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媽媽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讓孩子先站起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生活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完全依賴,他們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魄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問題容易慌亂,碰到挫折就變得沮喪。而忙于工作的父母們也因教育孩子的時間有限,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往往失之偏頗,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究其原因是: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尊嚴缺失!本書是作者結合多年的教育實踐與自身家庭教育經驗,通過近二百個通俗易懂、亦理亦趣的家庭教育故事,圍繞孩子尊嚴養成的各個方面展開,讓廣大父母明白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樹立自尊,真正地讓孩子“站起來”。讀者可以根據書中內容,舉一反三,很好地解決有關孩子自立的問題。相信本書能給父母們帶來全新的感受!
當孩子擁有自立和自尊,就會更加熱愛生活。重新定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問題”,讓孩子健康自由地成長。
一位教育專家30年的心得集萃,打造親子教育全新理念。
作者結合自己的親身教育經歷,告訴父母在教育中應該扮演的角色,要通過最自然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充分的信任,讓孩子完全自立、自尊。
書中圍繞培養孩子尊嚴的核心問題,準確地傳達出了怎樣教育孩子才能讓他自尊、自立,真正地“站起來”。
給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媽媽愛你,常常為你擔心,為你祈禱,更為了你而發奮工作。曾經不知道怎樣才能對你更好,我嘗試了很多方法,傾注了無數心血,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就是沒有得到好的效果,隨之換來的卻是你對我的不滿和埋怨。我在彷徨中,一度不知所措。
但后來,我在與你的接觸、交流中,逐漸找到了一些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于是,我更加注意觀察你,漸漸地找到了教育你、與你相處的更好的辦法,并最終得到了你的肯定和信賴。看著你一天一天長大、成熟和能干,媽媽的心中充滿了歡喜。媽媽便想把自己的教育方法,與仍然徘徊在教育子女的十字路口的父母們一起分享、一起探討、一起傳承。
媽媽以前喜歡讓你聽話,讓你接受各種事物的規則,稍有差池,媽媽就批評你;如果做好了,媽媽就表揚你,甚至給你各種獎勵。后來,媽媽發覺,開始你還有一點興趣,還有一點耐心,但隨著你慢慢長大,也就不那么愿意配合媽媽的意見和思路,漸漸和媽媽鬧起別扭來了,以至于在后來的事情中,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媽媽開始生氣,你也常常陷入困惑之中。于是,媽媽讓自己靜下來,仔細地分析了自己教育你的方法。我突然發覺自己不該采取誘惑、引導、要求、管理、強硬的方式要你循規蹈矩,做一個乖孩子的樣子。我想,正因為媽媽一開始就采取了這樣的方法,讓你的心理空間受到巨大的壓制,主動力不僅沒有隨著你的成長而增長,相反是在退化,對生活的樂趣也逐漸減退,生活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開始媽媽并未察覺,才導致你后來與媽媽的教育不協調。在不協調的時候,媽媽也一度采取打罵、刺激、誘惑等各種辦法,雖然有時解決了表面問題,但隨后你逆反的態度就更變本加厲,以至于媽媽沒有別的辦法,只剩下嘆氣的分兒了。
所以,媽媽總結了各種事情的處理情況,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不應該以你的各種表現是否符合生活中的各種秩序作為標準,也不能以這個標準來作為衡量你能力和進步的標尺。恰恰相反,媽媽應該以此作為對你教育失敗的標志。媽媽后來明白,只有給你更多的空間,讓你自己去動,自己去亂,自己去收集信息,自己去總結成長,才能夠提升你的能力,培養你的主動性。媽媽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給你提供各種咨詢,防止你犯下不可逆轉的錯誤,而且媽媽認識到,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你才能夠自立、自強。
當媽媽開始對以前的不當行為做出糾正之后,才慢慢發覺這前后轉換的過程是神奇而美妙的。想不到從一般的教育到真正的教育,會有這么大的轉變,這么多的奧秘。媽媽明白,當初因為我的急于求成,才導致了各種錯誤。如果當初能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正確地引導你,循序漸進的話,就會讓你一開始就得到最好的教育,也不至于讓你和我之間鬧得不可開交,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慚慚地,媽媽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慢慢改變了對你的態度和方法,而我也驚喜地看到了你的變化。首先你不再嬌氣,遇到困難,你總是會努力面對。其次,你做任何事情,也不再急功近利了,而是很坦然地面對生活,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顯得從容而淡定。當然,你做事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其實,現在想來,媽媽覺得教育原來也不是一件很復雜的事,只要一開始就懷著一顆健康的、自然的、平衡的心,不急功近利,敢于拋棄傳統的教育方法,充分思考和理解,就一定能夠找到教育好你的方式。
雖然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流行的教育理念,但一般只是觸及促進孩子的真性情的皮毛,有的還往往利用孩子的真性情,實際上是為更進一步地擠壓孩子的真性情,為“聽話”和“學死知識”服務。當然,還有更厲害的,干脆就片面地實施“磨難教育”,把孩子送入了更加被動的深淵。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父母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生活壓力過大,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教育;一方面是因為對孩子將來的生活道路充滿了憂慮,才急于求成;還有一方面就是歷史傳統文化的習慣,得之于祖輩那里的就是這一套,施之于今天的孩子的仍然是這一套,加之沒有較好的教育新理念和新環境的刺激,所以就以一貫之,一蹴而就了。
我慶幸自己沒有往最開始的那條死路上走,否則我們也同樣陷入了那樣的深淵中,仍然找不到解決之道。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才逐步擺脫了那樣的困境,走上了一條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的路。我堅信,假如我的孩子是一位服裝設計師,那她設計的服裝一定更有創造力,充滿了打動別人的氣質。因為她不僅應付了生活的表面秩序,而且擁有非常生動的文化內蘊,這就是她的優勢。擁有主動能力的孩子才是社會最需要的,這是時代的呼喚。
所以,要讓孩子成為真正的人才,就必須“讓孩子先站起來”。只有讓孩子站起來,孩子才會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想必很多父母都能明白這點,剩下來的,就是父母要克服自己急切的、片面的、盲目的、僥幸的心理,面對事實,耐心踏實地教育孩子。
我的孩子,很慶幸媽媽把你教得很好,也希望你能保持自己的優秀,迎接美好的未來!
