美的,就像米斯·凡·德羅最初對玻璃住宅的實驗,開始并不舒服,冬天冷夏天熱,但后來人的進一步實驗慢慢地彌補了最初的缺陷。當最初的實驗成為了普遍的應用和常識時,人們又會開始新的“實驗”。所以,每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在當時,都具有“實驗”的精神,在當時,也都可以被稱為“實驗”的藝術。人類的好奇心,驅使著人們走向未知的領域,一個一個的“實驗”鏈條沉淀成了人類的文明。關于獨特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用馬克思的話說,這個世界上只有變化是永恒的。但對于萬物來說,抗拒變化的方式是它的獨特性,是對不可被替代的特性的追求。大自然中百花開放,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精彩。對“不可替代性”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追求不同。通常我們認為藝術也好,或者是創造性的事情也好,我們衡量藝術,衡量創造性的工作都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要與眾不同,特立獨行;要的是獨特性,而不是重復性。它一定是在強調一個不可替代性,你之所以能夠成為你,是不可以被另外一個人替代的。比如說,我們必須自己去上班,我們不能夠找一個人替我們去上班。我們要去結婚,我們不能找一個人代替我們去結婚。所以說:之所以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它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替代的,他之所以成為他,是因為他的獨特性。這個東西,我覺得在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一個嬰兒本身就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每一個小孩子都有性格,非常不一樣,從生下來就不一樣。但是我們在中小學的教育里面常常忽視了這個東西,或者說,掩蓋了這個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假如說整個教育的結果是把每個人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掩蓋掉了,我們不說扼殺他,我們只是掩蓋它,那么這個教育是失敗的。和線索的探險到達了這里。至于,在未來是否會有人沿著這個線索繼續走下去,并逐漸生長成又一枝粗大的主干,沒有人能猜得到。如果沒有富蘭克林的費城實驗,就沒有今天“電”的使用;沒有布魯諾在包豪斯對自行車把的實驗,就不會有今天滿大街的鋼管家具;如果沒有“實驗”,我們今天可能還是住在土坯房子里,不,土坯房子也是“實驗”出來的,從“土”到“坯”的開始也是想象力的“實驗”。當然,最初的“實驗”常常是不完美的,就像米斯·凡·德羅最初對玻璃住宅的實驗,開始并不舒服,冬天冷夏天熱,但后來人的進一步實驗慢慢地彌補了最初的缺陷。當最初的實驗成為了普遍的應用和常識時,人們又會開始新的“實驗”。所以,每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在當時,都具有“實驗”的精神,在當時,也都可以被稱為“實驗”的藝術。人類的好奇心,驅使著人們走向未知的領域,一個一個的“實驗”鏈條沉淀成了人類的文明。關于獨特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用馬克思的話說,這個世界上只有變化是永恒的。但對于萬物來說,抗拒變化的方式是它的獨特性,是對不可被替代的特性的追求。大自然中百花開放,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精彩。對“不可替代性”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追求不同。通常我們認為藝術也好,或者是創造性的事情也好,我們衡量藝術,衡量創造性的工作都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要與眾不同,特立獨行;要的是獨特性,而不是重復性。它一定是在強調一個不可替代性,你之所以能夠成為你,是不可以被另外一個人替代的。比如說,我們必須自己去上班,我們不能夠找一個人替我們去上班。我們要去結婚,我們不能找一個人代替我們去結婚。所以說:之所以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它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替代的,他之所以成為他,是因為他的獨特性。