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套裝上下冊)/新課標課外經(jīng)典閱讀叢書》是俄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十余載的長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shù)的結(jié)晶,在世界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小說取材于一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仆瑪絲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后來,她淪為妓女,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jié)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jié)為伉儷。
《復活(套裝上下冊)/新課標課外經(jīng)典閱讀叢書》通過描述男女主人公復雜曲折的經(jīng)歷,展示了俄國當時社會的黑暗,在對政府、司法、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深刻批判的同時,也在宣揚不以暴力抗惡和自我修身的說教。
中國古代有句名言叫做“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要告訴大家,人偶爾犯了錯并不是無藥可救,只要能夠幡然悔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保證不會再犯,這就好了!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講述的就是一個知錯能改,最終獲得靈魂復活的故事。
托爾斯泰全名為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天才藝術(shù)家”。托爾斯泰1歲半喪母,10歲逝父,他由親戚撫養(yǎng)長大。1844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與東方語言,1847年中斷學習回到亞斯納亞·博利爾納經(jīng)營晴園,同時自行安排學業(yè)。但隨后卻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場所中,導致欠下了一大筆賭債。1851年托爾斯泰和他的兄長一同前往高加索當兵,此時他開始嘗試寫作,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童年》。其后完成了諸如《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托爾斯泰晚年希望過著簡樸的平民生活,于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托爾斯泰的文章和論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構(gòu)成他的文學豐厚遺產(chǎn)的重要部分。他代表性的三大巨著,特別是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shù)探索的總結(jié),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為全面、深刻和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長篇小說《復活》的創(chuàng)作起源于一個素材是檢察官柯尼為他提供的一件真實的案件。托爾斯泰以這個案件得到的靈感,用了10年時間,六易其稿,完成這部不朽的名著。故事講述的是貴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在他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暑期住在姑媽的莊園里寫論文,并愛上了姑媽家的女仆——農(nóng)家姑娘喀秋莎·馬斯洛娃,在世俗觀念和情欲的影響下,他占有了喀秋莎,卻又拋棄了她。導致她懷孕被趕出家門,繼而墮落并淪為妓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被告竟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喀秋莎。見到從前被他引誘而墮落至此的女人,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回到家中他開始反省,逐漸發(fā)現(xiàn)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他決定進行“靈魂凈化”。于是他為她奔走申冤,并請求同她結(jié)婚,用以贖罪。但上訴失敗,他決定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所做的一切讓喀秋莎深受感動,原諒了涅赫柳多夫,并重新愛上了他。但是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jié)婚,而是決定與尊重她、體貼她的革命者西蒙松結(jié)為伉儷。涅赫柳多夫從《圣經(jīng)》中也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的啟示。最終,兩人在精神上和道德上都得到了復活。小說在敘述兩人精神復活的同時,還通過男女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見聞,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展示了從城市到農(nóng)村的社會陰暗面,以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對當時的全部的國家制度——政府、法庭、監(jiān)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在這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懺悔的靈魂,希望得到贖罪、得到復活。一個曾經(jīng)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熱衷于西方進步思想的青年人,卻在腐朽的上流社會中墮落于花天酒地。