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滇中、滇南、滇西、滇東與滇東北等地有大量宗祠分布,這些宗祠富含區域歷史、民族文化資源與遺產信息,亟待調查、研究與保護。本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在于:一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云南宗祠進行綜合性研究,這對全面深刻了解古代宗法制下云南地區的家族、宗族結構與形制,以及與之相關的地方制度、習俗、建筑、雕刻、繪畫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具有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藝術學、民俗學等多學科意義。二是云南宗祠大多具有多元文化特征,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表征,深入研究云南宗祠的歷史與空間分布對構建中華文化認同與促進西南邊疆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是對云南各地區現存宗祠的一次全面完整性調查,在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與整體性研究,進而對遺產類宗祠提出可行性保護對策,因此本書研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針對性,可為宗祠的保護、修繕、重建與開發提供指導性建議與具體措施。
徐俊六,云南江川人,法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博士,2008年就職于云南師范大學,現任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碩士生導師,入選2020年云南省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及云南師范大學2019年度優秀青年學者。主要從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的教研工作,在民族民間文學、文學人類學、邊疆民族學與社會人類學等領域形成鮮明特色。主持并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廳級項目3項。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在《世界宗教文化》《民族文學研究》《廣西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文化遺產》《當代文壇》《寧夏社會科學》《新疆社會科學》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