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美育
定 價:¥56
中 教 價:¥56.00 (10.00折)
庫 存 數: 0
叢 書 名:普通高等學校“十四五”規劃公共必修課程數字化精品教材
內容立足中華文學藝術場域,結合作者專業背景、研究專長,選取各藝術領域的經典之作,將浸透在漆畫、書法、水彩、影視、油畫、設計、國畫、陶瓷、建筑、紋飾、聲樂、交響、國樂、舞蹈、戲曲、誦讀這十六種藝術形態中的美析解并展示出來。以通俗、鮮活、唯美的語言,精細化、沉浸式的解說方式,探析美的意蘊,闡釋美的規律。通過大學美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欣賞在美術、音樂、人文等藝術形態中的美,能感受美的意蘊,美的規律。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增強對美的感知力。學生能感知美,激發心中愛美的情感;能鑒賞美,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能追求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能創造美,煉就卓越的創新能力;傳遞美,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及審美能力、使學生能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能夠審美的從事崗位工作。完善其心理結構,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展、從而造就一代人格完美的,社會主義新人為主要目的。
集十六種藝術形態為一體,結合美育基礎理論,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配以插圖與視頻,了解中外優秀傳統文化,展現藝術與生活的美好,走向更廣闊的的世界。
自古至今,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探索,從未止歇和改變。中華民族的尋美之旅,更是歷經五千年演進發展,生成了豐富的審美元素和獨特的審美風范。時代更變,國力強盛,尋美傳統綿延至今,愈發篤定而閃耀。尤其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匯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日俱增,美育在人文素養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如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繼承發展優秀中華美育傳統,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越來越成為當下中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文藝和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為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對做好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些重要指示高瞻遠矚、內涵深刻,指明了美育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為高校美育實踐提供了根本導向。高校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為切實加強高校美育工作,本課程團隊經過充分調研、多次研討、縝密規劃,組織編寫了 《新時代大學美育》 教材。本教材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美育及文化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部署要求為根本指南,以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為目標,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充分挖掘學校美育資源、整合美育力量,立足宏闊的中華文學藝術場域,結合作者專業背景、研究專長,選取各藝術領域的經典之作,將浸透在漆藝、書法、水彩、油畫、國畫、設計、陶瓷、建筑、紋飾、影視、聲樂、交響、國樂、舞蹈、戲曲、誦讀這十六種藝術形態中的美展示出來。本教材以通俗、鮮活、唯美的語言,精細化、沉浸式的闡述方式,探析美的意蘊,闡釋美的規律。本教材在觀點及內容闡述、案例遴選等方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在嚴謹準確的基礎上,不失美育的生動化、形象化,很好地把握了專業性與普及性之間的關系。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時代性。本教材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融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和* 《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等文件要求,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力求為學生提供*新的美學美育知識,便于其更好地進行審美實踐。第二,系統性。本教材主要介紹了具有代表性的美術類、音樂類和文學類等共計十六種審美類型及其歷史淵源、表現形式、藝術特征等,同時深入挖掘我國深厚的文化藝術資源,融入大量審美意識培養、創新思維構建、藝術價值判斷、傳統文化傳承、愛國情懷激發等教育內容。第三,實用性。