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的倫理之維--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研究》(作者梁德友)分5章,把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研究置于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運用建立在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交叉透視基礎之上的道德社會學研究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分析與邏輯演繹相統一、實證分析與規范研究相佐證的研究思路,探索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并嘗試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倫理關懷體系。
梁德友,男,法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后,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政治社會學方向研究,先后發表論文20多篇,主要學術觀點多次被人大書報復印資料轉載、索引;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基金項目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十多項。目前擔任江蘇省社區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倫理學會會員、江蘇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會員等學術職務。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的緣由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緣由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核心概念及經典理論應用
一、弱勢群體問題研究綜述
二、核心概念
三、經典理論及其應用路徑
第三節 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 重點、難點與創新
一、選題重點、難點
二、學術創新
第二章 弱勢群體倫理關懷述略:理論架構與意義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的緣由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緣由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核心概念及經典理論應用
一、弱勢群體問題研究綜述
二、核心概念
三、經典理論及其應用路徑
第三節 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 重點、難點與創新
一、選題重點、難點
二、學術創新
第二章 弱勢群體倫理關懷述略:理論架構與意義
第一節 倫理關懷概念意蘊
一、“關懷”的通約性探尋
二、“關懷”的倫理學解讀:基于諾丁斯的思想
三、倫理關懷內涵:元倫理學的探討
第二節 倫理關懷維度探析
一、人的存在方式:倫理關懷的人性基礎
二、倫理關懷的維度
第三節 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理論基礎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二、“德福一致”理論
三、人的需要理論
第四節 弱勢群體倫理關懷正當性證成
一、弱勢群體觀評述
二、馬克思主義弱勢群體觀
三、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正當性
第三章 鏡像透視: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實踐演進與啟示
第一節 中國傳統社會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歷史返觀
一、弱勢群體:一個古老的話題
二、中國傳統社會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思想基礎與理念
三、養之、教之:中國傳統社會弱勢群體倫理關懷實踐
四、中國傳統社會弱勢群體倫理關懷反思
第二節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弱勢群體的倫理關懷
一、過渡時期(1949-1956)
二、計劃經濟時期(19561978)
第三節 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倫理關懷檢視
一、社會轉型:轉型期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背景分析
二、體制之殤:轉型期弱勢群體的成因剖析
三、社會救助:轉型期弱勢群體關懷的制度安排
四、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關懷的倫理審視
第四節 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國際借鑒與啟示
一、西方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理論概述
二、制度保障:西方社會弱勢群體倫理關懷路徑選擇
三、西方弱勢群體倫理關懷實踐的價值啟示
第四章 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主體建構與責任分析
第一節 弱勢群體倫理關懷責任主體建構
一、弱勢群體倫理關懷主體:政府、社會和個人
二、倫理關懷主體建構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節 政府主體的責任邊界
一、道德責任與政府公共性
二、政府主體關懷弱勢群體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三、善治:政府關懷弱勢群體行為的倫理旨趣
第三節 社會主體的倫理取向
一、提高社會的道德寬容度
二、弱勢群體的社區融入
三、第三部門支持
四、強勢群體的責任
第四節 個人主體的道德自覺
一、個人主體:“能動的行動者”
二、改造弱勢心理
三、消除能力貧困,主動增權
第五章 基于倫理關懷的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道德實踐路徑
第一節 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原則
一、人道主義原則
二、平等與傾斜原則
三、發展原則
第二節 以生存為核心,完善弱勢群體的物質關懷體系
一、作為人權的生存權
二、底線生存: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
三、底線保障:完善弱勢群體物質關懷體系
第三節 以發展為目標,強化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
一、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及其發展
二、弱勢群體教育現狀:以農民工為例
三、加強教育支持,實現弱勢群體的“內源”發展
第四節 以權益為保障,健全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
一、弱勢群體利益表達內涵
二、底層袁迭: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方式
三、暢通渠道:健全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
第五節 以尊嚴為目的,構建弱勢群體精神家園
一、倫理救助概念界定
二、意義生存:弱勢群體倫理救助之道德必然
三、改變“去道德化生存”現狀:弱勢群體倫理救助的現實訴求
四、實施倫理救助,構建弱勢群體精神家園
余論: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的學術原境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2)要尊重
即平等地對待弱勢群體,要注意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而不能懷著救世主的心態,居高臨下地憐憫弱勢群體。應該“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致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致于憂”(《春秋繁露制度》)。“在我國.先富起來的人幫助后富起來的人,是一種義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制度,不是施舍舍嗟來之食!雹俑荒芷嫘麄、強化強勢群體的價值觀,并把這種價值觀強加給弱勢群體。如果這樣,是難以真正改變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的。如對待城市流動人口,過去叫盲流,采取堵截、遣送等限制措施,其實是對這部分弱勢群體的不尊重,沒有平等地把他們看作是一名合法公民。對進城務工農民叫農民工,其實這種稱呼本身就是一種歧視。城市沒有使農民工享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沒有在城市市民那兒感受到尊重,也沒有在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覺,所以就不可能具有對他所在城市的歸屬感,也不可能具有主人翁精神,他們的行為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短期性的特征。因此,最重要的還是尊重他們,幫助他們,并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權利、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這樣,才有可能解決城市民工問題,從而促進城市文明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3)要分權
強勢群體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公共領域都擁有絕對的“話語霸權”,掌握決策的“關鍵一票”。長期以來,制度的構建,戰略決策的形成都是利益集團占著支配地位,而對社會弱勢群體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安排,接受現實。因此,要加快民主制度建設,推進政治制度改革,擴大弱勢群體的參政議政渠道,健全和培育工會組織等第三部門“公共領域”,減少“話語霸權”,擴大對話與交流,在一些領域有步驟地使強勢群體分權,為弱勢群體增權。
。4)要讓利
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經濟問題,弱勢群體最大的“弱”是弱在經濟。強勢群體占有社會較多的資源,應該讓利于弱勢群體。一方面通過國家稅收、二次分配、社會保障等財政貨幣政策對弱勢群體進行傾斜支持,在制度上構建弱勢群體的關懷體系;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第三部門,扶持社會慈善事業,鼓勵個人和企業主動參與弱勢群體的關懷活動,通過對個別“為富且仁”的個案宣傳,培育“先富群體”的社會良知和社會正義感。例如建立個人扶貧基金,成立幫困協會等形式引導強勢群體出錢、出力,幫助社會弱勢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