于平
2009年12月
于平,著名青少年問題專家。讀過小學、中學、大學,當過步兵、通訊兵、衛生兵,后來做了多年教師,致力于教育事業,被長沙某著名青少年問題學校聘請為副校長。父親是當地聞名的數學老師,母親是幼兒園老師,丈夫是小學老師。本書是作者集三十年思想、經歷、感受之精華于一身的精彩篇章。
序言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
1 一個沒有尊嚴的孩子,好似一個天生的佝僂患者
2 只有尊嚴,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身心健康
3 尊嚴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
4 善用尊重,教育會容易得多
5 尊重必須從一言一行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第二章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1 不自覺間流露出的高姿態
2 我們的急于求成會讓孩子得不償失
3 我堅信:天下沒有懶孩子
4 于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能力
第三章 孩子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強求
1 先從自己做起,再去教育孩子
2 我們看不順眼的事情,可能是孩子的享受
3 孩子成長力量的源泉是自己
4 強求讓孩子更加遠離自己的能力
第四章 自己的錯誤讓你自己改正
1 身心分離的孩子會一事無成
2 打罵會使孩子喪失自我
3 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自己去懲罰自己
4 保持和孩子萍水相逢的親愛關系
第五章 父母不是家里絕對的“老大”
1 父母不做孩子的“長官”
2 享受自律的父母是好父母
3 父母應該防止自己心理可能潛在的變異
4 孩子也是家里的“老大”
第六章 盡一切可能呵護孩子的心靈
1 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純潔而又零亂的心理
2 一定要呵護孩子最初的自己
3 父母可能需要換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事情
4 孩子的心態可能是父母無法想象的正確
5 事情往往并不是表面上所看見的那樣
6 孩子往往只是表現問題的人
第七章 鼓勵孩子學會真正的生活
1 主動的生活會讓孩子擁有超強的能力
2 真實的生活會讓孩子變得主動
3 讓孩子在生活中體現自己
4 要讓孩子學會真正的生活
5 父母可以通過一些生活的感受,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向
第八章 成就孩子一生的思維方法
1 思維的本質萬變不離其宗
2 思維通過萬變的過程體現價值
3 讓孩子做好打開思維的準備
4 讓孩子把握住思維轉變的關鍵
第九章 平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 父母應該了解學校與孩子的關系是什么
2 不要讓錯誤的思想擾亂了孩子的成長
3 怎樣設計孩子的學習模式
4 讓孩子們獲得健康的學習方式
5 不要歪曲了學習中的秩序
6 學校是離不開社會的
尾聲 用文化觀照整個世界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
1 一個沒有尊嚴的孩子,好似一個天生的佝僂患者
請叫我柯紋小姐,好嗎?
有一天,孩子也許受到了什么新思想的影響,一進家門,就對著我喊:“于平女士,我回來了!”并揚揚自得地站在門口。
我有點詫異,回過頭來,愣愣地看著孩子,還以為孩子喊錯了,或者我聽錯了,等著孩子喊第二聲。結果,孩子還是喊那一句:“我回來了,于平女士。”
我終于聽明白了,恍然大悟,覺得自己平時確實太疏忽了,居然忘掉了尊重孩子,一時也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應了一聲后回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但事后我認真地想道,孩子為什么不可以叫我“女士”呢?我為什么不可以也叫孩子“小姐”呢?這不是我們相互尊重的最好表現嗎?
第二天,孩子一進家門,我就搶先朝孩子喊道:“柯紋小姐,回來了?”
孩子像我昨天一樣,開始像被雷擊,接著有點詫異地望著我,說不出話來。我就只好又重復了一遍,她才笑吟吟地看著我,沖我應了一聲,并歡天喜地地寫作業去了。
奇怪的是,我發覺經常這樣做以后,孩子很多時候表現得很莊重,也不像從前那樣隨意撒嬌了,還會更主動地與父母交流,探討一些問題。
家長是不是“大人”
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孩子的外婆不停地數落孩子這不對、那不對,孩子不以為然,仍然我行我素地不認真吃飯、做小動作。孩子的外婆仍然不停地說,用左一聲右一聲的“我們大人”作起始的話,接連不斷,顯得特別刺耳。
孩子很不耐煩地說道:“你們大人,你們大人又怎么樣嘛!別用大人來壓我。”我一看孩子產生了逆反情緒,趕快勸住孩子的外婆別再說什么“我們大人”了。孩子的外婆很不服氣地說:“我們本來就是大人嘛,有什么不對?”我解釋說:“是的,從體格上來說,孩子是小孩,我們是大人。但是,我們口口聲聲地以大人自稱,就絕不僅是指體格的大小關系,而是帶有明顯的尊卑關系,妄圖以這種尊卑關系來壓孩子,是不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逆反情緒。我們應該把握好教育尺度,孩子才能接受。”
說完,孩子接聲道:“就是。”隨后我給孩子講道:“吃飯本身也可以有一定的娛樂性,但應該有一個度,不能毫無節制,基本上還是要認真吃飯,尊重大家,遵守吃飯時間。”孩子聽后,就有所接受,小動作和不服氣的心態明顯有所收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