本教材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融入大量文化藝術作品案例,圖文并茂,注重課程資源建設,著力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創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等。第四,學術性。本教材編寫人員在本學科或相關學科領域具備較好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學術影響力,保證了教材內容的學術水準。教材充分發揮團隊教師的個人專長,以及高校深厚的人文學科傳統和學科交叉融合優勢,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美育課程。本書由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美育課程團隊分工編寫。其中,張朝霞、劉琴琴撰寫導論,萬芬芬撰寫第一章,鄧懿媛撰寫第二章,劉曉華撰寫第三章,張明遠、成緯撰寫第四章,王德信撰寫第五章,陳俊晶撰寫第六章,羅玲鑫撰寫第七章,任燕撰寫第八章,鐘麗穎、陳文輝撰寫第九章,王丹、涂冠萍撰寫第十章,黃春燕撰寫第十一章,吳迪、余彥撰寫第十二章,楊奕、楊圣娟撰寫第十三章,李慶華、張晶晶撰寫第十四章,吳照義撰寫第十五章,曾雪撰寫第十六章。特別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本書的順利出版離不開每一位編輯的努力。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或引用了相關著作和文獻,搜集并使用了部分百度網絡圖片和資料,在此向原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由于編寫時間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和疏漏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正,待再版時予以補充修訂。
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29年之久,現為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三級教授,美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水利文協理事,江西省教育廳、社科聯、文旅廳課題評審專家,江西省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委,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江西省普通高校設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藝委會副主任,《南昌工程學院學報》編委,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美學、美育及審美文化研究,主講《美學概論》《藝術概論》《藝術鑒賞》等課程,《時尚﹒魅力大學生魅商修煉手冊》獲批江西省一流本科課程。主持完成高校和諧校園構建中的美育研究、休謨美學思想研究等省部級以上縱向課題18項,參與完成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20多項省級課題;擔任項目負責人,承接橫向項目十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8部;在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導論第一節 美的本質與形態第二節 美育思想的發展歷史第三節 美育的特征與功能第四節 大學美育的意義和任務第一章 髹與繪的天工:漆藝之美第一節 漆器的發展和漆工藝的介紹第二節 漆材料的介紹與特點第三節 中國漆畫的發展概況第四節 江西漆畫發展與傳承第二章 筆墨與線條的舞動:書法之美第一節 篆書之美第二節 隸書之美第三節 楷書之美第四節 行書之美第五節 草書之美第三章 水與色的交融:水彩之美第一節 水彩畫的發展概述第二節 水彩畫的審美特性第三節 經典水彩作品賞析第四章 油與彩的碰撞:油畫之美第一節 西方油畫發展的歷程及經典解讀第二節 民族油畫之開啟第三節 油畫中的紅色經典第五章 詩與意的生發:國畫之美第一節 中國畫概述及歷史發展第二節 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及文人畫的承傳第三節 中國畫的審美特性第六章 向美而行:設計之美第一節 溯源第二節 視覺與美學相結合第三節 功能與美學相結合第四節 造型與美學相結合第七章 土與火的傳奇:陶瓷之美第一節 宋元陶瓷之美第二節 明清陶瓷之美第三節 現代陶瓷之美第八章 凝固的樂章:建筑之美第一節 中國建筑美學概論第二節 中國傳統建筑美學特征第九章 時光與圖案的因緣:紋飾之美第一節 傳統紋樣的歷史與發展第二節 匠心紋樣圖案的由來第三節 源遠流長的紋飾之美第十章 時間與空間的律動:影視之美第一節 電影藝術的概述與發展歷史第二節 電視藝術的概述與發展歷史第三節 影視藝術的形式特征和審美特征第四節 經典影視作品賞析第十一章 聲與樂的贊美詩:聲樂之美第一節 中外聲樂發展概述第二節 聲樂的演唱形式第三節 歌唱聲部的劃分第四節 聲樂作品的體裁第五節 聲樂唱法分類第六節 聲樂美的內涵第十二章 管與弦的協作:交響之美第一節 交響樂概述第二節 交響樂團第三節 作品選析第十三章 情與韻的共鳴:國樂之美第一節 國樂印象第二節 認識國樂第三節 當代國樂第十四章 形與神的共融:舞蹈之美第一節 舞蹈的本質第二節 舞蹈的審美特征第三節 舞蹈的種類第十五章 虛與實的交錯:戲曲之美第一節 戲曲的概念及其特點第二節 戲曲的流變第三節 戲曲音樂之美第四節 戲曲行頭臉譜之美第五節 戲曲文本唱詞和意境之優美第十六章 詩與韻的邂逅:誦讀之美第一節 何為誦讀?第二節 有聲語言的美學價值第三節 誦讀的韻律美第四節 詩經第五節 唐詩和宋詞第六節 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