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寫作教育研究的現實背景,依托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本課題探討如何利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優勢解決新時期寫作教育研究所面臨的理論缺失、評估手段匱乏等現實問題。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
符號系統,人類正是憑借語
言技能才形成了結構復雜而
彼此交互的社會體系并不斷
傳承發展。不論是在語言系
統進化的漫長歷程中,還是
在兒童個體語言的習得發展
進程中,讀寫技能的應用一
般出現在聽說之后,以“量”
而論,“寫”的應用空間和使
用頻度常排在“聽”“說”“讀”
之后。寫作技能使用滯后的
表象影響語言學研究的選題
和關注,例如當代語言學一
般接受索緒爾的觀點:認為
“口語”比“書面語”更能夠代
表語言運作的本質規律,因
此語言研究者應該**“說
出的話”作為研究對象
(Saussure 2011),而持
語言“自然天成論”的理論家
和教育家強調語言是“習得”
而來,作文不過是將“自然
獲取”的口語從聽覺符號轉
化為視覺符號,因此研究母
語教育應關注兒童學前語言
習得的規律和問題,應注重
對于口語素材的搜集、分析
和歸納。上述觀點對學校以
“讀”“寫”為目標的語文教育
形成挑戰,也導致寫作教育
研究一度滑出語言學研究者
的視野,成為“純粹的教育
學話題”(Nystrand 2006)
。寫作在母語教育和語言研
究中確屬無關緊要的邊緣性
話題嗎?答案是否定的。
一、從語言學角度開展
寫作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從書面語在人類
文明發展和社會實踐中所起
的作用來看,“寫”是文化傳
承的重要標注。
廣為流傳的書面文本能
夠推動甚至改變歷史進程,
而缺乏書寫系統的民族文明
則發展緩慢,甚至可能倒退
、斷裂、消失。試想,如果
我們的祖先都停留在神農“
結繩為治”的符號表達體系
而沒有書寫文字、傳遞書信
,那么何來當今世界不受時
空限制的無阻礙溝通、零距
離交流?如果我國西南邊陲
的納西古王國不曾創造象形
文字記錄其古老經書和教義
,那我們又從何考證融合多
種教義和文化元素的東巴文
明并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或許這一“世界文明史上
的奇觀”正如Hilton(2006)
所言神秘地“消失于地平線”
了。再如,號稱“自由民主
之福地”的美國,如果沒有
1776年托馬斯·潘恩那本50
頁小冊子《常識》的推動和
激勵,沒有1852年斯托夫
人小說《黑奴吁天錄》的出
版和暢銷,那么美國人何來
與英國決裂的決心、南北戰
爭的斗志,又何來當今的美
國精神、平等意識?正是因
為書面語言有口語無法替代
的表達功能和建構力量,早
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就在
公共教育課程開設了《寫作
》課程,以此來培養民眾的
文學素養和思辨能力,而那
些僅具口語形式的語言,有
些已經失去生命力,有些面
對瀕臨消失的境地,也都在
尋求轉寫方式,希望以可視
化符號的形式保留語言火種
。
其次,從語言的符號特
性和使用規律來看,口語和
書面語是兩個不同的符號系
統,其表達形式、社會功能
、語義系統有顯著區別,在
社會實踐中的應用語境和使
用功能呈互補分布。
人從“會說”到“會寫”絕不
僅是一個“筆錄口述”的過程
,“學寫”的過程是復雜的、
螺旋式上升的,寫作不僅要
求學習者會寫字、熟練使用
書寫系統,還要求學習者了
解書面語符號系統的語義特
點、交際規律和文化模式。
這個過程既是對一套視覺符
號的認知和運用,也是對該
符號體系所表征的語義體系
、社會文化系統的了解、內
化、使用和創新,更是學習
者通過寫作實現口語交際難
以完成的任務。比如,像斯
托夫人和潘恩那樣將時代真
相以文字形式告知天下,像
霍金那樣撰寫科學論著更新
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和探索,
像梭羅那樣通過寫作實現自
我反思和精神世界的升華。
這些經典案例揭示了寫作的
獨特功能:以更抽象、嚴謹
以及相對靜態化的方式表征
世界和自我,獲取更強烈、
廣泛和深遠的言后效果,同
時實現自我身份的構建和自
我意識的提升。因此,寫作
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通
過“寫”培養全面的人文素養
、提升個體的綜合能力,也
具有重要的社會化功能——
幫助學習者了解、參與各類
社會活動并發展文化個性、
提升自我價值。
第三,從當代中國的文
化發展和語言使用狀況來看
,現代公民的寫作素養正引
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正如Humboldt(2020)
所言,思維隱藏于人類大腦
中,只有通過語言翻譯才能
被感知。寫作是翻譯并傳輸
意識的紐帶,寫作能力是學
生核心素養的集中體現。自
1993年國務院出臺《中國
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
到將經濟建設轉到依靠提高
勞動者素質以來,我國相繼
出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999年)、《2003—
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2004年)、《關于全
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
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2014年)、《教育部關
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
見》(2018年)、《教育
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
導綱要》(2020年)等指
導性政策文件,其中無一例
外傳達著提高受教育者人文
素養的教學目標。人文素養
的培養不能僅依靠“說教”—
—思想性內容的輸入,更需
要“實踐”——以文字形式輸
出文化價值觀并影響社會意
引言
第一章 寫作教育的發宸歷程和現狀問題
第一節 新中國寫作教育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新世紀寫作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新世紀寫作教育的研究要點和方法路徑
第一節 作文的屬性與定義
第二節 新世紀寫作教育的研究要點
第三節 寫作教育的研究路徑
第四節 寫作教育研究的學術語境重構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寫作素養發展模式
第一節 寫作素養研究背景
第二節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文教育行動研究
第三節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兒童寫作發展觀
第四節 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寫作素養發展模式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寫作個性化評估模式
第一節 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作文個性化定義
第二節 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言個體化分析模式
第三節 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寫作個性化分析模式
第四節 寫作個性化的評估方案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篇章結構個性化實證研究
第一節篇章 結構個性化分析評估方案
第二節 語料搜集
第三節 語料加工
第四節 記實文篇章結構分析
第五節 想象文篇章結構分析
第六節 推薦文篇章結構分析
第七節 篇章結構個性化案例分析
第八節 篇章結構個性化分析評估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觀點態度個性化實證研究
第一節 情感態度個性化的分析方法
第二節 語料搜集
第三節 語料加工
第四節 觀點態度語義資源的分析對比
第五節 觀點態度個性化分析
第六節 觀點態度個性化分析評估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語
第一節 課題的主要成果與發現
第二節 課題的創新之處
第三節 課題的現實意義和啟發
第四節 余論與展望
附錄
附錄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的分階段寫作目標
附錄2: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南京市)
附錄3:2014—2021中考作文試題(南京市)
附錄4:岑紹基作文評價量表(記敘文)
附錄5:實證研究1 作文及參考素材(B3回收卷)
附錄6:實證研究1 調查問卷(B3回收卷)
附錄7:實證研究2 調查問卷(M14及M14父母回收卷)
附錄8:實證研究2 Z老師教案
附錄9:實證研究2 習作要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