這個東西,我覺得在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一個嬰兒本身就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每一個小孩子都有性格,非常不一樣,從生下來就不一樣。但是我們在中小學的教育里面常常忽視了這個東西,或者說,掩蓋了這個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假如說整個教育的結果是把每個人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掩蓋掉了,我們不說扼殺他,我們只是掩蓋它,那么這個教育是失敗的。V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如何成為可能,“使用并實現你的想象力”是幸福的。“電”被人們應用給人帶來了幸福,但如果因為使用了電,最后使蠟燭和油燈消失;或者,因為使用了鋼管椅,最后使木椅消失,那不是幸福,是悲哀。那是短視,是狗熊掰苞米。幸福常常體現為一種富足感。如果只剩下一種東西,一種標準,一種口味,那是貧瘠。貧瘠會導致野蠻,會讓人絕望。我不記得,是在哪一本小說里看到的一個故事:一個農村的孩子每天跟著爸爸下地種麥子,割麥子干農活。一天,干完農活后在飯桌上,孩子問父親,我以后是不是也過像你一樣的日子,就像你一樣天天下地?父親說,那還能干啥?農民嘛,不就種地嗎。第二天,孩子就用趕牛的鞭子上吊死了。這是對未來的絕望。這種絕望,是對看不見可能的絕望,對沒有選擇的絕望,對重復單一的絕望,對不可能改變的絕望。實驗,恰恰是為了尋找改變的可能性。假如,真的有所謂的“恒定”和“永久”的話,那就是,“改變是永恒的”。中國最古老的書籍《易經》的英文書名,被翻譯回中文時,它的名字變成了《改變之書》。注:文章原載于馮峰藝術創作手記《時間的殘渣》,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如何成為可能,“使用并實現你的想象力”是幸福的。“電”被人們應用給人帶來了幸福,但如果因為使用了電,最后使蠟燭和油燈消失;或者,因為使用了鋼管椅,最后使木椅消失,那不是幸福,是悲哀。那是短視,是狗熊掰苞米。幸福常常體現為一種富足感。如果只剩下一種東西,一種標準,一種口味,那是貧瘠。貧瘠會導致野蠻,會讓人絕望。我不記得,是在哪一本小說里看到的一個故事:一個農村的孩子每天跟著爸爸下地種麥子,割麥子干農活。一天,干完農活后在飯桌上,孩子問父親,我以后是不是也過像你一樣的日子,就像你一樣天天下地?父親說,那還能干啥?農民嘛,不就種地嗎。第二天,孩子就用趕牛的鞭子上吊死了。這是對未來的絕望。這種絕望,是對看不見可能的絕望,對沒有選擇的絕望,對重復單一的絕望,對不可能改變的絕望。實驗,恰恰是為了尋找改變的可能性。假如,真的有所謂的“恒定”和“永久”的話,那就是,“改變是永恒的”。中國最古老的書籍《易經》的英文書名,被翻譯回中文時,它的名字變成了《改變之書》。注:文章原載于馮峰藝術創作手記《時間的殘渣》,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序言
CHAPTER 1 七種類型
1.本書緣起
2.課題設定
3.概念闡述
3.1 時間=過程
3.2 時間=痕跡
3.3 時間=記錄
3.4 時間=無窮
3.5 時間=紀念
3.6 時間=體驗
3.7 時間=虛擬
CHAPTER 2 七個藝術家
1.時間=過程
約瑟夫-博伊斯——作為社會雕塑的7000棵橡樹 序言
CHAPTER 1 七種類型
1.本書緣起
2.課題設定
3.概念闡述
3.1 時間=過程
3.2 時間=痕跡
3.3 時間=記錄
3.4 時間=無窮
3.5 時間=紀念
3.6 時間=體驗
3.7 時間=虛擬
CHAPTER 2 七個藝術家
1.時間=過程
約瑟夫-博伊斯——作為社會雕塑的7000棵橡樹
2.時間=痕跡
烏爾斯-費舍爾——以消失的模式生成作品
3.時間=記錄
羅曼奧帕爾卡——一場關于生命的持續記錄
時間=無窮
宋冬——白做也得做
5.時間=紀念
翠西艾敏——阻止人們同時成為讀者和觀眾
6.時間=體驗
珍妮特-卡迪夫與喬治-布雷斯-米勒——人們成為事件的顧客
7.時間=虛擬
克里斯蒂安-馬克雷——拼貼時間的平行世界
參考書目
CHAPTER 3 教學實驗
1.教學安排
2.集體實驗
2.1 集體課題1時間的痕跡——腐蝕
2.2 集體課題2集體照
2.3 集體課題3空間引導
3.個人創作
4.結語
CHAPTER 4 展示研討
1.教學觀摩
2.教學研討
3.公開展覽
CHAPTER 5 訪談座談
1.教師訪談
2.學生座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