一個曾美麗純潔,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的姑娘,在受到巨大傷害后自甘墮落,他們似乎就這樣的滿足生活中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法庭上相遇時,涅赫柳多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jīng)傷害過的女子。在得到他贖罪式的補償后,她也不能無動于衷,冷漠的靈魂再次得到了溫暖。作者暮年心靈的穩(wěn)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為我們展示了兩個在墮落中深深反省自己,并積極求得復活的人。書中深刻的描寫,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啟示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們。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以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shù)技巧創(chuàng)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羅曼·羅蘭十分推崇此書,認為它是“一首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美好的詩篇”。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涅赫柳多夫喝完咖啡后,就到書房里去查一下通知,看他應(yīng)該幾點鐘出庭,此外他還想給公爵小姐寫一封回信。要到書房去就得先穿過一個畫室。畫室里立著一個畫架,上面反放著一幅已經(jīng)開了頭的畫。墻上掛著些畫稿。他看到那幅他下過兩年工夫的畫,看到那些畫稿,看到整個畫室,心里就不由得生出一種近來常常特別強烈地出現(xiàn)的感覺,那就是他在繪畫方面已經(jīng)無力前進了。他把這種感覺解釋為他的審美感發(fā)展得過于精致。話雖如此,這種感覺畢竟是很不愉快的。
七年前,他斷定自己有繪畫的才干而辭去了軍中的職務(wù)。他站在藝術(shù)事業(yè)的高峰上,有點兒看不起其他的各種工作。現(xiàn)在事實證明他沒有權(quán)利那樣做。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一切牽連到繪畫的回憶都是不愉快的。他懷著沉重的心情打量畫室里的種種奢華設(shè)備,帶著悶悶不樂的心緒走進了書房。那是個又高又大的房間,有種種的擺設(shè)、用具和舒適的設(shè)備。
涅赫柳多夫立刻在大寫字臺上一個標明“緊急”字樣的抽屜里找到那份通知,上面寫著他必須十一點鐘出庭。然后他坐下來給公爵小姐寫信,說明他感激她的邀請,他會盡力趕去吃飯。可是他寫完信后卻把它撕碎,因為信上的口氣過分親熱。他又寫了一封,這一回口氣卻又太冷淡,幾乎會得罪人。他又把信撕掉,按了按墻上一個電鈴的按鈕。一個上了年紀、面貌陰沉的聽差從房門口走進來,他留著絡(luò)腮胡子,上唇和下巴剃得光光的,腰上系著一條灰色細布圍裙。
“勞駕,去叫一輛出租馬車來。”
“是,老爺。”
“還有,您去告訴科爾恰金家那個在等回音的來人,讓她替我道謝,就說我會盡力趕到。”
“是。”
“這是不禮貌的,然而回信我又寫不成。反正今天我會跟她見面,沒關(guān)系。”涅赫柳多夫暗想,走出書房去穿衣服。
等到他穿好衣服,走出去,到了門廊上,一輛熟悉的、裝著膠皮輪胎的出租馬車已經(jīng)在等他了。
“昨天,您剛剛離開科爾恰金公爵家,”馬車夫把他那曬黑的而且結(jié)實的脖子從襯衫的白領(lǐng)口里微微扭過來,說,“我就趕著馬車到了他們家門口。看門人說:‘他老人家剛走。’”
“就連這些馬車犬都知道我跟科爾恰金家的關(guān)系,”涅赫柳多夫暗想,于是他面前又出現(xiàn)了近來經(jīng)常在他心頭盤旋而得不到解決的一個問題:應(yīng)不應(yīng)該跟科爾恰金娜結(jié)婚呢?他對這個問題如同對當前他所遇到的大多數(shù)問題一樣,無論如何也沒法決定究竟該照這樣辦還是該照那樣辦。
應(yīng)當結(jié)婚的理由,大體說來無非是,第一,結(jié)婚除了給予他家庭的溫暖和快樂,消除他的性生活的不正常以外,還使得他有可能過一種合乎道德的生活;第二,涅赫柳多夫主要把希望寄托在這一方面:家庭和子女會給他目前這種毫無內(nèi)容的生活添上一種意義。這就是贊成結(jié)婚的一般理由。至于不宜結(jié)婚的理由,大體說來不外是,第一,生怕失去自由,這是一切年紀已經(jīng)不輕的單身漢所共同有的顧慮;第二,對女人這種神秘的生物抱著不自覺的恐懼心理。
至于具體說來應(yīng)當不跟別人而單跟米西(科爾恰金娜的名字是瑪麗亞,可是如同上流社會某些家庭里的情形一樣,她得了這樣一個諢名)結(jié)婚的理由,第一是她出身于貴族血統(tǒng)的家庭,在各方面,從裝束到談活、走路、發(fā)笑的風度,都跟普通人有所不同,這倒不是因為她有什么超群出眾的地方,而是因為她“正派”,他找不出別的字眼來形容這種品質(zhì),不過他是把它看得很重的;第二是她把他看得高人一等,因而依他看來她是了解他的。這種對他的了解,換句話說,這種對他的高尚品格的承認,對涅赫柳多夫來說,證明了她才智過人,判斷正確。至于具體說來不應(yīng)當跟米西結(jié)婚的理由,第一是他很可能找到一個比米西具備更多長處,因而更配得上他的姑娘;第二是她已經(jīng)二十七歲,因此以前她一定有過戀愛的事,這個想法使得涅赫柳多夫很不好受。他想到那時候她不愛他,哪怕已經(jīng)是以前的事,他的自尊心也還是受不了。不消說,以前她不可能知道她日后會遇見他,可是他一想到她以前可能愛過別人,卻仍舊感到受了侮辱。
所以贊成的理由和反對的理由正好不相上下,至少這兩類理由具有同等的力量。涅赫柳多夫不由得笑他自己,管他自己叫做布里丹的驢子。他始終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在兩捆干草當中該選哪一捆好。
“不過,既然我沒有接到瑪麗亞·瓦西里耶夫娜(首席貴族的妻子)的回信,沒有跟她完全斷絕關(guān)系,那我也的確不能采取任何行動。”他對自己說。
他想到他可以而且必須拖延一陣才能做出決定,不由得感到愉快。
“總之,這些事我以后自會好好考慮。”他對自己說,這時他的四輪輕便馬車已經(jīng)完全不出聲地走到法院門前的柏油路上。
“現(xiàn)在我得本著良心盡我的社會責任了,我素來就這樣做,而且認為應(yīng)該這樣做。況且這種事往往也有趣味。”他對自己說著,走過看門人的身邊,踏進法院的前廳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