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系統梳理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相關概念、理論和研究現狀; 同時, 通過大樣本篩查了解6-11歲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地區患病率及其影響因素。第二部分, 考察6-11歲輕度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的認知特點, 比較該類兒童與正常發展兒童 (TD兒童) 在社會規則上的認知差異; 進而, 探索6-11歲輕度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認知背后的內隱社會認知機制與其社交能力、心理理論的關系等問題。第三部分, 根據先前研究結果, 依據社會信息加工 (SIP) 模型相關的干預研究設計并執行干預方案, 提高6-11歲輕度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社交能力、改善其同伴關系和孤獨癥譜系障礙相關癥狀, 并提高他們的內隱社會認知水平。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言語冷漠、舉止笨拙、行為刻板,對他人不感興趣,無法與同伴進行良好的社交互動;他們的情緒理解和表達存在困難,面部表情單一,笑容僵硬,很難準確識別他人的情緒;他們也會嚴格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不喜歡被別人打破……這些孩子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才能,例如:喜歡翻閱字典,能準確地說出每一個字的頁碼;喜歡聽音樂,聽到某一首歌曲能馬上安靜下來;喜歡演奏,可能會立即說出鋼琴彈奏的音符;喜歡數字,能夠快速進行乘法心算;喜歡玩游戲,能把游戲通關秘籍倒背如流;喜歡繪畫,可以用畫筆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建筑物……當獨處時,人們通常會覺得:這些聰明的小孩正在想辦法解決一些問題——他們好像在不斷思考。但是,撫養者通常會這樣評價他們:“縮到自己的殼里,住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周邊發生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如果你曾經與這樣的孩子接觸過,當我們描述到這里時,相信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與此類兒童相關的種種異常行為和社交場景。在心理學、醫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中,這些孩子奇怪的表現被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即不同水平的社交互動和溝通缺陷,伴隨性重復或局限的興趣、行為和活動。
由于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關注和研究起步較晚,我國在這方面的診斷和評估體系還不夠完善,一些癥狀較輕的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在進入小學后才會在入學適應、遵守社會規則及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困難。由于這些孩子的智力沒有明顯損傷,且可以基本完成學業任務,因此,他們遇到的這些“社交互惠性”問題經常被家長、教師和同伴忽視。在班級中,這類兒童也經常被誤解,被排斥,甚至被邊緣化……長此以往,這些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在學校里的行為表現會越來越怪異,越來越孤獨;他們的成長環境、學習環境和生存質量也會陷入惡性循環,進而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
經過大量國內外文獻梳理與實踐調查,筆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申報并完成了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孤獨癥譜系障礙篩查及融合教育研究”(課題批準號:14BSH088)。本書是對該課題部分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與梳理。
本研究在梳理以往有關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探索了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的認知及促進策略。研究1綜合采用問卷法和教師提名法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進行了大樣本的篩查,以6-11歲兒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地區檢出率、人口學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以Killen和Smetana的“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為研究范式,考察了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在社會規則方面表現出的認知異常,從允許性、嚴重性、合理性、普遍性和權威依賴性這5個判斷標準切入,系統探討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的認知特點。研究3以Crick和Dodge提出的“內隱社會認知模型——社會信息加工SIP模型”為研究范式,系統探索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異常社會規則認知背后的內隱社會認知機制。研究4以“社會信息加工SIP模型”和“認知行為療法”為理論依據,以相關干預研究為實踐依據,結合先前研究結果,設計并實施綜合性的干預方案,其目的在于提高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社交能力,改善其同伴關系及孤獨癥譜系障礙癥狀,提高他們的內隱社會認知水平;為促進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身心健康,推進“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提供有效建議。
作為課題主要參與者和本研究負責人,筆者負責本書的大綱制定、框架設計、內容撰寫和編輯、各章節修改及最終定稿。全書撰寫階段,得到了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張向葵教授高屋建瓴的指導和細致耐心的修改。北華大學王麗英教授和林永柏教授在整個數據收集和整理過程中提供了專業支持和無私幫助。宋琴、戎瑤、原欣琪、喬歡、王彤文、於草草、張艷嬌、孫成龍和車向通等人參與了實踐調查、訪談和具體干預活動實施等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
盡管本課題已經順利結項,但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仍然在路上,筆者希望繼續為該群體兒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兒童的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本書特別感謝:北華大學在學術專著出版方面的資助;中殘聯康復部二處韓紀斌處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賈美香教授和哈爾濱醫科大學姜志梅博士等前輩的解惑、支持和鼓勵;長春師范大學的孫楊老師、左恩玲老師和吉林外國語大學的丁相玲老師在研究設計、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數據處理過程中給予的幫助、支持和鼓勵;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小學遲曉軍主任和沈陽師范大學祖靜老師在論文撰寫和修改過程中提供的貼心幫助;東北師范大學王元老師、贛南師范大學鄧小平老師、長春師范大學馮曉航老師等眾多師兄、師姐、師弟、師妹的關心和愛護;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于勝剛院長、馮茹副院長、楊風云主任和聞明晶主任的關切和支持。此外,還要感謝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小學校長和教師,您們對小學教育的熱忱、對兒童健康成長的期盼和付出深深打動了我;感謝每一個特殊需要兒童背后的家庭和天底下最平凡而又最偉大的父親母親們,是您們的永不言棄讓孩子們能夠生活在愛的海洋;感謝每一個特別的孩子,是你們為這五彩斑斕的世界增添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由于本研究時間有限,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認知的干預研究效果只進行了短期追蹤,無法驗證其長期效果,且干預方案應用于普通小學心理健康課堂的可推廣性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另外,由于水平有限,本書中難免會出現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田金來,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華大學心理系副教授(B2崗),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特殊兒童社會性發展。主講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犯罪心理學、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等課程。近五年來,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4項;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十余項;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導論
第一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兒童的孤獨癥譜系障礙
第二節 兒童的社會規則認知
第三節 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社會規則認知
第二章 問題提出
第一節 以往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第二節 研究的總體思路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四節 研究意義
第三章 研究1: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患病率及影響因素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 討論
第六節 結論
第四章 研究2: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的認知特點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 討論
第六節 結論
第五章 研究3: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的認知機制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 討論
第六節 結論
第六章 研究4: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認知的干預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 討論
第六節 結論
第七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患病率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節 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規則的認知特點
……
第八章 總結論
第九章 教育建議與對策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